●況 猛
學習領悟習主席“底線思維”重要思想
●況 猛
“底線思維”體現了習主席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登高望遠的戰略視野、沉穩冷靜的執政風格和積極作為的歷史擔當,我們必須學習領會好,并用之指導工作。
底線思維遵循唯物論、實踐論和辯證法的客觀規律,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底線思維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其統一體現在“度”的范疇之中。因此,底線是保持事物性質的界限。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質與量相統一的“度”,科學預測事物在矛盾作用的推動下,從量變到質變的總體發展趨勢和在一些不利因素影響下發生逆轉的可能性,準確研判從量變到質變的那個“臨界點”,有效管控風險,防止事物發生無可挽回的“質變”。
底線思維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皟牲c論”要求人們全面地辯證地觀察事物,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看到事物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重點論”是指在認識復雜事物時,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重點。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善于一分為二看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同時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著眼全局、抓住重點,對于“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有取有舍、守住底線。
底線思維是最低目標與最高目標的辯證統一。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最低的那塊木板。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處理好“底”與“頂”的辯證關系,沒有守“底”就難達其“頂”,正所謂“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社會發展也是如此。習主席指出:“治理中國這樣的大國,既要登高望遠,又要腳踏實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紅利與風險同在,必須著眼“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堅持最低目標與最高目標相統一,腳踏實地辦好當前的事,做好“保底”的工作。
底線思維是從全局上思考籌劃問題,抓住戰略樞紐,力求風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底線思維要求對最壞情況做萬全準備。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習主席強調要“強化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立足最復雜最困難情況”,特別是軍事斗爭準備,必須“加強形勢研判,把敵情我情、戰場情況、作戰指導和戰法運用搞清楚,做到一場戰爭多種預案、一種行動多手準備”。國家或軍隊進行戰略籌劃和決策,必須要有應對各種復雜困難情況的充分準備,特別是要把戰略決策的底線放在應付出現最壞情況的可能上。對復雜困難的一面想得越多、準備得越充分,爭取勝利的把握就越大;反之,就會步步被動、陷入慘敗。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回頭反思改變中日兩國命運的那場戰爭,就可以看出底線思維的戰略意義。甲午海戰打響之前,日軍大本營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制定了三種方案,對各種情況都做了深入的研判和準備。第一方案,如海戰大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則長驅直入北京;第二方案,如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則固守平壤,艦隊維護海峽的制海權利;第三方案,如海戰失利,陸軍則全部撤離朝鮮,海軍守衛日本沿海。日軍大本營甚至做好了北洋海軍攻擊日本本土的計劃。反觀清政府,在戰略決策時不是力爭想到各種因素和條件,而是凡事都往好處想,一廂情愿寄希望于列強干預,沒有真打、早打、大打、突然打、長期打、在自己本土打或到日本本土打的計劃,更沒做相關準備,無論是戰略計劃的制訂,還是兵力部署、后勤保障、海軍與陸軍的配合等方面都雜亂無序。正如當時美國駐華大使田貝發給美國總統的秘密報告指出的那樣:“中國以完全無準備狀態卷入戰爭,乃史無前例。”以史鑒今,底線思維事關戰略全局,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如果缺乏底線思維,就會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
底線思維要求扭住根本不動搖。習主席指出:“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從國際環境看,西方國家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大肆宣揚西方憲政民主,企圖推動“顏色革命”在中國落地。從國內看,一些錯誤思想觀點時有出現,有人以“反思改革”為名否定改革,否定四項基本原則。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必須樹立底線思維,慎重對待,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在事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始終不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對軍隊來講,有軍隊的特殊要求。習主席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的軍魂和命根子,“在這個根本政治原則問題上,要頭腦特別清醒、態度特別鮮明、行動特別堅決,決不能有任何動搖、任何遲疑、任何含糊”。我軍作為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守住政治底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與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
底線思維要求堅持原則不妥協。在國際交往中,習主席強調:“中國始終不渝、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但這是有前提、有原則、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當前,國際局勢風云突變,我國周邊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在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大背景下,中日釣魚島之爭,南海海洋權益之爭,特別是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使我國的地緣政治環境日漸復雜和嚴峻。在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我們要有自己的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習主席指出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是重大原則問題,決不能有絲毫退讓和妥協。
習主席要求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開展工作。學習領會習主席“底線思維”重要思想,關鍵要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升思維水平和工作層次。
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習主席也多次引用過這句話。預見性是對事物未來的認知和把握,沒有預見,就不知底線。預見能力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辦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預見性,充分估計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可能遇到的難題,切不可想當然。底線思維作為一種科學思維方法,我們不僅在困難條件下要堅持底線思維,在正常情況下以及順境中也要學會運用底線思維。凡事預有準備,任何時候都要從“最壞”的可能來設想、來預警,向“最好”的結果去努力、去爭取,做到腦中有事、心中有數、手里有牌,這樣才能做事有譜,即使碰到挫折或不利,因為有了思想準備和相應的工作預案,也能沉著應對。
增強工作的全局性。底線思維是在面對復雜事物或復雜形勢,特別需要的一種思維方法。領導干部運用底線思維,要善于從全局上觀察和思考問題,抓住要害、拎出底線,并且著眼保住“底線”,做到有取有舍。鄧小平同志對此有一段經典論述,他說“有些事從局部看可行,從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從局部看不可行,從大局看可行,歸根結底要顧全大局”。面對錯綜復雜的局面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兩害相較取其輕,兩利相較取其重,應對各種危局、險局乃至敗局,找到最佳解決方法,爭取最好結果。
增強工作的原則性。堅持底線思維,必須有堅定的立場原則,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變通、絕不能妥協、絕不能退讓;非原則問題,只要不突破底線,可以靈活變通或適度妥協,以求最佳效果。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充滿了誘惑,工作生活有著諸多的矛盾,領導干部堅守做人做事的底線,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原則,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要堅守政治底線,站穩政治立場,在原則問題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堅守工作底線,辦事努力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但一事當前首先要按原則辦,不該辦的事情堅決不辦;要堅守法律底線,增強法紀觀念,絕不做違法亂紀之事;要堅守道德底線,遠離低級趣味,堅持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在各種誘惑和考驗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底線思維反映出清醒的憂患意識,它不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只是防范的思維方法,絕不是僅僅要求保底而無所作為。我們在工作實踐中運用底線思維,就要學會思考一件事情的底線在哪里、突破底線的后果會怎樣、如何守住底線,既清醒認識到各種困難和嚴峻挑戰,又要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預有準備、主動出擊,提前研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及時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化挑戰為機遇,盡最大的努力使事情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牢牢把握主動權,追求最佳工作效果。
【作者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宣傳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