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龍 韓智昕
努力建設“研為戰(zhàn)、研為贏”的科研隊伍
●柳宗龍 韓智昕
軍隊科研人員擔負著武器裝備的研制、保障等任務,是與戰(zhàn)斗力聯系緊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一支具有“研為戰(zhàn)、研為贏”價值取向的科研隊伍是實現強軍目標的迫切需要。
軍隊科研人員的職業(yè)操守就是科研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圍繞打仗和打贏,具體來講就是選課題、搞攻關都定位在打仗和打贏上,而不是為名所為、為利所趨。
以強軍目標增定力。目前科研人員多數是出了院校門直接進科研院所門,他們有追求、有激情、有夢想,渴望成才成功、實現個人價值追求,這是科研工作的動力和基礎。但由于科研本身是個漫長的過程,同時由于軍隊保密等特殊要求的限制,和地方科研人員比,軍隊科研人員在名氣、待遇等利益方面差距很大,而且多數是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在當前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交融的大背景下,要以強軍目標為引導,教育引導軍隊科研人員定好位,要始終牢記自己首先是一名軍人,只有把個人的夢想和追求融入波瀾壯闊的強軍實踐,才有施展才華的平臺、展示本領的舞臺、實現抱負的保證。只有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才能為軍隊打仗打贏助力。要以“牢記強軍目標、獻身強軍實踐”主題教育為契機,通過“我的夢連著強軍夢”等系列活動,不斷校正科研人員的價值取向,始終保持獻身強軍實踐的激情和壯志,不為物質利益所誘惑,不為腐朽文化所干擾,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對待職級晉升、個人得失,增強裝備保障科研的光榮感和歸屬感,從而鐵心從軍、苦心鉆研,始終保持“研為戰(zhàn)、研為贏”的政治定力。
以光榮傳統勵志氣。我國老一輩科研人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自強不息,奮勇拼搏,形成了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科研工作光榮傳統,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研為戰(zhàn)、研為贏”價值取向的催化劑和紅色基因。當前,有的科研人員對到基層部隊,尤其是到海島一線部隊、高強度的海上訓練中、裝備保障的船塢、飛機的修理現場選課題、搞試驗,覺得條件差,太辛苦勞累。對此,要堅持不懈運用科研戰(zhàn)線的光榮傳統激勵和熏陶每個科研人員,培養(yǎng)他們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高尚情操,堅定他們敢于在艱難困苦中堅守信仰、矢志奉獻。無論是重點難點問題的理論研究、瓶頸問題的技術攻關,還是深入海島、高山及基層部隊裝備保障,都要像老一輩科研人那樣,勇于吃苦、默默奉獻,把研究部隊滿意、官兵歡迎的項目作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做到一門心思搞科研、全部精力謀打贏。
以為戰(zhàn)為贏正學風。科研作風是科研工作的靈魂。對軍隊科研人員來說,如果學風不正,不僅損害個人形象,更會影響到戰(zhàn)爭的勝負和戰(zhàn)友的生命安全。因此,每一個軍隊科研人員都要把寫論文、搞科研、出成果建立在獨立思考、自主創(chuàng)新上,緊扣在打仗打贏上。在科研上絕對不能搞投機取巧、改頭換面,更不能剽竊他人成果。要敢于超越,奮力攻關,潛心鉆研,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研究出經得起時代、實踐、實戰(zhàn)檢驗的成果。
最落后的軍隊并不是裝備不良的軍隊,而是觀念陳舊的軍隊。雖然不少科研人員現在從事的是信息化裝備科研,但思維理念還停留在過去,走的還是機械化老路。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在世界軍事發(fā)展步伐加快,形勢緊迫逼人,各國都在拼搶新的戰(zhàn)略制高點的背景下,我們一定要變經驗思維為科學思維,深入研究現代戰(zhàn)爭的特點規(guī)律和制勝機理,理清工作思路,樹立與強軍目標相適應的科研隊伍建設理念。
一是積極確立信息化裝備科研先進理念。任何一個科研單位肯定有不少長期實踐形成的科研傳統和思路,也會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但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fā)展,軍事領域是最具變革和革命的領域,舊尺子量不了新步子,如果沉醉在曾經的輝煌中止步不前,將錯過難得的機遇。要理智地從自我欣賞和滿足中解放出來,著眼提高信息化條件下裝備打贏性能,立足解決裝備發(fā)展的重難點問題,摒棄“單純科研”的思想,樹立“使命科研”意識。要摒棄“獨立科研”的思想,樹立“大科研”意識。打破“小作坊、個體戶”的科研模式,克服各自為戰(zhàn)、近親繁殖的低層次徘徊現象,發(fā)揮科研單位、管理機關、地方承制部門、作戰(zhàn)部隊和試驗單位的集體智慧,以學科帶頭人組建科研團隊,以重大任務牽引,走“大協作、大聯合”的科研攻關路子,出高層次、大系統、綜合化的成果。要摒棄“封閉科研”的思想,樹立“共享科研”的意識??蒲泄ぷ魇且豁梽?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只有實行技術共享,才能加快科研工作進程;不能把自己積累的技術和成果當成“金鑰匙”捏在手上,也不能對別人的成果視而不見。一定要消除“門戶”觀念,打破“壁壘”保護,善于學習借鑒成功經驗,積極消化吸收。要摒棄“改進科研”的思想,樹立“跨越科研”意識??蒲许椖坎荒軆H滿足于原有的裝備進行技術改進,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思想,有開闊的眼界、勇于探索的精神、跨越創(chuàng)新的思維,準確把握當今世界信息化裝備的發(fā)展趨勢,搞好牽引與技術推動、當前急需與長遠發(fā)展、整體設計與綜合集成的有機結合,提高科研立項起點,采取借鑒式、自主式、選擇式等不同跨越形式,推動科研工作跨越式發(fā)展。
二是科學確立信息化裝備科研檢驗標準??蒲谐晒且脕泶蛘痰模仨氁浴盀閼?zhàn)為贏”為唯一的根本標準??蒲谐晒蛯W術論文作為科研人員評定技術職稱和晉升技術等級的重要條件,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學性。但是也存在唯論文而論文、唯成果而成果的現象。有的科研人員成果不少,但推廣使用不多;有的科研人員論文很多,但真正具有前沿示范意義的很少;有的甚至與打仗差得很遠。因此,要構建符合科研特點規(guī)律的科研干部考評體系。要健全課題立項、論文評獎等制度,引導科研人員的課題立項、學術論文有大主意、大思路,努力做到從理論與實踐、當前與未來的結合上,科學判斷課題立項、學術論文的創(chuàng)新價值,避免在修修補補和舊觀點包裝上打轉轉,實現立項選題、論文觀點與戰(zhàn)場效果的內在統一。遵循科研工作內在規(guī)律,建立一套激勵科研人員出大思路、選高層次項目、完成重大任務,保證他們安心專心攻關探索的長效機制,努力將正確的評價辦法轉化為相應的制度政策導向。糾正把發(fā)表論文多少,科技獎項大小、多少、快慢,作為評價科研人員貢獻大小、水平高低唯一標準的現象。同時,也要防止重立項、輕研究,重報獎、輕推廣,重“外協”、輕創(chuàng)新,重個體、輕團隊現象的發(fā)生。要緊扣實戰(zhàn)化條件下訓練選擇科研立項。實戰(zhàn)化條件下的訓練是最接近戰(zhàn)爭的訓練,也是最能檢驗科研成果的試驗環(huán)境。學術論文是否具有指導性,科研成果頂不頂用,最終要到戰(zhàn)場說了算。因此,無論是學術論文還是科研立項,要積極圍繞實戰(zhàn)化訓練條件和打贏這個唯一標準來謀劃、來思考、來進行,堅決取消與戰(zhàn)斗力貼得不緊的科研課題申報資格。要組織科研人員到一線部隊代職鍛煉和專項調研,找準科研創(chuàng)新和作戰(zhàn)訓練的結合點,用部隊需求、作戰(zhàn)貢獻、發(fā)展前景等嚴把科研立項關口??蒲谐晒孕畔⒒瘧?zhàn)爭的復雜電磁環(huán)境、激烈對抗環(huán)境等具有實戰(zhàn)化背景來檢驗,堅決擯棄降低裝備保障標準、舍棄復雜環(huán)境條件的評審和鑒定行為。要堅持以一線官兵評價和保障打贏為評判標準。學術論文是否具有指導性、前瞻性,科研成果頂不頂用,一線部隊官兵最有發(fā)言權。因此,要通過瞄準一線部隊官兵的需求選擇項目攻關、通過初樣實驗滿足實戰(zhàn)環(huán)境、通過部隊檢驗完成成果定型,力爭做到科研項目的選擇和成果鑒定“接地氣”。
三是加快培養(yǎng)信息化裝備科研復合人才。人才是興軍之本。要清醒地認識到,面對高新裝備的多領域、多學科、多行業(yè)高度交叉,技術密集、創(chuàng)新密集、信息化等特點,科研工作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必須確立高標準、下足苦功夫。因此,在做好政策激勵的前提下,要著眼信息化裝備系統性和內涵式的特征,放開眼界、開闊思路,著力走開全新的人才培養(yǎng)之路。一是整合科研資源培養(yǎng)。世界軍事科研領域普遍改變過去獨立研究室各自為戰(zhàn)的格局,將多個研究室合并為各類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多種專業(yè)知識,擴大科研人員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科研能力。要根據現有科研人員知識結構、年齡層次和學科建設的需要,盡最大可能將有培養(yǎng)潛質的科研人員分流到新的專業(yè)領域,制定人才建設規(guī)劃,實施學科帶頭人、高端人才等專項計劃,打造符合科研規(guī)律和保障科研創(chuàng)新的新型人才隊伍,謀求素質能力的復合。二是軍民深度融合培養(yǎng)。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工業(yè)部門技術和人才資源,采取聯育聯訓、協作代訓等途徑,培養(yǎng)保障科研需要的人才。堅持裝備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良性互動,大力開展“保障成功,我成才”等活動,協調安排科研人員到試驗試航現場,前伸到研制初期和使用部隊,參加重大演習演練和遠洋護航,在裝備使用、保障實踐中吃透規(guī)律、吃透技術、吃透狀態(tài),從而提高本領,增長才干。
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太空、網絡攻防技術成為軍事競爭力的制高點,新概念武器向實戰(zhàn)化方向發(fā)展,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趨勢更加明顯,信息主導、體系對抗、聯合制勝成為現代戰(zhàn)爭的基本面貌。習主席指出的“兩個差距”“兩個不夠”和“兩個不足”矛盾,是軍隊建設的根本性矛盾。實現強軍目標是每個科研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個科研人員應有的責任擔當,我們必須頭腦清醒,以打仗的勁頭、拼命的干勁、不畏強手的戰(zhàn)斗精神,勇于趕超,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克瓶頸問題,真正使保障力助力戰(zhàn)斗力。
一要以國家安全的嚴峻形勢消除科研中的和平積習。有的科研人員戰(zhàn)備意識淡化,打仗思想弱化,總認為仗一時打不起來,即使打起來離科研也比較遠,科研人員上不了戰(zhàn)場,存在著按部就班搞科研、安逸舒服搞科研、關在室內搞科研的和平積習。要教育引導軍隊科研工作者,切實增強責任意識、緊迫意識、憂患意識,時刻想著一線部隊官兵在期盼保障效率高的裝備,期盼縮短與發(fā)達國家在裝備保障上的差距,提高裝備保障能力等不得也等不起。要切實擔負起科研人員責任,時刻想著馬上要打仗,打仗需要科研,科研服務打仗,把每一項科研課題當作一次戰(zhàn)場較量。
二要以敢打必勝的軍人血性激發(fā)苦心攻關的拼搏精神。科研工作雖不如戰(zhàn)場那般拼殺,但無疑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敢打能必勝的軍人血性也是科研人員出成果的強大精神動力。面對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裝備保障上的“年代差”“性能差”,面對一線官兵希望裝備“好保障”的急迫心情,面對裝備保障領域的重難點問題,科研人員要有“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危機意識和敢打必勝的血性,牢記使命和責任;既要立足現有條件,負重而上,更要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敢想敢拼,奮力攻關,力爭取得官兵滿意的科研成果,真正使保障力形成戰(zhàn)斗力。
三要以緊貼實際的科研文化砥礪為戰(zhàn)為贏的精神刀鋒。科研文化是文韜,戰(zhàn)斗精神是武略,要最大限度發(fā)揮文韜與武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科研文化作為先進軍事文化的組成部分,一直是戰(zhàn)斗力生成的關鍵要素,也是保障力生成的關鍵要素。實踐證明,科研文化融入“研為戰(zhàn)、研為贏”的精神因子,就能夠成為科研人員不畏艱難險阻、奮力攻關的強大動力。在文化內涵上突出戰(zhàn)斗性。要把“研為戰(zhàn)、研為贏”的價值取向作為科研文化的內涵,既要展示科研人員挑燈夜戰(zhàn)的奉獻情懷,又要呈現軍人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的尚武品質,引領每個科研人員對軍人職業(yè)、使命任務、強軍目標的深沉思考,凝聚“研為戰(zhàn)、研為贏”的精神狀態(tài)。在文化環(huán)境上突出戰(zhàn)斗性。將古今戰(zhàn)斗詩歌、強軍戰(zhàn)歌、戰(zhàn)斗名言警句通過燈箱、雕刻展示在工作區(qū)域。條件許可的話,在科研立項、試驗等環(huán)節(jié)展示戰(zhàn)斗精神的標語口號。利用文化墻、電子顯示屏、電視等設施載體,營造激發(fā)戰(zhàn)斗精神的濃厚氛圍。將武器裝備等實物和模型放置適當位置,將本單位的科研成果制作成文化景觀,讓科研品質與戰(zhàn)斗精神互為映照,增強科研人員為戰(zhàn)為贏的科研認同感和榮譽感。在文化活動上突出戰(zhàn)斗性。在組織文藝晚會、主題演講、讀書征文等軍營文化活動時突出戰(zhàn)斗精神。如組織科研人員進行強軍戰(zhàn)歌歌詠、戰(zhàn)斗詩歌比賽、觀看戰(zhàn)爭影視作品等等,使科研人員在耳濡目染中堅定“為戰(zhàn)為贏”的價值取向。
【作者系海軍裝備技術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