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友,周爭明(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430345)
發揮科技優勢 創新服務模式 建立長效機制
——對農業科研單位在新時期如何做好服務“三農”工作的思考
李其友,周爭明
(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430345)
服務“三農”是農業科研單位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一項新任務,要立足自身優勢,合理定位,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不斷創新服務“三農”的新途徑、新方法、新舉措。
科技創新;服務“三農”;公益職能;長效機制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民富則萬家富,農村定則天下定。“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30 a來,圍繞“三農”問題,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數十個中央全會文件和10個中央“一號”文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三農”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村發展依然滯后,農民增收依然困難。在新的歷史時期,“三農”問題依然嚴峻,服務“三農”工作任重而道遠。黨的十七大重點指出,21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中面臨著六大嚴峻挑戰,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并逐步解決‘三農'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農村問題主要是戶籍制度改革的問題,農民問題則包括農民素質和農民增收兩個問題。“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解決“三農”問題,為“三農”搞好服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透過“三農”問題的本質,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服務“三農”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第二,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三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做好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協調工作。第四,堅持統籌兼顧。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研單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農業科技支撐和農業科技創新的突出地位,再三闡述了農業科研單位的公益職能。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特別指出了有效實施科學發展觀的七大主題,其中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集中關注科技進步對于發展瓶頸的突破”。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強化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支持農業科研院所通過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農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
隨著國家對“三農”政策的傾斜與調整,農業科研單位在“三農”服務中的公益性職能日益凸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服務“三農”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對農業科研單位的一項重要的功能定位。如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業務范圍為“開展農作物研究,為郊區、縣科技興農服務承擔橫向科研課題,下派科技副鄉長、副鎮長,提供優良農作物種子及農產品,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咨詢、服務”。近年來,該所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自身的職能職責,圍繞武漢市的瓜菜產業,通過搭建研發平臺,有效地履行了科技創新、科技示范、科技培訓、科技救災等公益職能,在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和服務“三農”中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示范帶動效果,為武漢市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較好的科技支撐。
在具體的服務“三農”實踐中,該所按照“研究一項成果、集成一套技術、建立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以項目為依托、以基地為平臺、以專家為紐帶、以技術為保證”的實施方案,成立了服務專班,有效地實現了服務“三農”“三對接”和“三到位”。
三對接,一是該所與相關鄉(鎮、場、街)簽訂基地共建協議書,在當地建立“三農”科技服務站,實現了所與鄉(鎮、場、街)的服務對接;二是該所的技術專家與農戶結成服務對子,并簽訂技術服務協議書,實現專家與農戶的服務對接;三是所屬企業(如維爾福種苗公司、禾豐瑞公司)與基層專業合作社簽訂種苗、肥料服務協議書,實現了公司與協會的服務對接。
三到位,即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該所還通過發放專家服務聯系卡、制作科普光碟、建立示范戶登記檔案、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推介會等形式,不斷擴大與鞏固服務“三農”成效。
通過近年來的對接服務,該所分別在江夏土地堂、漢南烏金農場、蔡甸侏儒街及東西湖的東山農場建立了4個穩定的“三農”服務示范基地,每年在全市示范推廣西甜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面積達到3 333 hm2,為武漢市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了積極作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示范基地的窗口和帶動效應,較好地促進了武漢市的西甜瓜產業向區域化、特色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如漢南烏金大棚一種多收禮品西瓜、蔡甸侏儒的延秋西瓜及東西湖東山的優質嫁接西瓜等等,如今,在市場上已是小有名氣,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優質西甜瓜種苗及優質配方肥料也開始走向武漢地區乃至湖北省的千家萬戶。
3.1 客觀方面的問題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差。特別是很多地方的田間溝渠因年久失修,排灌尤為不便,遇到連綿陰雨或干旱天氣,就會發生天災。二是農產品銷售與加工環節滯后,農民承擔的市場風險較大。目前,我市大部分農村依然是單家獨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少數地方雖建立了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但真正發揮作用的不多,農產品的產前、產中與銷售加工鏈斷裂,農民面臨的市場競爭風險依然嚴峻,“瓜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部分農民只看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濫施濫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嚴重。四是農民素質參差不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缺乏后勁。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眼下,在農村流傳著一種“吃飯靠種地,致富靠打工”的說法,許多農村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大多是老、弱、病殘,他們從事的僅僅是簡單的農業生產,目的只是為了解決口糧問題,對農業致富的熱情不高。
3.2 主觀方面的問題
由于農業科研單位自身條件的限制,再加上國家宏觀政策的不斷調整,在“三農”服務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如功能定位不準、機構設置不專、工作隊伍不穩、項目經費不足、覆蓋面不廣、特色亮點不多、宣傳造勢不夠等等。一是科技服務戰線拉得太長,布點太多,人手不夠,經費不足,精力不濟。如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的服務范圍幾乎覆蓋到全市所有的郊區,每年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向示范服務點送技術、送種苗、送肥料,投入資金在20萬元左右。二是服務的內容、形式及機制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節奏,有待創新。如該所近年來僅僅圍繞著西甜瓜來開展科技服務,不能滿足農民多種經營的需求,服務的內容要進行拓寬和更新。
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受到自然環境、市場等多方因子的制約,要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服務“三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作與聯動,特別是要按照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思路,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積極探索長效機制。這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也是科研單位自身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歷史形勢下,農業科研單位要立足自身優勢,合理定位,找準切入點,不斷探索服務“三農”的新途徑、新方法、新舉措。
4.1 創新工作思路,摸清切入點
現代農業重點強調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規模,二是效益。建立服務“三農”的長效機制,首先,我們必須改變過去松散、隨意的工作部署,牢固樹立規模化經營、集中化服務、全面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真正做到服務有亮點、田里有看點、我們有說點,既讓農民得到實惠,我們自身在實踐中也能得到發展。其次,“三農”服務要結合各地的資源條件、產業現狀及種植習慣等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要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推廣實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要做好示范項目的調查記載及示范戶的登記工作,不能搞花架子,走過場。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給農民做示范,把我們的“三新”技術真正地轉化為生產力。
4.2 創新服務內容,抓住著力點
近年來我所的科技服務內容多為推介西甜瓜種植技術,服務對象一般是留守的年長農民,服務形式大多是室內培訓、田間指導。隨著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這些內容已不能滿足市場和農民多種經營的需求,有待拓寬和更新。如服務內容由單一的西甜瓜向大農業轉變,由追求單純的產量、效益向生態、環保轉變;服務對象由傳統型守舊老農向知識型新生代的農民過渡;服務形式由單一的培訓向現場觀摩、網絡咨詢及技術入股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①加大對農民進行綜合素質的培訓 幫助農民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應用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開辦夜校、組織觀摩學習等等。
②加強農業“三新”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30%左右,武漢市約58%,而發達國家的成果轉化率高達80%。加快成果的轉化,除了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市場之外,我們還可以與當地政府部門、龍頭企業及農村專業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如建立成果示范基地、培養科技示范戶等等。
③注重農業生產信息化體系建設 及時向農民提供科技信息、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
4.3 創新服務形式,找準落腳點
①科技示范 成果示范基地既是科研成果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同時也是聯系農戶和科研單位的橋梁和紐帶。近十年來,該所積極倡導“以項目為依托、以基地為平臺、以示范戶為紐帶、以技術為保證”的示范推廣模式,大力推廣西甜瓜高效栽培“三新”技術,取得了較好的示范帶動效果,受到瓜農和相關政府部門的一致好評。該所先后在江夏土地堂、東西湖東山農場等地建立嫁接西瓜示范基地23個,培養科技示范戶1 080余戶,核心示范戶180余戶,累計示范推廣面積1.3萬hm2以上,占武漢地區西瓜嫁接苗市場份額的60%。嫁接西瓜不僅減輕了枯萎病害,較好地解決了西瓜不能重茬的問題,而且667 m2平均產量達2 000 kg,比自根苗增產20%,667 m2產值增加近400元。
②科技培訓 為了培養鄉土實用技術人才,近十年來,該所分別在蔡甸區侏儒街、東西湖東山農場、江夏區土地堂街等地舉辦《優質西瓜嫁接苗高效栽培技術》及《西瓜嫁接苗配方施肥技術》等各類技術培訓班50期,累計培訓農戶3 000余人次。
③科技救災 近年來,武漢市屢遭低溫、大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襲擊,農業生產一度受到較大影響。遵照武漢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該所在抗災、救災及恢復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在2008年的雪災中,該所共安排14名專家投入科技救災,提供技術服務216人次,服務到江夏、蔡甸、東西湖、漢南及黃陂等5個區、23個村。為了幫助受災農戶恢復生產,該所組織科技人員突擊生產瓜苗和菜苗,多生產200萬株西瓜嫁接苗和1 000萬株蔬菜苗,有效地保證了瓜農菜農的抗災生產需要。
④以“城鄉互聯、結對共建”、“三萬”活動及“小康幫扶”為載體,對口開展服務“三農”工作 2009年底至2011年,該所與江夏區金口街余嶺村結為共建單位,其間,該所以技物配套的幫扶方式,帶動各駐點農戶667 m2平均增收400余元,人均增收1 300多元。
4.4 創新服務模式,突出給力點
①建立“農業專家大院”服務模式 一方面通過發放專家聯系卡、農事110、農村遠程教育網及報紙、電臺、電視等媒體組織技術專家與農戶進行交流互動;同時,組織專家與農戶簽訂科技對接服務協議,以一對一的形式對農戶進行幫扶。
②建立交流掛職服務模式 由科研單位選派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優的技術人員到基層鄉、村掛職,以掛職的形式來傳播農業“三新”技術。如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先后派出科技副縣長、副鄉長4人次,在掛職地大面積推廣西瓜嫁接苗,培養了江夏土地堂、宜城流水等全國無籽西瓜十強鄉鎮。
③嘗試技術入股的服務模式 對一些成熟的技術或物化產品,可以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農戶或龍頭企業合作。如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以西瓜嫁接苗技術入股的形式,分別在海南樂東縣佛羅鎮、蔡甸洪北鄉等地進行嘗試,取得較好成效,入股的單位、瓜農和科技人員每年的分紅非常可觀。
④嘗試技術集成的服務模式 技術集成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形式。結合武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服務“三農”面太寬、人力、財力不足的經驗,可以合理地整合多家大專院校的科技、成果、人才資源,集中優勢,突出重點區域,做出大手筆,形成大影響,產生大效益。
4.5 創新服務機制,打造閃光點
①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以獎代補制度 農業科研單位組織實施示范推廣項目時,在示范點、示范戶中推行以獎代補制度,將責任、利益對接起來,以保證示范的最佳效果。
②完善基地共建服務機制 建立成果示范基地是服務“三農”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農業科研單位,我們可以以院(區)、所(場或街、村)共建的形式,在農村基層建立“三農”科技服務站,通過與農村基層部門的協作,提供技術服務。
③健全專家對接服務機制 即我們的農業專家與示范戶結成幫扶對子,實行一對一、手把手的科技服務。
④建立配套的服務保障機制 作為公益型的農業科研單位,要高度重視“三農”服務工作,切實做到“三農”服務機構設置“專”、工作隊伍“穩”、人員素質“高”。一是要改進現有的掛靠、兼職的服務“三農”工作模式,真正做到機構有專班、崗位有專職、服務有專人、經費有專款。二是要挑選一批懂專業、熟政策、知市場、有經驗、會溝通、有責任感、事業心較強的同志,組建“三農”服務專班。三是在職稱職務晉升、政策福利待遇等方面要有所傾斜,力求穩定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服務隊伍。
4.6 配套和完善相關惠農政策,夯實支撐點
“三農”服務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任重而道遠。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牽頭成立一個領導專班,制定和完善相關惠農政策,加強對服務“三農”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①相關職能部門可以結合農業科研單位的科技成果優勢,根據各地區的農業特色下達專項農業示范推廣項目,并匹配專項資金,以示范項目的形式來帶動和扶持當地的特色優勢農產品 如近年來,武漢市通過農業科研單位組織實施財政局示范項目及農業局推廣項目,取得較好的示范成效。
②加大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立農產品保險制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三個持續加大”,即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農業科研院所組織開展的科技培訓、科技示范、科技救災都是無償服務,主要依靠政府下達的項目或政府補貼提供資金支持。
③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龍頭企業通過協會(公司)+農戶的形式,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發展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規避市場風險。
④保護農業用地,加快土地流轉,形成合理、高效、集約的土地利用結構。
⑤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制定相關產業的發展藍圖 區域化布局有利于組織規模化的經營,有利于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三新”技術,推進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的轉變。
⑥多方協調,加大對服務“三農”工作的配合與支持 如氣象部門為農民提供天氣預測預報、保險行業為農產品提供保險業務,技術質量部門出臺相關的農藥、肥料施用標準等等。整合各行業、各部門的優勢,加大對服務“三農”工作的支持。
[1]胡六義,周爭明.創新發展理念 轉變發展方式 突破發展瓶頸推進武漢都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3):68-70.
[2]尹芙蓉.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科技服務“三農”能力[J].農業科技管理,2011(2):29-31.
[3]周爭明,林育敏,郭紅喜.武漢都市農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7):58-61.
[4]郭霞,劉志民,董維春.關于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制度與政策演變[J].生產力研究,2005(10):40-42.
Ways to Do a Good Job on Supporting Three Rural Work in New Historical Period for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LI Qiyou,ZHOU Zhengming

It is a new topic and task to service three rural work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position reasonably,and identified the breaking points and focus,in addition,innovated new ways to service for supporting three rural work based on their own advanta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ree rural issues;Public function;Long-term mechanism
F327
:A
:1001-3547(2014)02-0072-05
10.3865/j.issn.1001-3547.2014.02.022
李其友(1965-),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蔬菜技術推廣,電話:027-84874557
20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