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孫雅彬
唐朝官員不愛退休
文 _ 孫雅彬

白居易是個好干部,70歲時從刑部尚書的崗位上退休,踏踏實實領取國家發(fā)放的退休金,不叫苦不喊冤。
之所以按時退休,一來是遵守國家規(guī)定,二來是老白本來就看不慣一些高級干部到了退休年齡依舊賴在崗位上。他曾經寫詩諷刺,“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短短40個字,將國家制度規(guī)定、官員實際行為和內心所想描述得清清楚楚。老白批判那些高級官員在崗位上熬到八九十歲,眼睛發(fā)花牙齒掉光,還在為名利、為子孫頑強拼搏著,一點都沒有“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的意思。
領導干部退休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之所以敏感,顯然不在于他們干了多少革命工作,很多干部不樂意離崗,說到底是舍不得與崗位捆綁在一起的福利待遇。
在任時的一攬子好處,離任后是否能夠延續(xù)?如果不能延續(xù),能不能自覺退休?這是兩個關鍵問題。拿頭一個來說,在唐朝確實有官員享受到了和退休前一樣的待遇,比如名相杜如晦。唐太宗專門下令按照在職時的工資水平給杜大人發(fā)退休金,確保“祿賜特依舊”。玄宗時期的名相宋璟退休時,“手敕許之,仍令全給祿俸”,也是足額領取養(yǎng)老金。
但是,對于絕大多數領導干部來說,這顯然不可能。關于退休金,唐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后一般按在崗工資的一半發(fā)放。比如白居易,退休之后就領取半俸。當時六品以下的官員更慘,只給4年的退休金,之后就不管了,如此一來,退休意味著工資銳減乃至與之永別。
關于退休年齡,唐朝和前朝往代一樣,定在了70歲。《唐會要》記載,唐朝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官員年滿70歲要主動提出退休,五品以上官員上報皇帝,六品以下由尚書省負責辦理。此外,據《通典》記載,五品以上的官員,如果面相衰老,即使實際年齡尚輕,也允許退休。至于六品以下,也允許因疾病、功勞或苦勞提前退居二線。
既然法律規(guī)定,到了退休年齡,如果身體還行,可以繼續(xù)革命,那么,舍不得和待遇一拍兩散的官員,哪個不對著來檢查的上級領導咚咚咚地捶著自己的胸脯,感嘆身體還好呢?
不退休不離崗也罷,畢竟還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用來發(fā)揮余熱,但是個別高級干部偏偏不爭氣,奔著晚節(jié)不保使勁。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位時的大臣許敬宗,71歲的時候耗在丞相崗位上死不退休不說,還要將貪污受賄進行到底,由此飽受詬病。唐中宗在位時的唐休璟本已退休回家,卻按捺不住增產增收的欲望,83歲時通過走后門實現(xiàn)返聘,重新走上工作崗位,被人稱為“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被人譏笑。
覺悟高的官員是有的。前面所說的杜如晦就是提前退休,早在45歲的時候,“遇疾,表請解職”,向唐太宗申請退休。魏征退休時57歲,名將尉遲敬德功勞赫赫,也沒有憑此占據崗位,60出頭就退休回家養(yǎng)老。
只可惜,有覺悟的終歸是少數,跟許敬宗、唐休璟這樣的爺爺級官員比起來鳳毛麟角。面對一群白發(fā)蒼蒼意志堅定死守工作崗位的高齡領導干部,皇帝也犯愁。就連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拿他們都沒轍,只能含沙射影地予以批評,說:“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意思是,自古以來享受高官厚祿的大多數干部少有知足的,不論聰明或愚笨,對自身都缺乏正確認識,明明沒什么才干卻占著崗位,誓死不挪窩,即使生了病也不讓位。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在回顧歷史,其實言語之中指摘的都是現(xiàn)實中的各位,可惜眾愛卿都裝聾作啞,悶聲發(fā)大財。
幸虧名將李靖跳將出來,給了李世民一個講話的由頭。剛過花甲之年的李靖因為生病申請退休,李世民抓住這個機會,在眾位臣子面前大贊李靖,表揚老李“識達大體,深足可嘉,為一代楷模”,綾羅綢緞和高頭駿馬贈送了一大堆。按說人家李靖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多少戰(zhàn)功都沒換來一塊“楷模”的獎牌,臨到老了,就因為干了這么一件提前退休的事兒,竟然拿到了“一代楷模”這樣的至高榮譽,真有點兒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