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特種作戰學院學生軍訓教研室,廣東廣州510500)
2014年8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推進我軍軍事創新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要調動全黨全國力量,齊心協力做好工作。”國防與國家安全是一個主權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國防的強大為國家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無數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中國的學生軍訓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恰恰是為了實現國防與國家安全。前段時間圍繞學生軍訓的有關問題在各種信息平臺上引發熱議,讓我們有必要再次認真思考開展學生軍事訓練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際和國內反共反華勢力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他們內外勾結拼命頑抗,妄圖置新中國于死地。為此,黨中央從生存與發展的角度開始了新中國的國防和國家安全建設,學生軍訓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幾代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政府對學生軍訓工作都非常重視,建國初期毛澤東從國防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于1955年11月1日親自批準了在高等學校學生中開展軍事訓練的報告。1955~1956年國家率先在14所高等學校和120多所高級中學進行學生軍訓。改革開放后學生軍訓工作發展迅速,1985~2000年在150余所高等學校和100多所高級中學進行試點;2001~2007年全國有1600余所高等學校和2700余所高級中學普及了學生軍訓,年參訓學生達1500余萬人。
為了將學生軍訓工作落到實處,國家還先后在《國防法》《兵役法》《國防教育法》中對青年學生的軍事訓練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家相關法規的要求,規范和開展好學生軍訓工作,在前幾十年工作經驗積累和實踐的基礎上,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意見的通知》;2002、2003年,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先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2006年修訂)、《高級中學學生軍事訓練大綱》,為大中學校實施學生軍事訓練和開設軍事理論課程提供理論依據和制度規范;2007年4月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頒發《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軍事機關、普通高校與高中階段學校以及承訓部隊組織實施學生軍事訓練提供基本依據;201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了《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下發了《全民國防教育大綱》;2013年11月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下發了《關于全面提高學生軍事訓練質量的通知》;這一系列法規性文件,都說明學生軍訓工作不是臨時性的工作,它是為國防和國家安全而進行的一項帶有戰略意義的制度性安排。目前,全國已有2000所高等學校、22000所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訓工作,年參訓學生達1700多萬人,基本實現了國家確定的在所有高等學校、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訓的目標。全國所有普通高等學校 (除個別高校按規定不開設)均已按上級要求將《軍事課》(其中包括不少于14天的技能訓練和不少于36個學時的軍事理論課教學,學生要獲得技能訓練1學分、軍事理論課學習2學分)列為學校公共基礎必修課。
國防與國家安全的好與壞取決于國防建設的強與弱,在國防建設中國防力量建設是支柱。目前我國的國防力量建設始終按照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我國的國防武裝力量構成有中國人民解放軍 (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因此通過學生軍訓來儲備國家所需的國防后備力量就成為加強國防力量建設的重要舉措和方法。國防后備力量,是指平時進行必要的準備,戰時經過動員可直接參加和支援戰爭的人力,包括民兵、預備役部隊和沒有組建民兵的單位中經過登記服預備役的人員。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是為提高后備力量的質量,完善后備力量體制,增強后備力量的快速動員能力和遂行軍事任務的能力而進行的組織、管理、教育、訓練等活動。目前我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依托國民教育選擇在地方普通高校培養為部隊提供軍官的國防生,另外一種就是對在校學生特別是普通高校的學生和高級中學的學生通過軍訓的方式為國防后備力量儲備所需要的兵員來源。
實施這種舉措和方法符合中國國情,能夠滿足國防建設對后備力量需求的客觀現實。這也是當前世界許多國家普遍采取的舉措和方法。1958年美國頒布《國防教育法》,其中把全美各種教育同國防教育聯系起來,根據此法,美國在非軍事院校開辦了500多個后備軍官訓練團,300所大學、650所中學設有高級、低級軍事訓練團,使青年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達到少尉軍官的基礎素質,旨在培養未來的預備役軍官。在美國陸、海、空三軍新任命的軍官中,有60%以上是來自后備軍官訓練團。俄羅斯青年學生的軍事訓練由國防部軍外訓練部、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國家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和地方兵役局共同負責,凡開展軍事訓練的院校均設軍事教研室或軍事系。印度對學生的軍事訓練是通過遍布全國的一萬多所大中專院校的國民學兵團來組織與實施的,涉及的學生116萬余人,年齡段包括13~26歲的青少年。英國、以色列、瑞士等許多國家也都根據本國的實際,通過立法等手段,通過對青少年進行軍事訓練的舉措和方法實現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目標。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特別需要中國的發展環境安全穩定。國防與國家安全是確保不出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這其中的關鍵性問題就是人才。國之安寧、民之幸福取決于中國內沒有亂外沒有戰,要達到這種理想境界就必須將國防和國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中國的國防和國家安全如果沒有我們需要的人才,別說實現“中國夢”,連我們的生存都可能成為問題。如何破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首先是要培養我們需要的人才,特別是在國防與國家安全方面需要的人才,為此通過學生軍訓的形式來培養青年學生的國家意識,增強他們的國防觀念,讓這些青年學子擁有愛國情懷就變得十分重要。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們的世情、國情、黨情教育。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短期沒有大規模戰爭的趨勢,但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大國之間的博弈又必將帶來局部戰爭與動蕩。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在向自己既定的強國目標前進,然而我們的對手并不愿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我們面臨的內外矛盾與問題提醒每個公民,中國夢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青年學生進行軍事訓練的同時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講授,對他們進行知“三情”教育非常必要而迫切。再次是增強青年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教育,引導他們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發展相聯系。國家意識的形成、國防觀念的增強、愛國情懷的樹立要靠教育,而學生軍訓就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當前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勢力利用各種信息平臺對我們的學生軍訓工作進行負面炒作。這其中有將具體問題夸大的,有對事實肆意歪曲的;有含沙射影的,有赤裸上陣的,有的甚至把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這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為加強國防和國家安全建設而探索出來的學生軍訓制度,是敵對勢力所懼怕的,青年學生是他們與我們爭奪的重中之重,誰擁有了青年學生誰就擁有了未來。中國夢的實現要靠青年學生,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使之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對青年學生進行軍事訓練,讓他們在思想上成為共產主義理想的篤信者,在能力上有完成祖國建設需要相適應的標準,在國家與國家安全需要時具備對外抵抗侵略、對內防止顛覆的基本技能和素質。總之,學生軍訓工作是關系國防與國家安全的大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有任何含糊或者是錯誤的認識,為此只有將這項工作做好才能不負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1]全軍學生軍訓工作辦公室.學生軍事訓練概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2]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Z].2007.
[3]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全民國防教育大綱 [Z].2006.
[4]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S] .2007.
[5]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高級中學學生軍事訓練大綱[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