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安藤提到他設計中邏輯與非邏輯的平衡關系,他承認非邏輯的作用。而且他思考了他的建筑意義超越物質的幾何體界限。他用少量的幾何、材料和質感作為建筑表現手法和純粹空間,不直接反映功能的純粹空間。安藤建筑哲學才是深刻地涉及到建筑本真和建筑語匯,值得注意的是“語匯”不是外在物質的“符號”。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在建筑的意義問題上,我們的確不能賦予建筑太重意義的負擔,建筑本質僅僅只是形式而已,甚至是形式的游戲而已,其中充斥著潛意識、非理性、文學性和繪畫性。
安藤對建筑的理解值得我們注意,他提到了場地和 “空無”問題,幾何形框定的自然引入光和影,這是一種無與有,這其實是“道家”思考,一種對自然、大地的思考,也是空間思考。其中地形、場地空無即虛空間,空無對建筑的意義就是所謂的“力場”,一種無限的虛空。安藤認為,建筑的實體是墻體、材質、風景、一種抽象空間,我們認為是一種純粹形式,一種單純的形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單純形式。安藤給我們的啟示是同為東方建筑師是如何理解本土化建筑本質。他是個建筑師,他不需要逃離西方、東方、東方主義、后殖民、現代性或者本土化,他用體驗生命的敏感、深刻理解建筑設計。
《連戰(zhàn)連敗》表達了安藤堅定信念和職業(yè)操守,也表達了對建筑的尊重和敬畏。他不必要因為失敗而改變自己,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敬重。安藤曾認為,“如果一個建筑不能得到實現,建筑師應該保留他的超前思想,它會在別的地方變?yōu)楝F實?;仡櫮切┪茨軐崿F的方案,我意識到所有的思想都是推動我不斷前進的力量之源”。
不得不說,中國當下建筑取得了非常巨大的進步,這些進步是基于巨大建筑垃圾上面出現的。
張永和1990年代中期成立“非常建筑”從事建筑設計看作中國實驗性建筑——有別于國有設計院所和大商業(yè)設計事務所的、有研究形式的設計思路——誕生的標志。
本土建筑師崔愷、王澍、劉家琨三個人現代主義個性化,海歸建筑師張雷和都市實踐的孟巖、劉曉都等同樣是現代主義設計風格。
王澍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qū)的校舍設計中,嘗試把傳統(tǒng)園林、民居建筑和當代建筑環(huán)境結合,其中一個特點是大量使用了廢棄的舊瓦來作為建材,并在空間上借鑒中國江南園林式的構圖。
張雷在江蘇南京郊縣石臼湖畔設計的“磚房子”表現出對原建筑研究和對地方材料的質感、觸覺和塑造性的感覺以及“砌筑”制造的肌理。
劉家琨對居住基地自身的歷史資源和延續(xù)性感興趣,他專門思考了技術和材料來創(chuàng)作“地方特性和低技策略”。舉例:四川大邑縣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關注建筑與當地環(huán)境的關系。廉價紅磚、容易建造的形體而構成建筑。
深圳的都市實踐設計事務所針對城中村、羅湖老城區(qū)的發(fā)展曾提出一系列研究計劃,通過對具體的建筑環(huán)境進行研究,提出一些有針對性或啟發(fā)性的改造方法。而他們?yōu)橹挠彤嫶濉仙蠑蛋儆彤嬜鞣坏拇蠓掖逶O計的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設計了靈活的展示空間和通道、廳堂,試圖讓美術館成為一個新的公共交流空間。
快速的設計和各種商業(yè)和政府合約應接不暇,拼湊可能中標、取悅業(yè)主的方案。中國建筑師受到喜好操弄“大詞”、“新概念”的明星建筑師庫哈斯以及目前流行的建筑、藝術風潮影響,膀文化、膀打款、膀明星。實際上很少從多學科的角度對問題的實際脈絡做詳細調查,一個聲畫效果圖幻燈片演示“美麗真實幻想”的圖片。
策展人的研究和設計中,也在各種建筑展覽策劃中有所體現,比如前年的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作為策展人,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馬達思班建筑師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馬清運提出了很多大概念,但是實際上展覽布展、三個展館的指示引導系統(tǒng)都有欠缺考慮的地方,而且很多參展作品最后并沒有如預期的實現出來,而僅僅以巨大的印刷海報、效果圖展示了事。布展效果遠遠達不到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那樣的精細程度,在中國展覽竟然只有英文文本,十足顯示了其粗疏和虛偽的“后殖民”幻象。
很多建筑師、藝術家、策劃人仍然著迷于設計巨大的、有媒體效應的大建筑,熱鬧、好大喜功、紀念碑精神病、利益驅使、高大全、大尺度。特別值得參考和借鑒的是在兩屆深圳雙年展上,我覺得最值得當前內地建筑師、藝術家、文化創(chuàng)意人士參考的,是臺灣地區(qū)的幾個建筑——社會團體結合的專案,如謝英俊和他的“第三建筑工作室”,“九·二一”大地震后和不足300人的邵族原住民“協力造屋”,最近幾年在內地和鄉(xiāng)鎮(zhèn)村民一起蓋低造價生態(tài)房、生態(tài)廁所。而淡江大學淡水社區(qū)工作室展示的淡水河岸計劃和黃孫權提交的特約調研項目 《我的家在康樂里》,前者是對建筑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互動,規(guī)劃、設計淡水河岸的一些設想以及實施項目,而后者則針對臺北當年的大拆遷引起市民的反對,最后建筑師、規(guī)劃師等一起合作形成的社區(qū)保護和建設的談判機制。其中,建筑師主動參與社會變革過程,和社團等其他團體、專業(yè)人士合作的方式正是當前的內地建筑師、文化人所缺乏的。其實這種具有道德操守和社會責任感的建筑設計和歷史性、保護、改建、維護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小鎮(zhèn)比比皆是,那里體現了良知、簡樸和職業(y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