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嚴防違規決策大棒捅漏國企錢袋
◎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國務院關于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審計抽查11戶中央企業的791項重大決策事項中,有230項(占29%)決策不規范,造成損失或潛在損失134.68億元。
決策不按規范出牌、濃厚的行政化決策色彩等國企頑疾所造成的后果觸目驚心,
發人深省。
6月24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受國務院委托,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國務院關于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報告第七部分“國有企業審計情況”指出,審計抽查11戶中央企業的791項重大決策事項中,有230項(占29%)決策不規范,造成損失或潛在損失134.68億元。雖說在13000字的審計報告中,有關國有企業審計情況的內容不到500字,但“一字值千金”,披露的問題觸目驚心,發人深省。
劉家義審計長指出,國有企業審計情況的一個嚴重問題是“重大事項決策不規范,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損失?!睕Q策不按規范出牌,花錢大手大腳幾乎是國企的通病,此次被審計抽查的中國煙草總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等11戶中央企業尤甚。
1.1 違反“三重一大”決策程序
2010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叭匾淮蟆笔侵钢卮笫马棝Q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集體討論作出決定。中央明確規定,國有企業應當健全議事規則,明確“三重一大”事項的決策規則和程序,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集體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兑庖姟废掳l至今,仍有不少國有企業違反“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審計報告直接點名批評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油氣開發、并購重組、國有資產處置等過程中,一些企業管理人員濫用職權、違規決策,甚至與民營企業或個人串通牟取私利,嚴重損害國有權益。
1.2 缺乏可行性研究論證
可行性研究論證是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企業投資新市場、新產品或改變經營策略的依據,是企業決策層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基礎性工作,是評估項目風險和回報的必要程序,也是對投資者的第一份承諾書。即便是在計劃經濟年代,可行性研究論證也是必不可少的決策程序,是企業上項目、投資金的關鍵依照。但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國企許多項目的決策不是建立在慎密的可行性研究論證上,而是建立在企業領導人特別是一把手心血來潮上,帶著長官意志的胎印,拍腦袋決策,倉促上馬,結果是違背市場價值規律,造成國有資產打水漂。也有的雖說作了可行性研究論證,但研究不深入,論證不科學,同樣受到市場的懲罰。
1.3 決策內容不符合規定
此次審計發現,國企違規投資、違規招標資金動輒數百億,像大唐集團違規投資非主業涉及304億;中石油所屬9家單位違規招標涉及同額260億;華潤集團違規招標涉及資金117億;華潤集團及部分所屬單位公款列支高爾夫球消費支出211萬元;中冶集團用地2500畝違規建高爾夫球場;中冶、大唐旗下企業還存在向民企輸送利益等嚴重違規問題。大唐國際借給民企20億元買礦,次年花40億高價回購;中冶集團與民營企業共建公司,投資77億,損失72億;中石油2萬畝農地無償給職工持股公司養魚。

國企重大決策不規范是一個老問題,久治不愈,其原因根深蒂固。
2.1 體制性障礙
眼下,國企“一把手”——董事長或總經理都是由任命產生,一般情況下外力很難監督制約?!耙话咽帧斌w制意味著所謂的集體決策其實是“集體開會”、流于形式的一種程序,最終還是“一把手”決斷,參與決策的其他領導只是象征性的“陪伴決策”,其意見和建議一般只是起“參考”作用。正如某國企獨立董事所言,自己很少參加企業的董事會,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可能一年也沒有一兩次,很多時候是公司拿著一些文件要求自己簽字??梢?,當“一把手”權力獨大,董事會制度就形同虛設。
2.2 行政性色彩
國企面臨市場化競爭,在外企和民企的夾擊下,壟斷利益正日漸被蠶食。在此形勢下,國企理應以市場化決策思維迎接挑戰,參與競爭。但我們看到的國企卻是行政化色彩很濃。在決策方面,不是按市場競爭的法則去謀劃,而是帶著先天優越感的行政意志去決斷。而行政化決策的一大弊端是“情況不明、膽子大”,決策無需市場化論證,也沒有競爭對手的威脅。從國企領導的“出身”來看,多為行業行政領導“華麗轉身”,認為對本行本業輕車熟路,因此決策的行政化主觀軌跡十分明顯,有違市場價值取向,決策失誤也就見怪不怪了。
2.3 追責不力
國企領導人決策失誤導致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卻缺乏嚴厲的問責機制予以追究。早在2003年5月,國務院就頒布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其中第四十條規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企業負責人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企業國有資產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并對其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對國企領導人決策不規范,造成國有資產損失或潛在損失的責任沒有涉及。這就留下了法律漏洞,致使長期以來國企領導人決策不規范引起國有資產流失,沒有受到責任追究。有的造成上億元的損失后,挪一個位置官照當。而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因貫徹執行不力,問責往往成為口號。
國企的錢袋子鼓鼓囊囊,財大氣粗,不愁沒錢搞項目投資、基本建設、資本操作,也不愁發職工福利。但這些都要在規范化決策的基礎上進行。國企要作到規范化決策,扎緊錢袋,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3.1 深化體制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毖巯律罨瘒衅髽I體制改革已是當務之急,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取消國企的行政級別,淡化國企的行政色彩,為國企進行市場化決策提供組織機制。
3.2 堅持“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的原則
國有企業應當健全議事規則,明確“三重一大”事項的決策規則和程序,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集體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同時要發揮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決策和監督作用,制衡決策者的自由裁量權,特別是要讓“一把手”權力受到制約,杜絕“決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的現象,筑起防范決策失誤的制度堤壩。
3.3 建立第三方風險論證制度
國有企業重大決策事關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在國企重大決策上,如企業重組、改制、大額擔保、公司上市、增減注冊資本、產權轉讓等重大經營決策等,均要聘請法律專家對決策進行專項法律論證,使企業充分認識到重大決策可能引起的各種法律風險。而由無利害關系的第三方對企業重大決策進行法律論證,是一種國際常見的控制風險的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國企少走彎路,規避風險,提高決策效益。
3.4 落實責任追究制度
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有決策責任追究的規定,“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違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應當依照《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和相關法律法規給予相應的處理,違反規定獲取的不正當經濟利益,應當責令清退;給國有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目前關鍵是要細化,要落實,要敢于動真格的。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