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經濟學家林毅夫7月11日為人民網撰文表示——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在于外部周期性因素。出口增長大幅下滑是中國經濟由高增速降為中高增速的重要原因。中國確實需要調整增長模式,從出口拉動型增長轉為內需拉動型增長。不同國家在同一時期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必然存在共同的外部原因,這就是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增速下滑。而且比較來看,中國的情況明顯好于其他國家。所以,那種認為2010年以來的增速放緩是由中國經濟內部結構性問題導致中國經濟必然崩潰的觀點,顯然是說不通的。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日前接受路透社中文網專訪時表示——
中國短期雖面臨較大經濟下行壓力,但今年以來出臺一系列溫和刺激政策,包括定向降準,減稅負等已見成效,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在減輕,目前經濟已顯出企穩跡象,可以預計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料不會跌破7%。眼下中國確實需要在穩增長上著力,也完全有能力避免經濟斷崖式下行,現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有余地。如果下半年政策落實更好,堅持溫和刺激,全年經濟增速落到7.5%增長區間的概率很大。全年經濟運行會呈現“低開中穩后起”態勢。
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7月7日出席“小企業大夢想——2014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論壇”時強調——
創新有三種形勢,原始創新,跟隨創新和集成創新。互聯網金融就是把互聯網技術結合到金融領域里產生的一種集成創新手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還會不斷發展。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講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就是說明促進發展是主調,但是要防范其風險,要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6月23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表示——
中國的GDP增速實際上比公布的數字要高。第一,農村建房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中國從沒計入GDP;第二,農村和城市從事保姆、月嫂等職業的人越來越多,工資越來越高,這部分人的收入也沒計入GDP;第三,中國大量個體工商戶每年的實際營業額大于統計數據;第四,農村通過互助、義務勞動建設的橋梁、道路等也都沒計入GDP。此外,國有企業為了表現自己業績可能有虛報的情況,但不可能很高,民營企業則是能少報就少報,而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占我國GDP總數的一半以上。從此可看出,我們對GDP增速放緩不用過分驚慌,因為有一部分增長沒有計算在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7月6日在南開國家發展論壇上發表上述觀點——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上投資面積、銷售面積、房價等各項指標全面下降。房地產投資增速進入2000年以來的低位,有人認為是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調整。中國房地產確實存在3年左右的調整周期,但這次下滑絕不同于以往。房地產市場長期下行已成定勢。每年城鎮化可能需要800萬套到900萬套房,但僅2013年供應住房就達1100萬套,再加上這些年積累下來的,這些房子至少需用5年時間才能消化。房地產要更尊重市場調節杠桿。在調研基礎上,對于真正社會剛需,可適當降低首付。隨著限購政策慢慢退出,同時要將房地產稅的原則向市場交代,以此對沖大量投機性炒房力量。
《征信系統對中國經濟與社會影響研究》課題主負責人李稻葵7月6日表示——
中國的征信系統已是世界最大的征信系統,覆蓋的企業、人群均為全球最大,覆蓋金融業主要機構的量也在全世界屬于前列。同時,中國征信系統目前主要信用評估機構是央行所經營,未來應擴大民間商業性的信用評估機構,建立多元化、民間的,甚至可允許一部分盈利的專業信用評估機構,形成一個公益性的主干信用評級網,以及專用的、民間的、甚至于商業性的信用評級支網互相配合的局面。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出席“2014中國企業競爭力夏季峰會”時表示——
過去關于創新問題有一個偏差,特別是從政府的政策和一些企業的操作上,認為創新就是要放棄傳統產業,就是搞新興產業,看美國出現一些新興產業,我們也要跟上,然后拼命要創造一些新興產業縮短差距,要跨越式發展。我不否定應該發展新興產業,但要承認在發展階段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們立足之本,中國的基本國情是70%的勞動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有這么多勞動力需要就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八億人要就業,只有一些新興產業不夠,所以中國的經濟要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大量的傳統產業創新。
經濟學家曹遠征7月2日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
產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我國產能過剩問題仍然很突出,過剩的部分原因是外部需求下降所致。對于過剩產能需要在全球進行配置,以前主要是通過貨物出口進行產能全球配置,現在需要在當地產當地銷,也就是通過對外投資在全球配置產能。目前我國高鐵還不存在過剩問題。一方面,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人們出行需求大;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愿意乘坐高鐵,也有能力乘坐。此外,隨著城鎮化建設加快,人口流動性加大,也會帶動高鐵需求增加。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6月24日表示——
我國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貨幣多、資金多,但同時資金價格偏高,很多投資者找不著合適的投資對象,很多企業又感到融資難。這種資金價格扭曲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場中存在或明或暗的剛性兌付,使一些領域能高價吸收資金。這抬高了我國無風險收益率,減少了實業發展的資金可獲得性,對實體經濟和政府的運行來說都不是有利的。
中國并沒出現加快
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近日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資本流動的波動性明顯增加,發展中國家金融穩定受到更嚴重的沖擊。大致來說,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國際資本回流美國,導致一系列發展中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而在美聯儲推出QE2、QE3之后,國際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貨幣大幅度升值。2013年美聯儲開始為QE退出做輿論準備,結果又引起資本回流美國、發展中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度貶值。事實說明,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特別是2012年以來,很難說中國得到了一個開放資本項目的戰略機遇期。顯然,中國國內的經濟形勢也不支持出現戰略機遇期的觀點。地方政府債和企業債務飆升,中國的債務總額對GDP的比例上升到歷史最高水平。如果沒有資本管制,金融亂象會發展到更嚴重的地步。
利率市場化兩年內應該可以實現
央行行長周小川7月10日在“金融改革與跨境監管專題會議吹風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利率市場化的時間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內經濟、國際經濟等外部條件來執行。我們認為應該在兩年之內可以實現。而在利率市場化實現之后,央行還是要通過貨幣市場的有效傳導機制,來體現央行政策利率對市場的引導作用。我們準備大概2-3組主要工具,一個是對短期流動性的管理,同時是對短期利率產生影響的一組工具;另外我們也打算對中期利率給予一定的傳導機制。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央行在條件具備的條件下,會明顯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中國建筑業方興未艾
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7月12日在第十五期中國開發性金融大講堂上表示——
中國人均住房面積,統計上有30平方米。跟發達國家比,美國是60平方米,英國、日本是將近40平方米,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一個發達國家的農民占有是5%,中國現在有40%多的農民,在未來20年里面,隨著農民城鎮化,還有近4億農民要進城,城市建設里面的住房建設面臨巨大問題,中國的建筑業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