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明
(山西省公路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本互通工程共有現澆箱梁1 790 m/83跨,現以A匝道2號橋作為代表對現澆箱梁支架下地基承載力進行計算。吉縣樞紐A匝道2號橋橋梁孔跨布置為 4×20+2×20+3×20+3×20+3×20+4×20 m鋼筋混凝土現澆箱梁,20 m跨徑現澆箱梁采用單箱雙室、3室及4室結構,懸臂長1.5 m,梁高1.4 m,端橫梁寬1.5 m,中支點橫梁寬度2 m;梁端頂板厚度0.45 m,底板厚度0.42 m;跨中頂板厚度0.25 m,底板厚度0.22 m;第一聯每跨設3個箱室,第二聯每跨設4個箱室,其余聯每跨設2個箱室,梁端兩邊腹板寬為0.70 m,跨中腹板寬為0.40 m。箱梁底距原地面最高h=22.5 m,全橋設置在濕陷性黃土地質段。
滿堂支架采用碗扣式多功能鋼管腳手架,立桿主要采用 2.4 m 、1.5 m 、1.2 m、0.9 m、0.6 m 5 種[1],立桿接頭錯開布置,頂桿長度為0.3 m,橫桿采用0.9 m、0.6 m 2種組成,頂、底托采用可調托撐,底托規格為10 cm×10 cm。支撐體系跨中底板采用立桿間距為60 cm×90 cm的碗扣式腳手架,翼緣板采用90 cm×90 cm的碗扣式腳手架;墩柱兩側橫梁1.5 m范圍內底板立桿間距為60 cm×60 cm,翼緣板采用90 cm×60 cm的碗扣式腳手架;橫桿步距為120 cm,詳見支架布置圖1、圖2。

圖1 現澆箱梁滿堂支架布置圖(單位:m)

圖2 現澆箱梁滿堂支架布置圖(單位:m)
立桿底托置于方木上時,方木沿路線方向橫向放置,方木間距根據支架縱向間距確定,方木截面尺寸為20 cm×20 cm,取A匝道2號橋第四聯進行驗算。

圖3 橫梁下支架立桿平面布置圖(單位:cm)
橫梁自重N1=26×10×2×1.5=780 kN,支架自重取2.0 kN/m2,施工荷載取2.5 kN/m2,振搗混凝土產生活載時均布活載取2.0 kN/m2,傾倒混凝土產生活載時均布活載取4.0 kN/m2,荷載取值時,永久荷載分項系數取1.2,可變荷載分項系數取1.4[2]。橫梁下地基承載力P=[1.2×(780+2.0×10×2)+1.4×(2.5×10×2+4.0×10×2)]/(0.2×10×4)=145.75 kPa。

圖4 標準跨中支架立桿平面布置圖(單位:cm)
標準跨中段梁下地基承載力P=[1.2×(26×10×12.8×0.42+2.0×10×12.8)+1.4×(2.5×10×12.8+4.0×10×12.8)]/(0.2×9.5×15)=110.50 kPa。

圖5 翼緣板下支架立桿平面布置圖(單位:cm)
翼緣板下地基承載力P=[1.2×(26×1.5×12.8×0.45+2.0×1.5×12.8)+1.4×(2.5×1.5×12.8+4.0×1.5×12.8)]/(0.2×3×15)=54.49 kPa。
a)濕陷量的計算值 Δs按式(1)計算:

式中:δsi為第i層土的濕陷性系數;hi為第i層土的厚度,mm;β為修正系數,基底下0~5 m取1.50,基底下5~10 m取1,基底10 m以下至非濕陷性黃土層面,山西南部地區自重濕陷性黃土修正系數取1.20。

b)自重濕陷量的計算值Δzs按式(2)計算:

式中:δzsi為第 i層土的自重濕陷性系數;hi為第i層土的厚度,mm;β0為修正系數,取1.20。


表1 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濕陷等級表[3]
通過計算結果和濕陷性黃土地基等級表可判定該橋址區內土質為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
土體本身具有強濕陷性和較高的壓縮性,遇水后地基會迅速變軟,出現沉降,展現出更大的土體壓縮性。
4.2.1 對于Ⅱ級濕陷性黃土地基常規的處理
根據《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推薦,濕陷性黃土地基常用的處理方法有換填墊層法、強、重夯法、擠密法等方法。根據現場地質情況和地基現場功能需要,本橋采用了換填30 cm灰土(2層)+15 cm厚C20素混凝土墊層方式處理地基。
4.2.2 現場具體地基施工處理
首先進行30 cm表面雜質土清除,表土清除后用壓路機進行壓實,達到90%的壓實度,然后進行分2層填筑30 cm厚的10%灰土墊層,按96%的壓實度控制,最后澆注15 cm厚C20素混凝土。處理過程中寬度要求為地基處理范圍至少應寬出支架之外1 m。
4.2.3 對地基承載力處理前后的現場對比測試
地基承載力現場測試采用重型動力觸探儀進行試驗檢測,按照面積范圍頻率要求進行了5個點的試驗,地基處理前承載力分別為:108 kPa、100 kPa、116 kPa、100 kPa、108 kPa,灰土處理后,相對應的承載力分別為:236 kPa、220 kPa、252 kPa、228 kPa,236 kPa。經過對比測試地基承載力有了質的提升。
石灰穩定土基層無側限抗壓標準為0.8 MPa。為了強化地基的整體性,提高地基局部抗剪強度,采用15 cm厚C20素混凝土硬化。
a)混凝土硬化后根據本橋支架布設型式對地基承載力進行驗證計算:當立桿底托直接置于混凝土面上時,地基承載力P=[1.2×(26×240+2.0×12×60+25×60×12×0.15)+1.4×(2.5×12×60+4.0×60×12)]/(8×60)=39.60 kPa。
b)對混凝土單桿下部局部應力計算:通過對15 cm厚C20素混凝土試件檢測,抗折強度均值為3.5 MPa,取荷載最大處中橫梁下單根立桿最大承受力進行驗算,Nmax=【1.2×(780+2.0×10×2)+1.4×(2.5×10×2+4.0×10×2)】/(17×4)=17.15 kN。底托截面尺寸為10 cm×10 cm,底托處混凝土抗折強度為:f=17.15/(0.10×0.10)=1.72 MPa。
通過上述計算可知,橫梁下支架對地基承載力(Pmax)要求最大,Pmax=145.75 kPa。灰土處理前原地基承載力平均為:P=106 kPa<145.75 kPa,不能滿足支架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灰土處理后地基承載力最小為:P=220 kPa>145.75 kPa,處理后的地基承載力滿足支架設計要求。
采用15 cm厚C20素混凝土硬化前,底托處灰土無側限強度[f]=0.8 MPa小于支架地基設計要求強度f=1.72 MPa,說明只進行灰土換填還不能滿足地基局部抗剪要求。硬化后,支架地基設計要求強度f=1.72 MPa小于C20素混凝土試驗強度[f]=3.5 MPa,支架底托處地基局部抗剪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最終結論:經過上述計算分析,濕陷性黃土地基現澆箱梁滿堂架施工在支架搭設前經過換填30 cm石灰穩定土和硬化15 cm厚C20素混凝土處理后各項指標均滿足支架設計要求。經過在一年多的現場實體施工,本標段采用現澆箱梁滿堂架施工的35跨濕陷性黃土地基連續箱梁橋,已全部成功建成,橋梁各項指標均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也得到了業主的好評。
針對Ⅱ級濕陷性黃土地基特點,地基遭地表水浸泡會導致地基下沉,所以在支架施工前必須排除地基周圍的地表水,并預先作好排水溝以防雨水浸泡地基。為避免地基受水浸泡,在支架外緣2 m位置設置40 cm×30 cm的排水溝,排水溝分段開挖形成坡度,在低點開挖集水坑。采用砂漿對排水溝及集水坑抹面硬化,并對邊坡進行包邊砂漿硬化,以防止雨水和后期養護水侵入支架區,引起支架下沉。
滿堂支架的施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藝環節,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地基的處理,嚴格按照有關規范和要求施工,確保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