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李揚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我院堅持“立陶創特”辦學特色,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在學院學習推廣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過程中,我有幸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學習。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內涵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教育”作為陶行知教育思想,內容極為豐富,而且隨著“生活”的變化不斷變化,不斷豐富,不斷進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論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認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相結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為一爐。
他的生活教育觀,要求我們用豐富的生活內容去教育孩子,不能脫離孩子生活的內容。他說:“我們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理論聯系實際,當然他所說的實際,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實際,用孩子般的心考慮孩子的問題,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場上處理和解決孩子的問題。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聯帶于“生活即教育”而來的。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的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他的血脈是自然流通的”。他說:“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一來,它立刻要求拆墻,拆去學校與社會中間之圍墻,使我們可以達到親民親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個的社會或整個的鄉村當作學校。”“為著要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力是必然的沖開校門,沖開村門,沖開城門,沖開國門,沖開無論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鐵門。所以,整個中國和整個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學校咧。”他告訴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孩子的學習時時處處都在。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曉莊學校的校訓,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在《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中,陶行知明確指出:“教學做合一不是別的,是生活法,是實現生活教育之法。”“教學做合一”的涵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分析生活和教育的關系而得出的。他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就是把教與學聯系起來。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出現成的解決方法去傳授學生,而是要把如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教給學生,使學生能獨立地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其實也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除了教學生學外,還要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注重實踐。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使得教、學、做三者合一。這一觀點既強調了實踐的觀點,又強調了學生主體、以人為本的理念。陶公辦的禮堂叫“犁宮”,也就是要讓農村的學生不要忘記耕田種地,注重實踐。圖書館叫“呆子莫進館”,言外之意就是死讀書的人不要進來。他主張學生要學活,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要把書中學的和實踐聯系起來,活學活用。我們國家現在也在倡導要教活學生,這一思想不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回歸或者發展嗎?
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一理論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培養“真人”是陶行知的辦學目標。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別強調對做人道理的培養。要做學問,先學做人。要學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過于自負,以至于脫離群眾),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還有“面包和水仙花”論,面包代表的是物質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可我們現在的教育現狀卻是令人擔憂的:現在仍是一個強調學歷的社會,學歷是衡量人價值的最重要的標準,也是衡量人才的指標。盡管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理想的教育理念已經喊了多年,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們的教育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和智力的開發,而缺少對人文精神的培養和鍛造。家庭教育,重視物質,輕視精神。在家庭中,父母過多地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忽略了他們深層次的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忽視了孩子心理健康;忽視了他們的思想品德。大學教育是教育高素質人才,是為社會建設提供棟梁之才。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根本入手,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綜合育人。首先,要從教育觀念入手,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素質教育不僅僅是針對應試教育而言的,它揭示的是學校教育最基本、最本質的功能,是為提高公民素質服務的。其次,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重視教育內容的完整性。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還要加強對學生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在外部合力的推動下,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提高綜合素質水平。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教育工作者們的一筆財富,也許目前我的認識仍然不夠深刻,所以我依然會滿懷激情地繼續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學習他的做人原則,學習他的人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體悟,使之內化為我自己的思想,并不斷發展,弘揚“陶夫子”的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