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李泰儒
洋人代辦過路費
文 _ 李泰儒

亂收過路費這事很讓人困擾,但這種現象至少在晚清就已經大行其道,而且當時收費更狠,手段也更粗暴。
晚晴時期,朝廷在貿易上對外國人十分優待。外國人無論在江上航行還是做生意,都享受超國民待遇。當時長江每個航段的地方政府都有權對過往商船課稅,而每個航段內又有小官吏設置關卡強行收費。那些遠距離航行的貨船被征收的厘金(舊時的一種商業稅,主要在水陸交通要道設立關卡征收)高得嚇人,有時候甚至能達到貨物原價的四倍。這些稅被公認是敲竹杠,那些收稅的關口被稱為“竹杠關”。
根據清朝政府與外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外國商業行會的成員通行可以不理會這些“竹杠關”,他們只需交納商品的進口關稅和貨物抵運地的當地稅即可。他們的貨物由本地船只承運,但歸外國人所有,這樣就可以獲得“準予通行證”而免遭勒索。因為只有外國人能得到這種通行證,所以許多清朝商人就去找外國人合伙做生意。通常由清朝商人提供資金,并負責所有買賣、發運貨物等事宜,而外國人只負責給公司賦予外國商號和領取“準予通行證”。
據當時《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報道,有一位史密斯(化名)先生,曾與四位清朝富商有這種商務往來。他們的公司就叫史密斯公司,盡管史密斯本人沒有投入一分錢。要史密斯先生熟悉大清的商務運作簡直難于登天,然而,只有史密斯公司這樣的外國商號才能拿到通行證,其他本土商號只能望“洋”興嘆。
除了與洋人合辦公司之外,大清的商人們還有其他解決方案。他們經常將裝滿貨物的商船“過繼”給任意一位歐洲人,佯裝貨物是洋人的。而這位仁兄只需大模大樣地走到收費關卡,憤怒地抱怨兩句,整船貨物就可以順利通關。
1876年春天,一艘開往宜昌的英國炮船上有一名水手被不小心落在了漢口,該水手免費搭乘一艘清朝貨船趕往宜昌。貨船船主在路過收費關卡時靈機一動,讓這位水手假扮成洋商,自己則和下人扮作洋商的翻譯和侍從,很容易就通關了。這位水手以前除了賣過一瓶酒和一磅煙草給自己的同事外,從沒有做過什么大生意,但僅僅因為有一張可愛的洋臉蛋兒,就做了一回大亨。
圖/胡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