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茶茶
臺北女孩看大陸
文 _ 茶茶

來到大陸,一開始我總覺得人們都口齒伶俐:秀水市場的攤販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我這個臺灣人連砍價都砍不下來;同學們上討論課時觀點滔滔不絕,我只能低頭期待老師忽視我;在馬路上看見女孩子與男朋友吵架,其語速之快口,讓吵架只會哭和賣萌的我佩服得想拜師學藝。
后來我才發現,許多大陸朋友能爭就爭,爭不來的時候往往比臺灣人“認命”。
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面對快遞大哥的時候。我覺得快遞員是北京第一牛的職業,每次收到快遞大哥的短信我就像接了圣旨,立刻邁開小短腿沖到取包裹的地點,就怕晚了一秒包裹會隨風而去。
快遞大哥的脾氣陰晴不定,短信的內容也會隨之改變。最客氣的是“您的包裹已到南門,請在6:30前來取貨”;次客氣的是“南門有包裹,6:30前取貨,6:30后我就走了”;有點不客氣的是“南門有包裹,6:30來取貨(當時已經6點了)”;最夸張的一次是“XX快遞,南門,包裹,6:30前”,皇帝寫圣旨都沒這么簡略。
有時我接到短信的時間比較晚,急匆匆沖到指定地點后,快遞大哥會嫌我慢。有時12:30接到讓我在1點前趕過去的短信,我也會乖乖沖過去,只是在心里抱怨:“人家必勝客送餐都不會這么趕啊!”
后來我才知道,很多時候短信上的時間是不準確的,不用那么準時。如果只是短信倒沒什么,我最怕的是快遞大哥打電話給我。因為他說話的口音我聽不懂,我說話的口音他也不懂,不懂他就急,他急我也急,我一急就從溫柔的小臺妹立刻變身為潑婦。
有一回雞同鴨講了3句話后,大哥開始大聲講話(在臺灣大聲講話等于吵架),所以我很自然地切換成吵架模式,國語閩南語夾雜罵了一連串話,翻譯過來就是:“你以為自己是誰啊?!我可是付了運費的!看看你是什么態度!”
罵完后掛斷,身心舒暢。
我朋友看著我,淡淡地說:“我從來不和快遞員吵,吵了沒用。”
“但是,讓他知道客人不高興,下次態度就會好一點啊!”我固執地認為。
“吵了沒用。”她還是堅持。
第二次聽到“吵了沒用”是在醫院里。
我常胃痛,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拜訪醫院。在臺灣,醫療行業被視為服務業(只是醫生的薪水是服務員的數倍),小孩子看醫生還會收到貼紙,患者都很受重視,只差沒有像淘寶一樣聽到那句“給我好評哦,親”。
到北京后因為沒有醫保,我總是吃止痛藥了事。直到某次胃痛,我實在受不了直奔醫院,掛號消耗了我大半的體力,好不容易坐到醫生的面前,看著他語氣冷淡,臉色也不耐煩,胃痛的我心情自然不好,于是拍桌開罵:“我是來看醫生的,不是欠你好幾百萬!你以前沒學過醫學倫理嗎?你這是什么態度!”
彼時診室的門是敞開的,不只醫生愣住了,外頭等待的一個男孩子也傻了。
看完病走出診室后,那個男孩子小心地湊過來,問我:“為什么和醫生吵架?”
我說:“他臉色差,我心情就差。”
男孩子一臉莫名其妙:“臉色差很正常啊,醫生沒賺多少錢,病人又這么多。”
那時我才知道,在臺灣收入排行前三名、一向被視為熱門女婿人選的醫生,在大陸連鐵飯碗都算不上。
我不服氣地問:“但是病人不是更可憐?”
“但吵也沒用啊。”他聳聳肩。
后來我問朋友:“有時會不會被快遞員的態度氣著?”朋友說:“會呀。”“有時會不會覺得醫生態度差?”朋友說:“當然啊。”我繼續問:“那你會不會和他們吵架?”“吵了干嗎?又沒用。”我這些朋友明明是會據理力爭的人,有人插隊會教訓對方,分數太低會找老師理論,但對于我認為應該吵的事情都是一笑而過。我一直認為只要告訴快遞大哥“我付了運費,該享受到好的服務”,或許下次他們的態度就會有所改變;只要病患告訴醫生“你兇什么,醫生該替病人服務”,或許下次他們的態度就會變好。
但大陸的朋友都不這么覺得,大有“就認命唄”的感覺。
是不是在我們心中對“該吵的事”的認知很不同,為什么我有時覺得我的大陸朋友很能爭,有時又覺得他們“很認命”?
這樣的疑問,直到某個灰蒙蒙的霧霾天,我才得到一個不算答案的答案。
我是個信奉“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每天窮緊張”的人,在北京有霧霾的時候也會照樣出門,和臺灣朋友一起喝下午茶,進行“臺灣人在北京的生活交流大會”。
我們聊著霧霾,聊著在北京的生活,她突然感嘆:“如果霧霾發生在臺北,可能已經吵翻天了。”
是啊,首先我們會罵臺北市政府,然后罵“環保署長”“行政院長”,當然還要罵馬英九;然后民進黨罵國民黨,國民黨罵“環保署”,“環保署”說“是,是,是,我們會檢討”,但也檢討不出結論,周而復始。報紙,電視新聞節目更不用講,《自由時報》(泛綠陣營報紙)會說一切都是國民黨的錯,《聯合報》(泛藍陣營報紙)會說這不全怪國民黨……
這樣的全民抨擊有沒有用呢?
有時管用,但常常不管用。差別只是在于,在大陸,人們常常是在網絡上諷刺一番;在臺灣,則是二話不說直接罵官員,寫信陳情丟雞蛋,就算不管用,但還是爽!
我的大陸朋友們呢?
不想吸霧霾?有能力的移民澳洲,那兒空氣好;有些錢的多賺錢買幾臺空氣凈化機;沒錢的寫個諷刺笑話放在網絡上博君一笑,日子總要過的。醫療制度有問題?食品安全有問題?吵和罵不如多去賺錢,用錢買生活質量。
可以說比較認命,也可以說不是認命,因為他們懂得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