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玲
辣椒真菌性病害發生的種類
李煥玲

特約欄目主持:魏林
植物學博士,中南大學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導師,湖南省蔬菜產業體系植保與產品安全崗位專家。長期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近年來重點進行蔬菜土傳病害綜合防治研究工作。出版專著1部,參編著作3本,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其中已授權2項。
膠孢炭疽菌主要為害辣椒葉片和果實,葉片發病初期呈褪綠水漬狀斑點,后逐漸變褐,擴展后形成邊緣深褐色、中間為淺褐或灰白色的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上面輪生黑色小點(圖1)。莖部受害,初生淺褐色長條形病斑,后逐漸擴大,邊緣褐色,中心灰白色(圖2);果實上的病斑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初呈水漬狀,后變褐、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輪紋,其上也密生小黑點(圖3),病斑的邊緣有濕潤的變色圈。
辣椒刺盤孢主要使果實受害,病斑圓形、黃褐色、水浸狀、凹陷,病斑上有橙紅色小點,且略呈同心環狀排列,在潮濕條件下,整個病斑表面溢出紅色黏質物(圖4)。
辣椒炭疽病在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區都有發生,一般病果率約5%,嚴重時病果率達20%~30%,對辣椒品質、產量均有一定影響。
該病害在我國海南、安徽、云南、貴州、西藏等辣椒栽培區均有發生。
該病害可侵染葉片,病斑葉兩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邊緣深褐色,直徑1~10 mm,微具輪紋,在葉背面顏色較淺,病健交界明顯。隨著病情發展,病斑后期可連結成片,導致葉片干枯。
目前辣椒匍柄霉葉斑病在我國露地和保護地都有發生。
白粉病主要為害辣椒葉片,嚴重時嫩莖和果實也能受害。發病初期葉面出現數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較小褪綠斑,褪綠斑多呈現不規則狀,進一步擴展形成淺褐色病斑,邊緣有黃色暈圈(圖7),葉背可出現稀疏霉層;褪綠斑向四周迅速擴展,導致葉面大部分褪綠,背面霉層增多,霉層白色,呈絲狀交織(圖8)。
在中國辣椒栽培主產區均有發生,以山東、河北、內蒙古、遼寧、海南等地為害較為嚴重。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發病,幼苗多從子葉或真葉邊緣開始發病,初呈水浸狀褐色病斑,近圓形,常有輪紋,條件適合時病害沿葉柄和莖部擴展,莖部出現水浸狀病斑,造成莖葉腐爛,并著生灰色霉層。
成株期發病主要為害葉、花、果實。葉片受害多從葉尖開始,初成淡黃褐色病斑,逐漸向上擴展成“V”形病斑(圖9)。莖部發病產生水漬狀病斑,病部以上枯死(圖10)。花器受害,花瓣萎蔫,表面生灰霉(圖11)。果實被害,多從幼果與花瓣粘連處開始,呈水漬狀病斑,擴展后引起全果褐斑(圖12)。灰霉病發生時病健交界明顯,濕度大時病部有灰褐色霉層。
目前該病害主要在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北、華中等地的春季保護地發生嚴重,在四川、云南、廣西、海南等露地也有發生。
目前辣椒棒孢葉斑病在我國海南有發生。
在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或黑褐色圓形或橢圓形小病斑,逐漸擴大到8~10 mm,中部有同心輪紋(圖15),在潮濕條件下,病部著生黑色霉層。莖稈在發病時,一般在分杈處產生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狀物。果實發病時,病斑多在花萼附近,明顯凹陷。發病后期,果實開裂,病部變硬。
該病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分布,四川、云南、新疆、廣西、浙江、江西、河南、吉林等都有發生。
辣椒白星病主要為害葉片,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葉片染病,從下部老熟葉片開始向上部葉片發展,發病初期產生褪綠色小斑,擴大后成圓形或近圓形,邊緣褐色,中央白色或灰白色,散生黑色粒狀小點。田間濕度低時,病斑易破裂穿孔。發生嚴重時,常造成葉片干枯脫落,僅剩上部葉片。
在中國南方地區發生普遍,在北方地區報道的較少。
病斑葉兩面生,病斑圓形、近圓形或在葉緣呈半圓形,有時沿著葉緣發展呈不規則形,病斑中央淡褐色,邊緣深褐色,后期病斑上著生很多小黑點(圖16),病斑中央破裂穿孔葉片背面顏色較淺,直徑0.5~10.0 mm。一般發病較輕,對產量影響較小。
該病害在我國黑龍江、吉林、湖北、西藏等地均有發生。
[1]郭英蘭,劉錫琎.中國真菌志第二十四卷 尾孢菌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44-245.
[2]張天宇.中國真菌志第十六卷 鏈格孢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4,40,213,221,226.
[3]白金鎧.中國真菌志第十五卷 球殼孢目 莖點霉屬 葉點霉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03-204.
[4]白金鎧.中國真菌志第十七卷 球殼孢目 殼二孢屬 殼針孢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27.
(本文配有彩圖,詳見彩色插頁)
李煥玲,廣安市農業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廣安市城南興安中街324號,638000,電話:15182686623,E-mail:lhl200912@126.com
201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