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崔天順
(廣西師范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2014年文綜課標乙卷地理試題內容及特點分析
李小敏 崔天順
(廣西師范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2014年高考后的試卷分析,是眾多地理工作者和一線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筆者分析課標乙卷地理試題的特點,以期為高三教師和高考學子提供一些參考。
2014年課標乙卷文綜地理部分的試題是由選擇題和綜合題兩部分組成,所占分值分別是44分和56分。從考查的內容來看,必修知識和區域地理占90分,選修內容占10分。其中,選考題考查的是選修部分的知識,主要是旅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三方面的內容。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考知識的考查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表1可以看出人文部分的分值比例超過50%,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工業的區位選擇、交通線路布局的區位因素、城市聚落的布局、人口的變化及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等,而自然地理知識點所占比例較低。

表1 課標乙卷知識點分布與分值比例(選修內容除外)
人文地理的考查在近年的高考中越來越受到命題專家的重視,這與新課改的推進是分不開的,現在的高考命題主要是以“能力立意”為主,[1]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等各方面的能力,改變以往以知識點記憶為主的傳統考試。人文地理在不斷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融入新的內容,且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與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相呼應,以此來命制題目更加合理,更能體現地理學科的前沿性。
1.圖文結合,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特色
歷年的地理高考都是以地圖為載體,讓學生從圖中的圖例、圖名、圖中顯示的信息入手,獲取與題目相關的知識。今年的高考試卷延續了以往的傳統,在課標乙文綜卷中,總共有10幅圖,1個表,其中屬于地理學科的圖表就有9圖1表。尤其是在選擇題中,利用圖2解答4~6題、表1解答7~9題及圖3解答10~11題,每道題的解答必須從圖或表中獲取正確的信息才能完成,考查了學生讀圖、析圖及圖文轉換的能力。例如試卷中的4~6題。
(2014課標乙卷)20世紀50年代,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修建了蘭新鐵路。蘭新鐵路在新疆吐魯番附近的線路如圖2所示。讀圖2,完成4~6題。

圖2
4.推測外國專家在圖示區域鐵路選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后來,我國專家認為,蘭新鐵路在該區域的選線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線路過長 B.距城鎮過遠
C.易受洪水威脅 D.工程量過大
6. 50多年來,蘭新鐵路并沒有改變該區域城鎮的分布,是因為該區域的城鎮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綠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圖2包含了許多顯性和隱性的信息,學生首先要關注圖例,再縱觀全圖,提取圖中信息,同時結合等高線圖、交通線路選擇的布局等基礎知識完成題目。在此,值得關注的是比例尺的圖例,并不是和一般情況相同,出現在圖外,而是在全圖的某一部分,容易被學生所忽略。
在今年的地理試題中不僅出現了“圖文”轉換,而且出現了 “圖圖”之間的轉換,選擇題的第10、11題就是讓學生從給出的圖中獲取信息,并且要求這一信息同樣以圖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不僅考查了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且考查了學生靈活“現圖”的能力。
(2014課標乙卷)圖3顯示某國移民人數及其占總人口比例的變化。讀圖3,完成10~11題。

圖3
10.圖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圖中,符合該國人口增長特點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圖4
本題對教學的啟示:要重視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
地圖被稱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理決不能拋開地圖而學習。在高考中地圖也彰顯了它在地理中的重要性,每一年地理高考試題都有大量地圖與統計圖表,重視考查學生識圖、讀圖、析圖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循序漸進、有目的地進行地圖教學,在進行專題地圖的訓練時,培養學生正確的讀圖方法,例如:一看圖名,二看圖例,三看圖中其他的內容,在完成讀圖任務后,要根據圖中的內容聯系課本知識,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而解答問題。學生在形成自己讀圖技巧時,對于各種類型的圖都能做到輕松應對,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2.扎根基礎,考查方式靈活
從前面的統計可以看出來,地理考試并不要求考查所有的知識點,它有一定的覆蓋面,所考查的內容也是基本的知識與原理,這些高于課本而又源于課本,只是在呈現的形式上較為靈活,學生看不懂時感覺特別的難,但是一旦抓住要點,解題都很簡單。例如:全國課標乙卷選擇題的第3題:
(2014課標乙卷)3.若在北回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其高塔正午影長與塔高的比值為P,則
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0
C. 全年日P<1 D. 冬至日P>1
做這道題目的關鍵信息是“北回歸線”“高塔正午影長與塔高的比”,這道題目乍看比較難,事實上,考查的主要知識點就是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只不過它在考查的形式上比較靈活,正所謂“換湯不換藥”,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打好基礎,重視課本基本知識的學習。
本題對教學的啟示是:打牢基礎知識。
歷來高考題目考查的主要內容就是基礎知識、基本原理與規律,雖然考查形式靈活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課本的基礎知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打牢基礎,再將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舉一反三,達到真正學會的目的。
3.緊跟時代,關注熱點
我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培養人們的地理素養等理念,這些在高考中都有所體現,近年來的高考都與時事熱點結合在一起,今年地理高考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新課標卷中,選擇題中的太陽能光電站、2013年沙特阿拉伯磷酸鹽工業基地的建設,選做題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發生的地震等都是以新的話題為切入點,將熱點與考試題目相結合。例如:
(2014課標乙卷 旅游地理)近年來,一種不同于傳統觀光游的“深度游”悄然興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過徒步、自駕等方式,圍繞某一特定主題獲得深刻體驗的旅游活動,有3位旅游者結伴擬于4月下旬自駕前往圖8所示區域(湖面高程3196米),進行以觀鳥為主題的深度游。

圖8
指出為應對旅游地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他們需要攜帶的生活用品,并說明理由。
筆者認為這道題目是課標乙卷最大亮點,關于“深度游”“徒步”“自駕”是最近很熱門的話題,它受到廣大青年人的喜愛,與學生的生活十分的貼近。從專家命題的角度來講,這道題目關注的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求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對學生生活和實踐能力的考查。這也體現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新課改的理念,由于該題目與學生的生活貼近,也是每一個旅行者去旅游前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本題對教學的啟示是:地理教學要貼近生活、關注熱點。
地理新課標要求我們學習有用的地理、培養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就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身邊有用的事物服務我們的教學,將學生熟知的環境、地理事物與課本的知識相聯系,學會用地理的知識與眼光解決實際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社會熱點很容易捕捉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時事與課堂結合,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分析時事熱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資料:
[1] 孟寒冬.2009年-2011年新課標文綜卷人文地理試題的“能力立意”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 陳澄,段玉山.新編地理教學論[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