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靈魂拒葬》是美國作家歐文·肖的成名作,近年來它在中國的校園里廣為流行。該劇的流行不僅與當下校園戲劇活動的活躍有關,與該劇的風格、題材及戲劇結構有關,也與該劇的反戰主題及現實隱喻密切相關?!鹅`魂拒葬》是訴求被壓抑者的呼喊,命運被掌控者的申訴,絕對個體價值的宣言。
關鍵詞:《靈魂拒葬》;校園;流行;個體價值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10-03
近年,有一部話劇在校園中頗為流行。由于該劇是一部翻譯劇,它就有了不同的中文名稱《埋葬死者》、《陣亡士兵拒葬記》、《靈魂拒葬》。其中,《靈魂拒葬》的譯法深受歡迎,流傳最廣??计湓鸅ury the Dead 的準確譯法自然是《埋葬死者》,但意譯《靈魂拒葬》則更能傳其神韻。第二種翻譯雖最為完備,但對中文表達而言,嫌其盡露而無含蓄之美,而且其譯法更適合作為現實主義風格作品的名稱,不能夠貼近表現主義風格,與其他表現主義戲劇命名大異其趣。
該劇初演于1936年4月18日,地點是美國紐約百老匯西第47街243號愛斯爾·巴里摩爾劇院(Ethel Barrymore Theatre),該劇院的座位數為1096個,屬于較大的劇場。該劇原作者為美國當代作家歐文·肖(Irwin Shaw,1913-1984)。劇本初版于1936年,劇作描寫了6個陣亡士兵的尸體站在墓地不肯被埋葬的故事。這部作品的風格被歸類為表現主義戲劇,主題被視為反戰劇。這種劃分自然大致不錯,但是略嫌簡單化了。
表現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已經達到其頂峰,寫于30年代的《靈魂拒葬》在藝術的開創性上,顯然不能比其他表現主義戲劇家貢獻更大,而反戰又是作家常常涉及的領域,所以,歐文·肖不會在該題材或主題上有首創之功。然而該劇又確實是嚴肅的作品,不是純粹的娛樂品。這大概可以部分說明很多人把歐文·肖歸為介于偉大的嚴肅作家和通俗暢銷作品作家之間的原因。
一、《靈魂拒葬》在校園里的流行
這部作品大約從20世紀末開始在中國大陸的校園里流行起來。比較早地將它搬上舞臺的是中央戲劇學院。根據2013年6月14日《魯豫有約·中戲1996班“明星班”再度聚首》的回憶,《靈魂拒葬》的演出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被排練的。1999年該班男生為了排練一場以男性為主的戲劇全部剃了光頭,最后他們如愿以償排演了該戲。在隨后的幾年里,中戲的學生又陸續以該劇為期末匯報作品或者畢業大戲,1999年、2000年、2004年、2007年、2012年都能找到中央戲劇學院或者中央戲劇學院的劇場里演出該劇的消息。中戲的演出對該劇在校園里的流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的黨昊在2002年將這部戲劇以音樂劇的形式帶進了北京舞蹈學院。據筆者的粗略調查,2006年解放軍藝術學院、黑龍江省藝術職業學院、人民大學話劇團都演出了該劇。其中,黑龍江省藝術職業學院演出的是《靈魂拒葬》歌舞劇。
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該劇都是以話劇的形式演出的。演出該劇的大多數是高校的藝術類、中文、新聞等專業學生或者是學校話劇團。比較特殊的是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也于2013年演出了該劇。細心搜索,我們可以在網上搜到不少該劇的演出視頻,有的是演出預告,有的是演出片段,也有的是演出的完整內容。
下面是筆者找到的近年該劇的演出統計。
二、該劇廣受學校演劇歡迎的原因
(一)中國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該類專業的增設與擴招
隨著影視、傳媒產業的迅猛發展,其良好的就業前景和璀璨的明星效應使得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院校成為高考中炙手可熱的選項。同時,中國高校擴招熱也在這一領域蔓延,許多高校紛紛增設影視戲劇、播音主持等專業,并不斷擴招。開設這類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大多是專業的戲劇影視學校、各高職類藝校及普通高校等。在普通高校里,開設此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大多是藝術學院、新聞學院或文學院,所以,它往往被歸為藝術類和文化類兩種招生類型。文化類招生多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新聞專業或者藝術專業多屬于藝術類招生。
不斷壯大的影視戲劇類學生需要專業實踐活動,他們需要選擇演出劇目進行學期末或者畢業匯報演出。因此,許多適合此類活動的作品被遴選出來,它們大多為著名作家的經典劇目。例如莎士比亞、莫里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或者其他廣為流傳的作品?!鹅`魂拒葬》是歐文·肖的成名作,又曾在美國百老匯熱演,自然進入遴選名單。
在這類學校中,權威高校的帶動作用不容忽視,正如前文所述,中央戲劇學院為此劇的熱演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動力??疾烨懊姹砀裰懈鞯匮莩鲈搫〉臅r間,我們也可得出類似結論,即該劇先是在北京地區傳播,后在全國蔓延。
(二)該劇目適合作為期末或者畢業大戲的要求
該劇為篇幅較長的獨幕劇,其結構非常清晰,相對來說線索和劇情比較簡單,易于把握,對于表演功力還不深的學生來說容易上手。
六個陣亡士兵的尸體拒絕被埋葬,他們懷著對生活的眷戀,對夢想的執著,質疑自己死亡的價值,憤怒控訴,死不瞑目。這個劇目的情節鋪排得比較均勻,六個士兵及其親人的對手戲戲份都可以單獨成立,互不影響,方便排練,適合作為練習劇目,這樣就有12個人的戲份可以安排,此外,貫穿全劇的還有中尉、將軍、參謀及埋葬尸體的士兵。如此一來,舞臺上雖然不必同時容納20人,但整個劇目需要近20名演員,加上劇務、導演、舞燈光就足夠幾十個人忙的了。在相對獨立的6組對手戲里,每一組都可以作為臨時的主角,這樣每組對手戲都可集中展現。其他戲劇往往全劇除了一兩個演員外,其他人只作為配角出現,演員們得不到足夠的練習和展示。因而,《靈魂拒葬》可以解決戲份不均勻的問題。
該劇雖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具有明顯的表現主義風格,這使它的演出不必拘守于對表演上要求體驗生活程度較深的社會寫實劇的手法。表現主義戲劇擅長在舞臺上以可視可聽的手段將人物的內心與感受直接或間接外化,而該劇以較多筆墨展現青年人內心的渴望,常常使用直接傾訴的方式宣泄情感,陳述主張,演員常常面對著對手或者觀眾直接夸張地朗誦臺詞以表達訴求,其表演方式較為直接,適合于初演者練習。endprint
這部戲劇常常因為其選材角度而令人嘖嘖稱奇。戲劇一開場,6位士兵很快就陣亡了。戰事激烈,青年士兵在一邊奉命攻陷陣地,一邊在聊天中互相熟悉對方,此時,炮彈從我方陣地打來,士兵陣亡。指揮戰場的將軍與參謀的對話則顯示了他們無視己方士兵的生命,下令炮轟,從而將自己的士兵打死。隨后,奉命挖掘墓坑埋葬尸體的人發現6具尸體拒絕被埋葬,這部戲的主體部分得以展開、呈現。
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任何人從死亡的國度里回來”,所以,對于死后的情形,也就無現實生活可以“模仿”,演員則具有了極大的靈活性去表現死后的世界。獲得了自由權的演員就可以按照自己對戲劇的理解,對人物的把握大膽演出,這對于演員來說無疑是較為討巧的一出戲。由青年演員表達對青春的眷戀,對夢想的渴望,對被規定命運的抗議,自然是駕輕就熟,不難把握。
除了以上幾個原因,這部戲劇受到青年人的喜愛,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這部作品的主題不僅較為豐富、深刻,而且深深契合了青年人的價值觀。
三、該劇受歡迎的主題因素之一
該劇在故事層面上的意義自然是反對戰爭,倡導和平,飽含人道主義立場。
戲劇在開場不到十句話的時候就讓士兵陣亡了。戰士們正在最前方執行命令舍身殺敵,攻陷山頭,而我方指揮官卻完全不顧及戰士生命下令炮轟,從背面將自己的戰士射殺,造成了士兵的無意義陣亡,其他戰士也在混亂的沖鋒中死去,當然也包括20歲的士兵杰米。戲劇開場即充分揭示了戰爭在貌似理性、崇高背后的極大的無序性、隨意性,從而也就體現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欺騙性。于是,人們對于戰爭的宏大敘事意義也就在片刻間成為虛無。英雄、責任、愛國、偉大的理想與正義、祖國的主權與榮譽這些為戰爭的宏大敘事所頻繁使用的詞匯頓時失去了依托,變成了沒有所指的能指。戰士們的臺詞也進一步強化了這層含義:“這是他媽的什么戰爭”,“狗娘養的戰爭”,“停止戰爭”,“一條命換4碼該死的土地”,“該死的臭氣熏天倒霉透頂的軍隊”。戰士們不過是為了地圖上的一個箭頭而無意義地送命,那是一群年輕的、鮮活的生命,他們原本的身份是“銀行職員啦,技師啦,大學生啦——”,與這些相反的卻是戰士們眷戀的毛茸茸而感性的生活:香煙,女人,陽光、洗澡……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士兵眼里簡直就是無上的享受,充滿誘惑,令人向往。兩相對比,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主旨昭然若揭,極為顯豁。
一場激戰結束,戰場即時變為墳場,狼藉的尸體,讓生命變得毫無尊嚴和體面,而活躍于死亡之上來享受這場尸體盛宴的則是那腦滿腸肥、身體壯碩的老鼠,那些以“銀行職員”、“技師”、“大學生”飽腹的老鼠。在這部簡潔的戲劇里,老鼠的登場具有強烈的荒誕感和諷刺性,進一步暴露了戰爭最基本的真實面目。
如果瓦解掉戰爭的崇高意義,那么支撐起反對戰爭的價值天平是什么呢?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讓20歲的杰米、銀行職員、大學生、香煙、女人、陽光、洗澡的價值得以與空洞的責任、榮譽抗衡,而獲得價值確立。
人道主義是一種普世價值,當然,當今年輕的大、中學學生也不會抗拒或者放棄這一價值取向。在這個層面上來看,《靈魂拒葬》具有極其廣泛的接受面。
《靈魂拒葬》以尸體的主體行動和意志表達的神奇構思獲得了觀眾和評論者極大的贊譽。此時,我們也許應該提及一首中國古代的漢樂府短詩《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這首詩與《靈魂拒葬》無論是構思方式還是主題意趣具有驚人的相似。從戰斗結束入筆,讓尸體說話,賦予否定生命、飽餐尸體的烏鴉以活躍的在場,以具體的、感性的人道主義,抗衡虛偽、空洞的宏大意義掩飾下的戰爭。相似的美學追求讓相隔幾千年的作家選擇了相似的藝術表達。
如果戲劇《靈魂拒葬》只具有反戰或者說人道主義的主題的話,我們也許會覺得它未免有些單薄。事實上,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當代學生的歡迎,還有更深層次的主題隱喻。
四、該劇受歡迎的主題因素之二
《靈魂拒葬》是訴求被壓抑者的呼喊,命運被掌控者的申訴,絕對個體價值的宣言。
六個士兵的訴求似乎都很平凡,他們是普通人,每個人的生活理想似乎也不值得拿出來頌揚。農民士兵眷戀他的土地、耕作和鄉間氣息。年輕的父親惦念他的幼子。戀人間的思念與守護,母子間的牽掛與感恩,姐弟間的失散與重逢……這些與以國家、民族名義而進行的戰爭相比,似乎不值得也沒必要反復渲染。如果說軍隊是由士兵組成的,而每一個士兵身后都有一個同樣感人的“故事”,如果戰爭考慮這些因素,那么它還能進行嗎?因而,戰爭中這些命題必須懸置。
六個士兵除了代表共同的士兵群體,他們每個人還代表一個個獨特的個體。
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獨特個體的聲音從來在強調“一致性”的集體中無法表達,近乎失語。如果集體主義或團體主義的主張再有“國家、主權、責任、榮譽”等宏大意義保駕護航,那么,個體的訴求就會變得及其微小、微弱、卑微、猥瑣,而毫無被關注的可能性。個體訴求被壓抑及自我價值得不到肯定的情況,在今天的語境下雖然有所好轉,但并未獲得充分的肯定。當今,主流意識形態雖然以極大的包容去處理各種個體的特殊行為和觀念,但并未真正肯定其價值。在總體上而言,個體仍處于集體文化的壓抑之下,這種感受在青年人群體中最為強烈。所以,藝術作品為個體價值的合法性而吶喊就仍具有現實針對性,也就仍然可以獲得觀眾的支持和共鳴。
被懸置的士兵訴求與生活中被遮蔽的個體表達具有可類比性,而演員在表演時加入自身或者當下的生活經驗,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表達現實生活的訴求是戲劇表演常見的現象。所以,戲劇由演員和作品人物來連接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從而完成作品的內含表達和外部隱喻;其外部隱喻直指當下青年人,尤其是每一個個體的主體感受。
作為個體價值的表達,該劇具有廣泛的個體接受度。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會有著被壓抑、被決定、被遮蔽的主體感受,而這種感受需要得到傾訴,那些不符合宏大意義的個體價值需要得到文化上合法性、合理性的確認。而這一點正是這部戲劇最有價值的部分。
從舞臺表演方式上,每一個陣亡士兵的個體訴求都給與盡量平等的戲份,也就代表著每一個個體的價值訴求都是平等的。而六個士兵尸體的戲份總和遠遠大于將軍和參謀這些代表國家利益者的舞臺表演時間,動搖的將軍和不擇手段的參謀已在表演中自行瓦解掉自己宏大立場的正義性,變得荒謬而不可理喻。
在表演手段上,六個士兵反復用較為夸張的傾訴對觀眾表達他們的渴望,宣示他們的主體感受,告訴觀眾,無論他們的愿望是多么渺小,多么烏托邦,但對他們個體來講都是有價值的、珍貴的,不能被取代,不應被剝奪的。個體訴求的合理性是天經地義的,它不比任何別的價值遜色,它的重要性與任何其他價值相比都無法被置換、被取消,對個體而言,它比一切都重要。
士兵們拒絕被埋葬,個體價值拒絕被代言,他們死不瞑目,他們要為被剝奪了話語權的個體訴求而吶喊。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群體,任何重大的事件中,集體的抉擇都不能泯滅掉個體的主體意義,都不能取消他的個體權利、個體判斷及個體體驗。剝奪了個體價值的任何集體價值都是荒謬的、無意義的,這就是這部作品帶給當代校園青年人的深度體驗。當然,這部作品的目的不在于解構主流意識形態而在于弘揚個體價值的重要意義,這一點是需要明確的。
作者簡介:
王鳳霞(1972-),廣州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英國倫敦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學。
項目基金:本文為國家社科項目成果(13BZW105),本文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