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斌,張 唯
(武漢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武漢 43008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入,居民可以選擇的投資理財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與過去理財方式中儲蓄占據半邊天的局面不同,居民將手里閑置的資金用于基金,保險,股票等多種理財方式,以求保值增值的同時能夠分散風險。但普通居民在家庭理財的過程中,是否能科學有效地利用所獲得的信息進行理財投資呢?本課題組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我國家庭理財模式和投資心理進行了檢驗和分析,揭示出當前家庭理財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心理,并根據投資者存在的幾種典型的非理性心理,對家庭理財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本課題組設計問卷投放于網站進行數據收集,共回收了583份問卷,有效問卷460份,有效率為78.9%。問卷設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樣本的背景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可支配收入和參與非保本類投資產品的經驗;第二部分調查了被訪者的投資模式,包括最主要的投資方式,以及在非保本類產品中投資的金額;第三部分測試了被調查者的投資心理。回收的有效問卷中,男性被訪者占總樣本的45%,女性占55%,比例較均衡。被訪者的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被訪者的80%),這說明我國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眾多且主要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中低收入者。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本文對被訪者參與非保本類產品投資的經驗這一變量進行了控制:三年以上和三年以下各占53%和47%。本文將回收的問卷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在問卷中,對投資者家庭理財模式的調查被設計為單項選擇,旨在統計出投資者最主要的投資方式。根據回收問卷可知,目前,我國居民理財方式主要有儲蓄,基金,債券,股票,保險,金融衍生品,銀行理財產品,外匯。投資金額大多在15萬以下(占到了81%)。
(1)居民當前理財方式以儲蓄和基金為主,分別占26%和24%。隨著理財方式的多元化和居民理財觀念的轉變,居民理財不再是儲蓄占有半邊天的局面了。專業管理,風險分散且收益可觀的基金逐漸成為居民的青睞。
(2)股票、債券并駕齊驅,分別占17%和11%。債券一直以來以其穩定的收益和低風險吸引著資本市場中的保守家庭。而股票雖然投資風險較高,但其高收益也吸引著生活逐漸富裕的風險愛好者。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完善,居民的股票投資也日趨理性。
(3)金融衍生品和外匯投資還未被廣大家庭接受,分別以2%和3%的比重位居最后。衍生品和外匯的運作和操作比較復雜,普通居民因為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對其望而卻步。加上我國目前外匯交易并未對居民完全開放,這也進一步阻礙了外匯投資在居民投資理財中的發展。
在對投資者在非保本類投資產品投入金額的調查中可知,當前居民投資于非保本類投資產品中的資金五萬以上和五萬以下平分秋色(五萬以上46%,五萬以下54%),81%的居民投資金額小于15萬。一方面,居民的經濟收入雖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加上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居民承受風險的能力有限,因此大多數居民投資于非保本類產品中的資金數額并不太大。
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二十余年來,投資者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還尚不成熟,加上居民參與非保本類投資經驗有限,投資者的行為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非理性。
賭博心理是投資者一種僥幸的投資心理,他們不能正確看待股票價格的漲跌,總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大的投資收益。賭博心理表現為,投資者在股票價格上漲時持續加注,下跌時,則不惜背水一戰,以全部資金抄底。本文對投資者賭博心理的驗證如表1~3。

表1 投資動機的調查結果
表1顯示,約四成的投資者的投資目的是長期持有股票以穩定增值,超過三成的投資者在調查中坦承自己是以短期獲得高額收益為投資目的。

表2 盈利10%時投資者行為的調查結果

表3 連續兩天跌停時投資者行為的調查結果
由表2、表3可知,當股票暴跌時,投資者的行為比面對高盈利時更趨理性。近一半的投資者在股票暴跌時持有觀望態度,四成的投資者會盡快賣出避免損失擴大。而面對已獲得的高盈利時,則有更多的投資者選擇繼續持有,希望能從股市獲得更大回報,這種貪婪的心態可能會使投資者得不償失。
盡管當今證券市場日趨完善,投資者的整體素質也有所提高,但仍有大量投資者對股市抱有賭博心理。這種賭博心理使他們面臨比穩定增值型投資者更大的風險,賭博者們最終會身心俱疲,被股市的高風險擊倒。投資者應長期持有股票,采取多種投資方式,分散投資風險,克服賭博心理,健康科學理財。
過度自信是證券市場一種非常普遍的認知偏差,不只是在證券市場,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存在過度自信的傾向。他們過高地估計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堅定自己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的過度自信行為表現為把股價的上漲歸因于自己卓越的投資分析能力,把股價的下跌則歸咎于大環境等外部原因。本課題組在問卷中對投資者過度自信心理進行檢驗后結果如表4。

表4 虧損原因
由表4可知,約四成的投資者認為股票的虧損是因為自己投資能力不足,其余約六成則歸咎于莊家,大環境等外部因素。同時,問卷回收結果顯示,當股票獲利時,只有約三成的投資者認為得力于自己的投資技巧。這表明在證券市場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投資者相較之前也更加理性,不再一味地將股票盈虧歸咎于自身以外的原因。
Barber和Odean(2000)通過研究表明,過度自信使得投資者忽視交易成本而頻繁交易。本課題組在問卷中對投資者每月的交易次數做了進一步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成的投資者一月換手次數為零,近四成的投資者每月換手1~3次,約兩成的投資者每月換手超過三次。
在我國股票市場的T+1制度的約束下,證券市場的投機性有所降低,根據國內學術界普遍的判別方式,本文將每月交易三次以上的交易行為判斷為頻繁交易。因此,在此次調查中,有19%的投資者具有頻繁交易的行為,這也進一步驗證了上文中投資者過度自信因素相較以前有所降低,投資者更趨理性的結論。
錨定是指人們對某件事的判斷過程中,最初得到的信息會制約其對事情的估計。在證券市場中,表現為過去的標準,比如以前的股票價格或價格趨勢等信息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的判斷。在此次調研中,本課題組調查了被訪者在出現最新利好消息情況下是否會以高于被訪者心理預期的價格買入。結果顯示,只有54%的投資者表示在市場出現最新利好消息的情況下選擇以高于最初心理預期的價格買入,剩余投資者則堅持以過去獲得的信息為判斷標準,在最初預期的價格范圍內買入。這種非理性情緒和心理因素的存在,導致投資者購買投資產品過程中出現持續型的,系統的錨定偏誤現象,無法基于復雜多變的資訊對股市的走勢做出理性預期。
選擇性偏差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主觀觀點來判斷事件發生的概率,在證券市場中,選擇性偏差表現為,大多數投資者堅信“好公司”就是“好股票”,這種認知偏差的產生是由于投資者無法綜合考慮股票遠期和近期的市場信息,誤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其實,當業績優良的公司股票價格高于其每股凈資產時,股票價格被高估,此時并不建議購入。反之,業績欠佳的公司股票價格過低于每股凈資產時,股價被低估,則具有購買價值。
我們在問卷調查中,對被訪者的選擇性偏差心理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當經營狀況很好的公司股票價格出現過度投機的現象時,43%的投資者仍會選擇購入,選擇性偏差在家庭理財中還大量存在。同時也說明在2008年股市泡沫導致崩盤之后,仍有很多投資者無法理性地看待股市短期投機現象,這種非理性的心理常常讓投資者損失慘重。
我國的證券市場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較深,是一個典型的“政策市”。政府傾向于采取行政干預的手段直接調控股市走向來為政府經濟發展目標服務和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針對我國這一特殊國情,本課題組對投資者的政策依賴心理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有超過七成的投資者認為對政府政策的理解有助于股票買賣,其中有三成的投資者認為對政策的理解非常有助于股票交易。結果顯示,在我國“證券市”的大環境下,投資者的政策依賴心理非常嚴重。政府對證券市場過多地干預會導致市場波動頻繁,也會挫傷市場的效率與活力。一味地相信政府政策常常使投資者蒙受損失,投資者在進行證券投資時,應理性看待相關政府政策。
(1)完善金融法規,規范證券市場。目前在我國,金融市場一些違規行為嚴重制約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威脅著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在重大消息披露之前,常常存在股價異常波動,顯示出公司存在著信息非法泄露問題。政府應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保證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切實維護家庭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建立一個健康的宏觀市場環境。
(2)投資者應積極總結在證券投資中的失誤,減少錯誤決策。證券市場瞬息萬變,投資者往往難以正確把握,造成選擇性偏差。投資者要想戰勝市場,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在每一次證券價格漲跌和買入賣出中犯的錯誤,并盡可能保持理性,避免再次出現這些錯誤,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行為認知偏差導致的愚蠢投資決策。
(3)投資者應保持平常心態,不要急于求成。股市如潮,有漲有跌,漲多了就要回調,跌多了就會反彈。短期買低賣高賺取價差的投機行為風險很大,一旦買入點和賣出點判斷失誤,投資者將面臨慘重的損失。同時,短線投機操作也會耗費投資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被股市套牢自己的生活。投資者應以投資的心態介入股市,克服一夜暴富等賭博心理,選擇正確看待股市的漲跌起伏。
(4)多種途徑加強投資者自身的教育。投資者對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直接影響著投資結果。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的非理性心理往往會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損失,因此加強投資者自身能力和心態的教育對于家庭科學理財至關重要。證監會可以采取發行雜志,建立投資理財學習網站等多種途徑引導建立完善的投資者教育體系。例如在證券公司定點向投資者發行免費的投資理財雜志,雜志內容涵蓋多種理財方式的科學分析方法,學術論壇記錄,以及投資者在家庭理財中應注意的問題及解決方式等,從而減少投資者錨定心理、選擇性偏差等不理性現象。同時,對投資者專業能力教育之余,也要加強投資者的自我學習意識和心理建設,引導投資者選擇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行為,不盲目從眾。
[1]熊偉.我國中小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10).
[2]顧海峰.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治理路徑研究[J].金融市場,2013,(3).
[3]趙明麗.我國家庭投資理財規劃的現狀和對策[J].熱等農業工程,2010,34(3).
[4]鄧芳艷,劉萌芽.家庭理財的非理性行為探析[J].時代金融,2013,(10).
[5]顧海峰.股票市場非理性行為探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2(5).
[6]王百強,華天姿.城鎮居民家庭股票投資行為研究[J].財會通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