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關注與研究民國時期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著有《從蔡元培到胡適》《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等作品。
劉文典1943年的磨黑之行在西南聯大校園掀起了波瀾。
當時清華聘任委員會已召開會議,議決續聘劉文典為聯大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但清華中文系代主任聞一多對劉氏的磨黑之行大為不滿,認為此人的所作所為有失一位學者的操守,不足以為人師表,不但不寄發聘書,并以手中掌控的權力將劉氏解聘,革出清華。
消息傳到磨黑,劉氏匆忙寫長信向梅貽琦申辯,試圖挽回頹局。
當時聯大的狀況是,三校合在一起上課,但又各自保持獨立的建制。聘任制度是先由三校聘委會分別聘請,再由聯大出面聘任,即劉文典必須在清華中文系聘請之后,才能由聯大中文系聘用,若清華不聘,聯大亦不能聘。羅常培當時是聯大中文系主任,在清華方面決定不聘的情況下,他不能以聯大的名義從炕直接跳到鍋臺,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把信轉給梅貽琦。
羅與梅相見后如何表現,不得而知,但梅貽琦接信后,一改一向平和的態度,手書一封口氣頗為生硬的信回復劉文典。
梅氏此信,徹底定了劉文典不能回返聯大的乾坤。
據1938年畢業于清華社會學系的鯤西回憶,聞、劉之積怨,發生于一次課間休息之時,在教授休息室內,劉文典直指聞一多讀錯了古音,當時在學界引起了極大反應。鯤西對此評價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令人難堪的羞辱。由羞辱而積怨,終于導致報復,賢者在所不免。”
鯤西所言并非空谷來風。劉文典之張狂和目中無人在聯大眾人皆知,他不僅大罵沈從文“該死的”“四塊錢也不值”,對聞一多、朱自清、羅常培等輩壓根兒不放在眼里,曾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聯大文學院只有三個教授,即“陳寅恪先生是一個,馮友蘭是一個,唐蘭先生算半個,我算半個。”在他眼里學美術出身的聞一多不是教授,自然看輕,對其偶爾念錯古字古音不分場合地指責批評也就成為一種可能。
馮友蘭在撰寫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時,曾有“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之嘆,倘不是親身體驗,難有此一說。
如此感慨者并非僅馮氏一人。西南聯大組建時,中文系主任由清華教授朱自清擔任。1939年底,朱由于身體健康原因辭職,中文系主任改由北大的羅常培繼任。1943年12月22日,朱在給老友俞平伯的信中,曾這樣道白自己的心境:“在此大教書不管行政。然爾來風氣,不在位即同下僚,時有憂讒畏譏之感,幸弟尚能看開。在此大時代中,更不應論此等小事,只埋首研讀盡其在我而已。”
處于激烈競爭的學界,相互攻訐排擠亦不是什么新鮮之事,在西南聯大時期猶甚。
在劉文典的眼里,吳宓當然也不是他瞧得上的人物。在吳宓的眼里,劉文典并不是什么所謂的“國寶”,也當屬于“爾爾”一類的庸人之輩。
但是,吳宓并沒有因為劉氏“爾爾”就全盤否定其所長,相反地對劉在學問上的精進頗為敬佩,并有經常聽劉演講《莊子》、《紅樓夢》,且伴有“高見甚是!”等等趣味性故事發生。當劉文典被強行解聘,驅逐出清華后,吳宓為其大鳴不平,并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四處奔走呼號,同時致函陳寅恪,請其予以設法挽救。
當時陳因赴英國講學不得而逃出香港暫避桂林,得到吳宓的求救信后,權衡再三,感到大局已不可挽回,乃退求其次,快函云大校長熊慶來,力薦劉文典轉云大任教,以挽狂瀾于既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