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nie 編譯
『馬甲』戲法
Marnie 編譯

“馬甲”這種通過使用虛假身份來誤導別人的把戲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制造“馬甲”把戲變得輕而易舉,越來越多的人掉入了“馬甲”制造的陷阱中。
艾米娜是一位35歲的敘利亞裔美國人,也是一個知名博客的博主。她的博客中描述了在反抗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的武裝沖突開始時期她在敘利亞的生活。作為一個信仰自由的女性,艾米娜在這樣一個保守且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處境極其危險。她不斷地發表文章,被《衛報》評價為“保守社會中的一位意料之外的反叛英雄”。
但是在一個星期一的傍晚,艾米娜步行前往位于大馬士革市中心的朋友家時被3名年輕男子拖入一輛紅色的小貨車中帶走了。艾米娜的侄子把這個消息發到了她的博客上,很快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先是《衛報》報道了這次綁架,然后是《紐約時報》、福克斯新聞網、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及另外幾家新聞媒體都報道了這次綁架事件。寫有“釋放艾米娜”標語的網站和海報層出不窮。
但僅僅幾個小時之后,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一位記者注意到:曾經采訪過艾米娜的人中并沒有人真正見過她本人,甚至沒有人在電話里聽到過她的聲音。隨著質疑艾米娜身份的聲音出現,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華爾街日報》爆出的那些據稱是艾米娜拍攝的照片其實是一名倫敦女子的抓拍,而艾米娜的電子郵件都發自蘇格蘭。很快,人們發現艾米娜根本不是一名女性,她只是愛丁堡大學一個名叫湯姆的博士生虛構出來的。
關于艾米娜的一切都是假的——她在各種社交網站上的身份、她的郵件地址都是湯姆創造的,湯姆還以艾米娜的名義接受過無數記者的采訪。湯姆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他對于中東問題有很多看法,所以他虛構出艾米娜的形象來為他的觀點增加可信度。
湯姆的“艾米娜”是一種典型的虛構角色,我們稱之為“馬甲”。在這種把戲中,“馬甲”角色常常具備“馬甲”制造者自身所不具備的一些特質或經歷,“馬甲”制造者以此來取得對話過程中的權威性,或是獲得來自別人的反饋與關注。
1999年,一位名叫凱西的姑娘在她名為“生命色彩”的博客中詳細描述了自己與白血病斗爭的過程,引來了廣泛的同情與關注。
最終凱西在2011年5月14日離世,無數網民傷心落淚。但是,大家很快發現凱西的故事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在她的文章中醫生對白血病的描述很奇怪,人們從未找到給凱西送花和問候卡片的地址,而且也沒有人真正見過凱西本人。一位網名為“刻薄兔子”的網友在網上稱:“或許凱西并不存在。”
相信凱西真實存在的人對這種懷疑義憤填膺,比如一名叫“bwg”的網友留言說:“別這樣!太可悲了!你們氣得我肚子疼!我曾無數次跟凱西和她媽媽通過電話,我可以證明凱西的真實性。”但事實是,凱西確實是假的,其創造者黛比承認了凱西是她虛構的角色。
凱西這類故事可謂屢見不鮮,甚至有精神病專家和心理學家也注意到了這種癥狀,他們稱其為“網絡虛構癥”。患此病癥者會在網上編造出一些命運坎坷的角色,并借此博取他人的同情和關注。這種做法一般都會得逞,因此這種把戲對于那些極其需要關注的人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你的好友或粉絲往往可以從社交媒體上獲得關于你的各種信息。所以,想了解你的人會試圖進入你的網絡社交圈子來達到他的目的。
早在2012年,紐約市警察局局長就曾聲明,警員可以用社交媒體上的假身份來指證犯罪行為。警察利用這樣的招數來破案也有好幾年了,比如在網上冒充未成年人誘捕戀童癖者。然而,如此輕而易舉就可以制造出滲透進各種社交媒體的“馬甲”讓不少社會人士非常擔憂。
有些“馬甲”甚至“志向遠大”。2012年3月,一些不知名的團體試圖獲取關于北約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的消息,他們的做法是在社交網站上冒充這位上將并潛入他的網絡社交圈。北約方面稱不知道這是誰干的。
2010年末,美國負責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的中央指揮部與一家叫“領英”的加州公司簽訂了一份價值276萬美元、關于提供超級“馬甲”軟件的合同。根據這份合同,領英公司將提供給中央指揮部一套可以供50人使用的軟件,通過這種軟件,每個人可以制造10個“馬甲”,這些“馬甲”有各自的背景資料、各種讓人信服的細節,不管是在技術層面上還是其他方面,都毫無漏洞。同時,獨立的應用系統可以使用戶在同一個工作站上操控多個不同的網絡角色而不被對方的專家發現。
網絡已經淪為虛假角色的戰場——人們通過這些“馬甲”搜集信息,支持自己的立場、打擊敵方。這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戰爭,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都已被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