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雜志網站1月14日文章,原題:為什么試圖在貿易博弈中傷害中國會適得其反 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弗羅曼正在談判迄今最大的兩個貿易法案(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編者注)。兩個協定一旦談成,可涵蓋超過60%的世界經濟。這些協議都有一個見不得人的小秘密:將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排除在外。 “我想,大家都沒聽說過總統公開表示這是對華遏制政策”,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委員韋塞爾說,“但顯然,幕后就是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強美國的經濟聯系,增加對美國市場而非中國市場的依賴,并提升規則,讓中國更多地成為局外者。” 不過,在互相交織的世界經濟中,“對雌鵝好的往往也對雄鵝好”。在制定跨太平洋貿易協議中有關國有企業、原產地規則和貨幣操縱的政策時,美國可能到頭來是在給中國幫忙。 這些貿易協議的一大問題是貨幣操縱。上周提出的旨在加快貿易協議的提案,明顯缺少眾議院籌款委員會資深民主黨人桑迪·萊文的支持。萊文數月來一再表示,太平洋協議必須包含嚴厲的反貨幣操縱措辭。他最不滿中國的貨幣貶值,認為這造成美國企業凈出口損失1250億美元。不管太平洋法案接受什么指導原則,都將形成美中談判雙邊貿易協定的基礎。“中國可以認為,這些規則也適用于他們”,韋塞爾說。 美國在同越南和馬來西亞談判如何處理國企。越南有許多此類企業,開放外國競爭是一個微妙話題。馬來西亞一黨執政幾十年,有2000多家國企。中國當然是國企舞臺上的大猩猩,正密切注視美國如何對待越南和馬來西亞。一些觀察人士說,美國在確保政府目標和政治分離方面對國企不夠強硬,這樣只會讓中國占便宜。 根據去年11月維基解密曝光的談判文本,由于原產地規則條款薄弱,中國將直接受益于太平洋協議。按照協議草案,馬來西亞制造的一輛汽車若有65%的零部件產自中國,仍然可被當做馬來西亞制造。由于中國向所有12個談判該自由貿易協議的太平洋國家提供大量成品和零部件,如果協議得到批準,中國幾乎肯定受益。盡管美國想方設法排除中國,展示其自由市場霸主地位,但中國顯然太大,無法繞開。忽視金剛不意味著它會消失,更糟的是,沒準反而會激怒它。▲(作者杰伊·牛頓-斯莫爾,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