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科技局局長 徐東成
立足創新型城市建設與都市區經濟轉型金華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助推浙中崛起
金華市科技局局長 徐東成

科技創新資源對于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區域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從實際情況來看,創新能力相對較強的往往是技術、成果和人才等創新資源豐富的地方。因種種原因,金華市研究型高校數量很少,各種創新資源相對匱乏,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創新資源的引進、集聚和共享,在金華建設創新型城市、加快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過程中顯得尤為必要。近年來,金華市在引進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堅持舉辦工科會,引進高端優質科技成果
自1999年以來先后舉辦13屆金華工科會,市政府與全國65家大院名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關系,促成全市1300余家企業與院校所建立長期緊密型科技合作關系,累計實施科技合作項目2200余項,引進高層次人才1890名,一大批工業企業通過工科會成長起來,創新能力穩步提高、發展勢頭良好,成為金華工業經濟的中堅力量。工科會的辦會模式不斷創新,辦會成效不斷提高:從起初的集中展示科技成果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專場科技合作洽談會為主,近年來每屆圍繞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區域主導產業轉型提升需求,走出去、請進來,組織3~5次專場科技對接,有針對性地現場為企業與院校所專家牽線搭橋,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碰撞融合,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二)建設協同創新平臺,構建創新資源引進穩定載體
高度重視引進院校所優質科技資源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如中科院金華科技園、大院名校金華技術轉移中心等。其中,中科院金華科技園是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建設的典范。早在2002年第3屆工科會上,金華市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與中國科學院共建科技園,構筑了院企科技合作的穩固橋梁。2008年啟動科技園實體化建設,2013年底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中科院金華科技園建設的若干意見》,給出“每年一個億、連續投三年”的優惠政策,新引進的研發機構,可獲200~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吸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優秀科研機構落戶金華。大院名校金華技術轉移中心2012年加快建設,市政府對入駐市區的院校給予第一年每家20萬元、經考核合格此后每年10萬元的資助;目前全市有大院名校技術轉移中心37家,其中市區11家,2014年上半年,市區11家轉移中心共與企業達成簽約項目60項以上,總金額2340萬元,達成合作意向80項。
(三)發展網上技術市場,搭建成果轉化“無形”技術平臺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9個縣級“分市場”和五金、磁性材料兩個專業市場的網上技術市場體系,以大力培育網上技術市場主體、強化網上技術市場功能、規范網上技術交易為主要內容,搭建協同創新長效平臺,幫助提升企業創新服務水平,打響了金華網上技術市場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2013年,新增上網企業234家,發布技術難題512項,網上簽約協議310項,合同成交額2.39億元。截至目前,共組織上網企業8784家,發布企業技術需求5439項,與院校所達成技術合同協議2604項,合同成交額32.22億元。組織金華市科技成果競價拍賣專場活動,2013年拍賣項目19項,成交金額3639萬元,單項最高成交額480萬元,為浙江聯宜股份有限公司從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競得的“高精度伺服驅動器關鍵技術”。2012年、2013年,金華市連續被評為浙江省“網上技術市場工作先進市”。
(四)實施“雙龍計劃”,培育創新領軍人才隊伍
2012年底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雙龍計劃”,設立每年1億元的專項資金,加快引進區域產業轉型發展緊缺急需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13年全市共入選國家“千人計劃”5名,為歷年總和的1.67倍,總量達到10名;入選省“千人計劃”17名,為2012年的1.47倍,總量達到37名,躍居全省第五位,并成為全省第四個實現“千人計劃”人才縣(市、區)全覆蓋的地市。全年開展“資”“智”對接活動137場,校企產學研合作138次,達成人才技術合作項目440個,引進創業創新團隊40個。2014年4月,啟動“百名博士入企計劃”,準備用5年時間安排100名左右對口高校的博士、教授到金華市高新技術企業掛職擔任企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等職務,首批38家企業已與50名博士、教授簽約結對。

2014年4月30日,省科技廳副廳長成岳沖走訪大院名校金華技術轉移中心
(一)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理順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以企業研發機構為支點。引導規模以上企業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目標,通過與高校院所共建、行業聯合共建或自行建設等各種形式,積極組建高新技術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為開展技術攻關、引進創新資源、延攬科技人才提供便利。
以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為抓手。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申報實施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解決一批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難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轉化一批先進科技成果,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搶占發展先機,并在創新實踐中與院校所專家形成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共享科技人才資源。
以系列科技培訓促進提升。針對工業、農業、社會發展各領域不同的科技創新需求,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舉辦“浙中崛起、創新驅動”系列科技培訓活動,為企事業單位開展創新戰略制訂、科技項目申報、科技金融、科技型企業建設、企業研發機構組建、科技人才引進培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集中培訓,幫助企業掌握引進利用、轉化吸收外地優質科技創新資源的技能。
(二)推動市場化運作,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
建立多層次技術成果引進平臺。推動工科會向“專業化、精細化、常態化”方向轉變,成為科技成果薈萃、創新人才集聚、創業資金匯聚的產學研用綜合平臺;全面深化與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關系,重點面向在杭高校、軍事院校擴大浙江高校產學研聯盟金華中心、大院名校金華技術轉移中心規模,促進提升服務水平;實現中科院金華科技園、金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融合發展,積極籌建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金華分院,形成規模化的協同創新基地。
建設“科技大市場”。打造“展示、交易、共享、服務、交流”五位一體的科技大市場,探索實行對企業通過科技大市場競價(拍賣)成交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按比例給予資助政策,為企業轉化應用科技成果、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務。鼓勵本地企業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之間的各種創新資源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互惠共享。支持磐安縣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開展科技大市場建設省級試點工作。
試行科技中介機構企業化工作。鼓勵科技中介機構企業化運作,逐步走向市場,人員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服務多樣化、優質化。為科技部門分擔事務性工作,實現政事分開。
(三)健全科技投入機制,吸引全社會科技資金
確保財政科技投入依法穩定增長,全面推行企業研發費用150%加計扣除、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企業研發投入按比例資助等普惠性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促進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加速增長。
發展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探索設立創新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吸引國內外創業投資企業來金設立基金并投資我市廣大科技型企業。建立完善科技金融合作貸款機制,鼓勵發展科技保險、專利質押貸款等科技金融,著力緩解科技型企業信貸難、融資難問題,為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強資金保障。
(四)建設科技創新隊伍,完善促進人才創新創業機制
推動完善創新人才引育機制。大力實施“雙龍計劃”,扎實推進“千人計劃”增量晉位。加快實施國外智力項目引進、“婺星回歸行動”等重大人才工程,積極發揮招才局、海內外引才聯絡站、招才專員(大使)、高層次人才驛站作用,重點引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能帶動產業發展的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加強地方拔尖領軍人才培養選拔,抓好拔尖人才、“321專業技術人才工程”等工作,吸引市內外優秀科技人才在金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