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程



“腐敗與反腐敗同時在發展,反腐敗力度在加大,但腐敗嚴重程度在過去10年逐步上升,尤其是方式在發生變化。”2013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公婷告訴廉政瞭望記者,這是她和她的研究生研究完2802個腐敗案例后的第一印象。
2802個案例源于一家中央級媒體2000年至2009年刊登的所有腐敗案件,無論案件大小,具有連續性。
“我們不是要對廉政狀況做出結論——這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十分困難的,但基于較大數量跨年度的案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腐敗發展的某些新特點和值得注意的問題。”公婷一再強調。
不是10萬量級,也不是動輒千萬
大數據分析,能大致判斷當下腐敗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公婷認為把腐敗人數的增加看作腐敗規模的擴大本身無可厚非,但不全面,因為它只反映了問題的一個側,“涉案金額大小更能體現了腐敗的程度”。
在改革開放初期,涉案金額很少超過10萬,但2802個案例涉案金額的平均值則達到3009萬。
記者注意到,最高檢察院稱2013年前8個月,查辦貪污賄賂案件1.3163萬件,涉案總金額311000萬元,平均值為236268萬元,比公婷研究的數據又擴大了近100倍。
如果平均值有時過于簡單化,那么中位數則相對客觀。2802個案件的“中位數顯示腐敗金額處于波動狀態,不過整體趨勢是向上的——從2000年的56萬元發展為2009年的138萬元。”公婷稱,在2000年-2004年的前5年中,只有2001年中位數超過100萬元,而在后5年也即2005年-2009年中,僅2007年低于100萬元,多數年份高于或等于100萬元。
中位數和平均值的差距,反映出每年均有金額過億、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進入司法程序,拉高了平均值。
比如,2009年上海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局長祝均一案件。根據法院的判決,祝均一受賄166.02萬元,挪用13億元,造成300億元國家財產直接損失,將當年腐敗案件平均值從幾千萬拉高至上億。而2013年,不僅中高級官員,就是村官也不時爆出上億元的腐敗案件。
公婷告訴記者,當下腐敗案件金額不再是10萬元的量級,但動輒過千萬的說法也不太可靠,涉案金額中位數維持在50多萬至130多萬元之間,“這說明機會在腐敗發生中起到比較重要作用,腐敗官員是有機會就貪,錢多錢少似乎是次要的。”
腐敗在向新的領域轉移
提及腐敗,公眾首先想到的也許是人事腐敗。
“人事是過去腐敗比較嚴重的領域,但從現在來看,似乎有所減緩。相反新興的一些經濟領域腐敗反而比較集中。”公婷稱。
2802個案例中,政府采購工程承包類案件居首位,共計731件,占總案件的1/4。但一個奇怪的情況是,許多政府采購工程承包案件作案手法還相當粗糙。
公婷在研究中就搜集到這么一個例子:2008年安徽省淮北市前水務局局長王玉平腐敗案。他在接受一家建筑公司大量賄款之后,無視政府工程招標的有關規定,將本該進行招投標造價為320萬元的公樓改造工程直接交由出賄款的公司承建。
“這反映出政府服務外包中規范缺乏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等問題。”公婷稱。
上升最快的腐敗類型是土地腐敗案,從2000年的18件上升到2009年的73件,相對值10年間上升了3.5倍。
“‘招拍掛表面上可以滿足多方利益,達到政府和民間雙贏的效果,但大量個案表明,許多土地腐敗案正是發生在掛牌出讓過程中。”公婷告訴記者,以2007年重慶房地產窩案為例,案中官員就多次利用掛牌出讓的漏洞為開發商牟取利益。
比如主管官員對土地的掛牌出讓設置一個特別條件排除其他競爭者的參與,即要求獲得土地的開發商在5天內與被拆遷人達成協議,否則交易宣告無效。一般來說,開發商不大可能在5天之內就與拆遷戶達成協議。不過,與主管官員有私人關系的開發商提前得到了信息,同時做了各項準備工作,因此最終合法競得土地。
“類似這樣的個案還有很多。”公婷稱,“這其中的問題不在于有沒有規范性的文件,而在于政策的執行力度不足。”
廳級有廳級路,科級有科級道
研究中,一個現象引起了公婷的注意——索賄案中廳局級干部占31.25%,處級干部占25%。“我們一般認為下層干部索賄較多,但可能恰恰相反,處廳級干部是索賄的主要力量”。
中低層級干部之中,高發案件的類型是貪污案。2802個案例中,貪污案70%涉及處級或以下干部。“這說明中下層干部作為公共資源配置的直接經辦人,作案的機會比較高。”公婷分析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職務較低的干部利用手中職權與市場主體交換的勝算不如中級干部高,因此把目標放到資金挪用,而不是權錢交易。
國家預防腐敗局在總結近年查處的“村官”腐敗案也曾指出,“村官”腐敗貪污、挪用公款居多,幾乎遍布支村兩委職權所涉及的各個方面,而且數額較大,從過去的幾百上千元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幾萬甚至幾十萬元。
“我感覺中國腐敗問題中下層問題相對多,這就比較具有挑戰性了。如果光是上層腐敗,可以通過一些制度來解決,但如果中下層比較腐敗,就不只是制度能解決的,需要社會參與、社會反腐。”公婷擔憂地告訴記者。
就此,她建議,“中國過往的反腐實踐中,下屬對上級行政行為的監督作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舉報人的保護也不夠到位。今后政府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強自下而上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