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管理體制,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面向社會更好地提供公共就業服務,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有關問題的通知》(人社部發〔2012〕103號)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2013 年8月30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區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有關問題的通知》(桂人社發〔2013〕46號),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原則
(一)保基本。把握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的公益性質,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以促進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和優化社會人力資源配置為主要目的,承擔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二)可持續。完善財政保障、管理運行和監督問責機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創新服務供給模式,引入競爭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可持續發展。
(三)均等化。按照覆蓋城鄉、普遍享有的要求,面向全社會提供統一、規范、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方便各類勞動者求職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用工,逐步實現地區間、城鄉間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
二、公共就業服務范圍及主要內容
(一)公共就業服務范圍:根據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相關規定,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開的要求,政府公共就業服務的范圍主要是指面向所有勞動者免費提供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服務內容包括:就業政策法規咨詢;職業供求信息發布,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發布;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組織農村勞力轉移就業和跨地區勞務協作;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組織就業見習,推薦開展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開展創業服務;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對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者等重點群體提供專門就業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實名登記和跟蹤服務;勞動人事檔案管理服務;失業人員管理,辦理就業登記、失業登記,開展就業、失業監測;人力資源調查和就業統計等事務。勞動人事檔案管理服務可按經當地物價主管部門審批的成本價收取費用,并逐步實行免費服務。
(二)對目前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包括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和人才交流服務機構,下同)以營利為目的向勞動者提供的收費服務項目,要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中逐步剝離,主要轉由企業等社會力量提供。
三、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設置及職責
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縣以下街道(鄉鎮)和社區(行政村)設立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負責制定落實各項公共就業服務政策,統籌協調轄區內就業管理,建設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并承擔向轄區內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的職責。縣級以下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負責開展以就業援助為重點的公共就業服務,落實各項就業政策,實施勞動力資源調查統計,并承擔上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安排的其他就業服務工作。
(二)加強機構職能整合和基層平臺服務功能
各地要按照統一領導、統一制度、統一管理、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信息系統的要求,統籌規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要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09〕116號)提出的原則,整合原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和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就業服務職能,統籌管理轄區內城鄉各類勞動者的就業服務工作。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強化服務網點的統籌規劃,從服務對象的實際需要和便利出發,確保服務功能不減少,服務能力不下降。縣(市、區)級原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和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原則上要整合建立統一的綜合性服務機構。各地在加強街道(鄉鎮)和社區(行政村)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中,要進一步強化基層特別是農村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提高人員素質,改進服務手段,承擔基本公共就業服務職能。
四、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
(一)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
全面實施統一的基本服務免費制度、就業信息服務制度、大型專項就業服務活動制度、就業與失業登記管理制度、就業援助制度、勞動人事檔案管理服務、就業信息監測制度等各項就業公共服務制度。積極探索建立政府購買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的制度,對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提供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補償。
(二)提高公共就業服務專業化、標準化水平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逐步拓展基本就業公共服務范圍,充實服務項目,細化服務內容,規范服務流程,完善服務標準,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專業化。逐步建立公共就業服務標準體系,明確公共服務機構設施建設、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等具體標準,為服務對象提供規范、便捷、優質的公共就業服務。
(三)提高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水平
建立全區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健全全區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指標體系,加強全區統一標準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網絡覆蓋自治區、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五級公共就業服務基層平臺。以“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網絡到邊到底、信息全區共享”為目標,整合各類就業管理服務信息資源,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基層平臺信息化建設。以自治區、市兩級為核心建立就業信息數據庫,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和就業信息監測體系,實現就業管理服務工作全程標準化和信息化。自治區制定全區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具體實施辦法和標準,指導和督促各級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服務平臺建設。
(四)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績效考核機制
各地要以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績效為目標,根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承擔的免費服務工作量、服務效果和服務成本,研究建立公共就業服務績效考核管理制度,由上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定期對下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進行評估考核,考核結果與就業專項資金分配掛鉤,突出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切實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效率和水平。
五、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一)確保公共就業服務經費支出預算落實到位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和國家、自治區有關規定,嚴格執行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根據本地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不斷加大對公共就業服務的經費投入,切實將縣級(含)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縣級以下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的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各地要按照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根據其享有財政補助編制內實有人數,并綜合考慮其承擔的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工作量,合理安排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所需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預算。
(二)公共就業服務經費的使用范圍
1.基本支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了保障其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支出。基本支出預算根據地方財政部門的預算標準進行編制,支出內容根據當年政府收支經濟分類科目確定。
2.項目支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務和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之外所發生的經費支出。項目支出預算根據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承擔的公共就業服務工作量進行編制。項目支出主要包括:(1)公益性質的專項就業服務活動;(2)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管理服務;(3)就業信息服務與統計監測;(4)跨地區勞務協作,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5)創業服務;(6)檔案管理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代理;(7)就業服務場所租賃維護修繕;(8)設備購置;(9)信息系統建設運行維護;(10)就業政策宣傳,就業維權;(11)職業培訓政策宣傳,定點培訓機構監督管理;(12)高校畢業生就業實名登記和跟蹤服務;(13)人力資源和工資指導價位調查統計;(14)政府購買基本公共就業服務;(15)各級政府下達的其他特定就業工作任務。
(三)加大對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扶持力度
對縣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縣級以下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所需經費確有困難的,自治區財政將根據公共就業服務工作量、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和公共就業服務績效考評結果等給予適當補助。
自治區財政對縣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能力建設給予適當獎勵性補助。
六、加強監督管理
(一)各地可根據本通知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并報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備案。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明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公益屬性,研究制定預算保障方案,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二)各地要嚴格按規定的范圍和標準安排、使用公共就業服務經費,嚴禁用于與就業工作無關的支出,確保專款專用。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進一步完善內部監督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自覺接受監察、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和社會監督。各級財政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定期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開展服務情況及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三)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規定的開支范圍及標準,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等有關規定,依法加強各類票據管理,確保票據來源合法、內容真實、使用正確,不得使用虛假票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