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2013年12月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閉幕。與之前相比,中央政治局七常委的悉數出席令會議規格之高創下數十年來的紀錄。
依照慣例,每年年底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旨在部署明年農業、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圍繞來年中央“一號文件”征求意見。出席會議最高級別的官員也多為主管三農工作的副總理。
輿論認為,今年的會議突破了年度工作的意義,堪稱是一次新領導層對三農工作作出頂層設計的會議。即將出臺的2014年“一號文件”同樣也被認為將超越年度范疇,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對指導三農工作最具綱領性意義的頭號文件。
此次會議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強調了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性。習近平在會上稱,“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把糧食安全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此次會議時認為,中央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強調,主要是由于新的糧食安全戰略的提出以及深化農業改革的要求。
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列為明年六大主要任務之首,提出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據悉,糧食產量安全還是首次成為全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此基礎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新的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這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李國祥說。
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3.5萬噸,同比增長2.1%,這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增加的第十個年頭。
“但在‘十連增背后,很多人不知道近年卻出現了‘豐年缺糧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這次會議除了強調糧食產量安全外,還特別提到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認為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
“過去只追求糧食數量的增長,而現在是強調數量與質量并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與往年相比,今年會議一個重大的轉變是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預計,明年的“一號文件”除了繼續強調要加大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科技興農方面的投入,增加糧食總產量之外,很可能還會涉及到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化解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走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的道路。
“這是中國糧食目標的新拐點,從此我們不再過分強調數量,而是更加關注質量,因而更多的問題就聚焦在如何樹立百姓對糧食質量的信心,以及如何平衡資源環境與農業發展問題。”李國祥說。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多位農業專家把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視為這次農村工作會議的焦點內容。兩者看似領域不同,其實目標相連,提升農業效率也是為保障糧食安全。
農業現代化包含了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目前,安徽、海南、山東、上海等地正在進行土地流轉試點探索,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受訪的學者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權益,相信將是未來幾年的農業改革工作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離農人口越來越多,而土地又采取聯產承包方式,分散在小規模的農戶手里,這導致土地資源和勞力分配的不適應,小規模農戶越來越缺乏競爭力,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糧食安全隱患加劇。
“因此,在農民自愿、依法、有償三個前提下,促進農村用地流轉,形成適度的規模經營有其必要性。”杜志雄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土地確權是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前提條件。2013年12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表示,2014年全國將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范圍,確定兩個省開展整省試點,其他各省份至少要選擇1個縣開展整縣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爭取后年全面推開,力爭五年基本完成。
韓長賦強調,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讓農民吃上“定心丸”,有利于促進土地流轉。土地流轉要鼓勵,要引導,更要規范。他說,一定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下指標,不搞強迫命令;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關于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此次會議指出,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但同時也強調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
鄭風田說,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核心是解決發展和穩定問題,維護農民的利益。“一些農民進城后工作不穩定,沒有社保,如果承包權喪失,會影響國家和社會穩定。”
2013年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稱,2012年城鄉居民兩極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貧富分化”取代了物價、房價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
由于種田收入低,留不住年輕人,現在農村種地的多是老年人或女性,平均年齡50歲以上。
此次農村工作會議直面“誰來種地”的問題,提出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誰來種地的論述很有新意”,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這實際上是解決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富裕的激勵機制問題。
他說,農民本應該就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未來,資本下鄉、規模經營、家庭農場、逆城市化等現象料將都會出現。
李國祥表示,現在很多農民只是空有一個身份。因為通常講,從事農業的人才叫農民,可現實中很多農民已經不從事農業,但由于是農業戶口,仍稱之為農民。農村現在留守、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農村青壯年男性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業后續乏人問題嚴重。
“農民體面不體面關鍵看收入。”杜志雄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目前農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太大,很多農民靠農業生產一年只賺幾千塊錢。
他認為,要提高農民收入就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規模經營,讓只有幾畝地的農民成為擁有上百畝地的農場主,這樣收入才能提高,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