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友紅,孔文濤,王小平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消化科,江蘇南京211300)
原發性結腸間質肉瘤1例報道
曹友紅,孔文濤,王小平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消化科,江蘇南京211300)
結腸腫瘤;間質肉瘤;診斷;治療
患者,男,69歲,因“乏力納差半月余伴發熱1 d”擬診“貧血原因待查,消化道腫瘤待定”于2013年7月19日入院,否認嘔血黑便,近3個月體質量下降4.5 kg,活動后氣短乏力癥狀呈進行性加重,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7.8℃,血壓120/80 mmHg。營養較差,中度貧血貌;結膜蒼白;腹平軟,右上腹部輕度深壓痛,反跳痛陰性,無肌衛,未及異常包塊,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入院后查血常規示白細胞7.2 ×109·L-1,中性粒細胞占82.1%,淋巴細胞占11.8%,紅細胞2.07×109·L-1,血紅蛋白54 g·L-1,紅細胞壓積0.172 L·L-1,血小板250×109·L-1。大便隱血試驗弱陽性。血生化檢查:總蛋白60.8 g·L-1,白蛋白30.3 g·L-1,C-反應蛋白110.56 mg·L-1。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糖類抗原72-4 1.66 u·mL-1,癌胚抗原2.03 ng·mL-1,甲胎蛋白1.50 ng·mL-1,糖類抗原19-9 3.20 u·mL-1。全腹部CT檢查(2013年7月20日)未見明顯異常,腸鏡檢查(2013年7月22日)提示結腸肝曲部見2處大球形黏膜下隆起病變,直徑分別約2.2 cm、3.0 cm,基底部相通,根基部有糜爛壞死,表面光滑,與周邊境界清楚,質韌。腸鏡診斷為結腸肝曲部黏膜下巨大新生物(癌變可能大)。腸鏡病理示(結腸肝曲新生物)結腸間質細胞腫瘤,見大量梭型細胞和上皮細胞,部分伴軟骨樣分化,考慮為間質肉瘤。建議手術切除后進一步明確診斷。腸鏡明確病灶后于2013年5月28日行右半結腸腫塊根治術,術中見腹腔黃色腹水約200 mL,術中肝臟表面未及明顯結節,胃、小腸及其系膜、腹主動脈旁等部位未見明顯淋巴結腫大,盆腔未捫及明顯腫塊。結腸肝曲處可及一巨大腫塊,大小約6.0 cm×5.0 cm×4.0 cm,腔內型生長,未侵及腸道漿膜層。右半結腸切除標本:結腸肝曲隆起型黏膜下間質肉瘤,中度分化,腫瘤呈息肉樣生長,腫瘤侵及腸壁黏膜下層近淺肌層。上、下切緣未見腫瘤殘留。瘤旁淋巴結(0/17)未見腫瘤轉移。病理分期:pT2N0Mx。免疫組化結果:SMA(+++),Vimentin(++),Desmin(-),P53(+),CD117(-),Dog-1(-),CD34血管(+),S-100(-),Ki-67(+)約50%。結合HF切片,判斷本例為結腸桿曲中度分化的間質肉瘤(平滑肌方面分化)。隨訪發現患者術后1個月一般情況相對平穩。
結腸間質肉瘤是來源于腸道原始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點,由大量梭型細胞及部分上皮細胞組成,臨床上十分罕見,消化道間質肉瘤常發生于食管、胃及小腸,結腸發生非常少見,國內外文獻報道亦非常少見[1-2],結腸間質肉瘤發病年齡40~86歲,中位年齡為65歲,女性多于男性,特點不同于普通的結直腸癌[3]。臨床表現為有間斷黑便、腹脹腹痛、腹部包塊等,當病變壞死明顯時,可有明顯消化道出血癥狀,引起繼發性貧血,一般認為,間質肉瘤瘤體越大,惡性率越高,預后亦越差。診斷主要依賴組織活檢病理,影像學則較難發現。本病例患者發病后無明顯活動性出血,自訴未曾嘔血及黑便,以貧血后出現相應乏力胸悶入院,故間接考慮患者發病較隱匿,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腹痛及消化道出血癥狀,入院后主要診斷依賴于腸鏡及其組織活檢病理,手術后標本病理更進一步證實。主要需與以下疾病鑒別診斷:1)腸道間質瘤,此類疾病是起源于腸道能夠表達CD117的梭狀細胞、上皮細胞、少數為多形性細胞的間葉細胞性腫瘤;脈管內顯著生長方式較為少見,間質內的血管表現多為壁薄的腫瘤性血管,部分病例表現為血管外皮細胞瘤樣結構。選用免疫組化標志對于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幫助。腸道間質瘤特征性表達CD117,此外SMA、CD34、Desmin、S-100和HCD也有一定的陽性率;2)平滑肌瘤:結直腸段是消化道中平滑肌瘤的好發部位,病理學上,平滑肌瘤可以向黏膜面生長突入腔內,也可向腔外漿膜面生長,或向腔內外同時生長,平滑肌瘤根據鏡下細胞學特征和腫瘤生長方式,可分為普通的平滑肌瘤、富含細胞的平滑肌瘤、平滑肌纖維瘤、不典型的平滑肌瘤。行免疫組化時肌間線蛋白和SMA陽性,而KIT、CDKA4和c-Kit突變成陰性。對于結腸間質細胞肉瘤的治療,外科手術仍被認為是惟一有效的手段,但是,即使是已徹底切除病灶,臨床上仍有較高的復發率,轉移或復發的肉瘤治療選擇十分有限,再次手術、化療、放療的效果都不理想。但對于較早期的結腸間質肉瘤,如內鏡下發現及時,可早期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近年來,絡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應用大大改善了部分結腸間質瘤的術后情況,而對于結腸間質細胞肉瘤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有相關研究指出,結腸間質肉瘤無特殊敏感化療藥,術后化療未能改善預后[4]。
[1] Ishida H,Ohsawa T,Nakada H,et al.Carcinosarcoma of the rectosigmoid colon:report of a case[J].Surg Today,2003,33(7):545-549.
[2] 楊香山,李勁松,曲在屏.直腸肉瘤樣癌1例[J].中華腫瘤雜志,1996,18(5):375.
[3] 曹智,張洵,蘇勤,等.結腸肉瘤樣癌的組織學及免疫組化觀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6,13(3):202-204,插11.
[4] 肖永來,李林浩,張琳,等.結腸肉瘤樣癌1例[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11):921-922.
10.3969/j.issn.1673-5412.2014.05.034
R735.3+5
D
1673-5412(2014)05-0442-02
2013-12-13)
曹友紅(1981-),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F-mail:dayou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