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杰,奚存娃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紅豆杉屬植物因其具有藥用[1]、食用、材用和觀賞價值及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而在國內近20年的栽培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紅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er.為我國特有種,分布于黃河以南部分省區[2],而在甘肅省則主要分布于康縣、文縣及小隴山林區。目前,國內有關紅豆杉栽培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多[3-9],但針對中國紅豆杉苗木培育的研究內容少[10-11]。中國紅豆杉通常采用扦插方法進行繁殖,由于扦插基質不利于苗木的繼續培養,因此需要移栽培育生產用壯苗。為了掌握中國紅豆杉栽培用壯苗的培育技術,文中就基質、肥料、水等關鍵因素對壯苗培育的影響情況進行了試驗與分析,總結得出了中國紅豆杉1年生扦插幼苗的移栽培育措施與3年生壯苗培育技術要點,用以指導壯苗生產。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東經105°54′、北緯 34°29′,海拔 1 160~1 170m,屬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降水量531.0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年蒸發量1 290.5mm,年平均相對濕度69%;無霜期約185d,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7℃,≥10℃的積溫3 359.5℃,年最高溫37.2℃,年最低溫-19.2℃。土壤為由黃土發育而成的耕作土。
供試幼苗為1年生中國紅豆杉扦插繁殖成活苗。供試材料包括足量的腐殖質土、遮陰網、花盆、農家肥、化肥、磷酸、碳酸氫鈉等材料。
采用遮陽網保護移栽苗,遮陽率在75%左右。田間栽植密度為15cm×15cm。
主試驗采用L9(34)正交試驗設計,試驗因素分別為基質(A)、肥料(B)、水(C),具體試驗方案見表1。基質中的牛糞須腐熟后曬干、碾細后按比例加入;復合肥應分別于栽后1月即4月中旬、6月中旬采用環形溝施法分2次施入,尿素噴施于4月至8月進行,每隔20天左右噴施1次;水的pH值通過75%的磷酸與氫氧化鈉進行調節,在室內進行自然水的pH調整試驗,在大桶內按比例加入調節藥劑。
于3月上旬移植。5~10月每隔1個月除草后,用50%的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主要防治螻蛄、蠐螬與地老虎。于移植后第2年的10月中旬測量各處理3cm以上的1年生枝的長度,并計算其平均枝長。

表1 大田移栽試驗設計Table 1 Transplanting experiment design
按正交試驗設計進行試驗,大田遮陽移栽培育2年后,各處理的中國紅豆杉新枝長度的測定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得到如表3的不同試驗因素各試驗水平的新枝長度均值。每株3cm以上新枝的平均數量為3條,其中以側芽發枝為主。

表2 正交試驗結果Table 2 Result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表3 各試驗因素不同試驗水平的1年生枝均長Table 3 Average length of one-year-old shoo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very experimental factors
對正交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4中可以看出,基質與肥料對移栽培育苗的影響顯著,而水對其影響不顯著。
對基質與肥料兩因素不同試驗水平的試驗結果進行杜奇W檢驗,其臨界值為:

表4 不同試驗因素對移栽培育苗影響情況的方差分析結果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 of effect of different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transplanted seedling growth

基質與肥料兩因素不同試驗水平的多重比較結果見表5。

表5 基質與肥料兩因素對移栽培育苗影響情況的多重比較結果Table 5 Multiple comparisons result of effect of culture medium and fertilizer on transplanted seedling growth
由表5可知,肥料因素水平1與水平3、水平2與水平3的試驗效果之間均有顯著差異,水平1與水平2的試驗效果之間卻無顯著差異,即施復合肥(50g/株)與噴施0.5%~0.8%尿素的試驗效果基本一致,且枝條的年平均生長量比對照處理的大,說明在黃土栽培時人工施肥對紅豆杉生長作用明顯;基質因素試驗水平3與水平1、水平3與水平2的試驗效果之間均有顯著差異,而水平1與水平2的試驗效果之間無顯著差異,結合表3可以看出,以“黃土+牛糞+鋸末(5∶4∶1)”處理的枝條其平均生長量最大。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也表明,以不同pH值的水澆灌的枝條其平均生長量之間無顯著差異,這主要與試驗期短、水對基質的影響效用小有關,從表3中水因素不同試驗水平的新枝平均生長量來看,中性至酸性水有利于枝條的生長。
根據試驗結果與試驗中采取的具體措施,總結得到了利用1年生紅豆杉扦插苗移栽培育生產用壯苗的如下技術要點。
黃土+牛糞+鋸末(5∶4∶1)這種基質中的牛糞須腐熟后曬干、碾細后按比例與黃土、鋸末混勻,如沒有鋸末,可用粉碎的秸稈代替,在混合基質時要噴灑0.4%的高錳酸鉀液或400倍的多菌靈消毒滅菌。用基質做成3~5m的寬床或用12(15)cm×12(15)cm的育苗缽緊靠排放培養。用鐵絲給移栽地搭遮陽網,遮陽率在75%左右。
1年生扦插苗于秋季(9月份)或次年春季(3月上旬)移植。田間栽植密度為15cm×10cm。移植前要剪去過長根、傷根、斷枝、枯枝等,剪口必須平整,以利其愈合。苗木修剪后應立即進行栽植,如不能及時栽植,則應在背陰潮濕的地方進行苗木假植。采用溝植法(即先開溝將苗木按一定的株距放入溝內)移植,栽植時要使苗木根系舒展,不能卷曲窩根。栽植深度一般應比原來的土印痕略深,踩實覆土。
苗木栽植后,進行一次透灌。復合肥,于栽后1個月(大約4月中旬)按50g/株的施肥量采用環形溝法施入,4~8月每隔20天左右噴施1次0.5%~0.8%的尿素,6月以后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氫鉀進行噴施,夏季噴施要避開中午11:00~15:00時;每隔1周檢查基質的水分狀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補水,保證基質濕潤而又不積水,堿性水可以75%的磷酸調節為中性或微酸性的水。5~10月每隔1月除草,并用50%的辛硫磷乳油700 倍液澆灌,用以防治螻蛄、蠐螬與地老虎。其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猝倒病,補水時要見干即澆水,澆透不積水,做好排水工作,4~8月每隔1個月用0.5%的波爾多液噴灑幼苗及其根頸部,如發現病株則應即時挖除并集中燒毀,并用百菌治、多菌靈等藥劑的800~1 000 倍液進行噴灑,每隔3天噴灑1 次,連噴3 次。
10月中旬起苗,用鐵鏟開挖深約25cm的起苗溝,注意逐行起苗,當根系交錯時,要輕輕地將其分開。苗木起出后,進行分級處理,Ⅰ、Ⅱ級苗按50株捆扎,Ⅲ級苗淘汰。Ⅱ級苗可直接用于造林,也可用于繼續移栽培養大苗。
在苗木生長過程中應詳細記錄苗圃日志,建立育苗技術檔案。技術檔案應由專人記載,系統整理,長期保存。
[1] 王用平,魏德生,曾莉莉.紅豆杉種類及經濟價值[J].特種經濟植物,1998,(3):30-31.
[2]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珍稀瀕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66-67.
[3] 曹基武,劉春林,吳 毅,等.不同生根劑濃度與基質種類對南方紅豆杉插條生根的影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3,33(12):10-14.
[4] 許建聞,張 力,王占海.東北紅豆杉的特點、功用及園藝設施栽培[J].中國園藝文摘,2010,(l2):135.
[5] 曹基武,劉春林,吳 毅,等.不同處理方法對南方紅豆杉苗木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3,33(10):9-18.
[6] 王義存,喬 旭,王振坤,等.曼地亞紅豆杉全光照噴霧扦插技術研究[J].經濟林研究,2013,31(3):165-168.
[7] 廖正花.南方紅豆杉播種育苗的初步研究[J].經濟林研究,1998,16(3):40-42.
[8] 曾松青,周土生,黃 禎,等.紅豆杉扦插育苗試驗[J].經濟林研究,2007,25(2):52-55.
[9] 張嘉倫.紅豆杉栽培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09,(1):67.
[10] 郭 星,李永忠,王會儒,等.中國紅豆杉冬季扦插育苗技術研究[J].甘肅科技,2011,27(6):161-162.
[11] 莫 非,王瑞萍,李佳倫,等.中國紅豆杉扦插快繁的試驗研究[J].價值工程,2012,(29):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