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黨壽光劉 娟祝 進涂美艷
四川獼猴桃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文/黨壽光1劉 娟1祝 進1涂美艷2
【導讀】 近30年來,四川省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大力發展特色鮮明的獼猴桃產業,初步形成了龍門山脈獼猴桃優勢產業帶。如能切實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品種單一、苗木繁育滯后、栽培和貯藏技術水平低以及品牌創建不力等問題,四川獼猴桃產業有望實現健康持續高效發展。
四川是我國獼猴桃原產地之一,也是人工栽培獼猴桃最早的省份,從上世紀80年度初開始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2010年四川省提出,以每年增加5萬畝(0.33萬hm2)的速度,在龍門山脈發展以紅肉獼猴桃為重點的100萬畝(6.67 萬hm2)獼猴桃產業帶。獼猴桃已成為四川省重要的特色水果,在推動區域農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及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四川全省現有獼猴桃栽培面積60萬畝(4萬hm2),年產量23萬t。其中,以“紅陽”為代表的紅肉型獼猴桃約51萬畝(3.4萬hm2),以 “海沃特”為代表的綠肉品種5萬畝(0.33 萬hm2),以 “金艷”為代表的黃肉品種4萬畝(0.27萬hm2)。經過多年的培育,全省已建成蒼溪、都江堰和蒲江三大獼猴桃主產區,輻射帶動昭化、江油、綿竹、什邡、雨城、沐川及川南的興文等盆周山區。此外,汶川、雅安地震災區適宜種植獼猴桃的縣(區)也在競相發展,初步形成了龍門山脈獼猴桃優勢產業帶。
四川生產的“紅肉”獼猴桃,由于含糖量高、口感好、品質特優,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遠銷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盟的德國、英國、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成功打入歐洲家樂福、沃爾瑪和麥德龍等大型超市。目前全省有9家規模以上企業從事獼猴桃產業,其中,“伊頓農業”和“三甲科技”等企業集基地建設、氣調冷藏、商品化處理和銷售貿易于一體。全省獼猴桃冷藏能力已達10萬t,建有現代化果實商品化處理生產線5條,簡易處理線8條。各產區先后成立了獼猴桃農村專業合作社230余家,對產業發展的提升、示范、帶動作用日益增強。近年一些企業不斷擴展產業鏈條,獼猴桃精深加工開始起步,產品相繼問市。目前全省有4家企業從事獼猴桃深加工,其中蒼溪縣獼猴桃飲料廠生產的獼猴桃汁、獼猴桃醬、獼猴桃酒和獼猴桃
醋等5個系列20余個產品已銷往國內各個大中城市,增強了產業發展后勁。
自然條件優越。龍門山脈及盆周山區,年平均氣溫14~16.9℃,極端高溫33~39℃,極端低溫-4.6℃,≥10℃年有效積溫4 500~5 300℃,年日照1 000~1 500小時,年均降水量1 000~1 200 mm,海拔400~1 300 m。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無任何工業“三廢”污染,是生產優質獼猴桃產品的最佳區域。
品種資源豐富。20世紀80年代,四川先后選育出了綠肉獼猴桃品種川獼1號、2號、3號、4號和新觀2號、九龍1號等;進入21世紀,又選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獼猴桃第三代產品,如“紅陽”“紅華”“紅美”以及2013年剛育成的 “紅什1號”“紅什2號”等紅肉獼猴桃新品種;另外,近年還引進黃肉獼猴桃新品種 “金艷"。目前紅肉品種“紅陽”、黃肉品種“金艷”和綠肉品種“海沃特”構成了四川獼猴桃三大主栽品種。近年四川省還利用豐富的野生獼猴桃資源,建立了獼猴桃基因庫,收集并活體保存了獼猴桃品種資源50個,種類資源40個,基因資源達1.5萬余份,后備品種達70余個,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獼猴桃種質資源保存和育種基地。
科技力量雄厚。經30年的發展,全省已建立了一支從事獼猴桃品種選育、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的專業技術隊伍,形成了獼猴桃高產優質栽培技術、保鮮貯運、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術體系,有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和四川農業大學等專門從事獼猴桃科研與教學的部門,并與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單位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為全省獼猴桃產業發展提供雄厚的技術支撐。
果品質量優良。四川獼猴桃以果形美觀、質優、味美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其中,“紅陽”獼猴桃果肉紅艷,風味濃郁,極甜,每100 g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9 g,維生素C含量高達135 mg,營養豐富;“金艷”獼猴桃,果實外形美觀,金黃色的果肉晶瑩剔透,口感香甜,細嫩多汁;“海沃特”品種果肉綠色,酸甜適口,耐貯運。三大主栽品種多次在全國獼猴桃質量評比中獲獎。蒼溪、都江堰和蒲江等產區標準果園生產的獼猴桃鮮果,都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出口果品基地認定、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以及歐盟的EUREP GAP認證、CHINA GAP認證以及HACCP認證。
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意大利、新西蘭等全球獼猴桃生產、出口大國受勞動力成本上漲和病害嚴重等因素影響,產業呈現下滑趨勢,為我國獼猴桃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獼猴桃生產大國。據統計,2011年我國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65萬畝(11萬hm2),產量110 萬t,分別占全國水果生產面積和產量的0.95% 和0.85%。獼猴桃被譽為20世紀新興水果,在國際水果市場上所占份額為0.2%,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分析,國際市場每年對獼猴桃的需求量在400萬t左右,僅德國每年進口量就達12萬t,西班牙年消費量超過10萬t。目前全球獼猴桃年產量僅170 萬t,缺口達230萬t左右。南半球的新西蘭、智利雖然是獼猴桃出口大國,但果實成熟期與我國互補,因此在國際銷售市場上與我國并不形成競爭。目前我國年人均消費獼猴桃僅0.84 kg,四川為2.6 kg,而新西蘭年人均獼猴桃消費量達5.1 kg。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獼猴桃銷售市場將不斷擴大。
通過多年的發展,四川獼猴桃產業雖然已經初具規模,產業特色明顯,但也面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品種結構過于單一,如部分產區 “紅陽”品種種植比例達85%,甚至高達95%。二是苗木繁育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缺乏專業的育苗基地。三是栽培管理技術普及不到位,特別是新種植區存在栽培管理技術不規范、單位面積產量低等現象。四是冷鏈運輸缺失,果
品上市期短。五是果實商品化處理水平低,品牌影響力不大。因此,推進四川獼猴桃產業發展眼下還有許多工作要加強。
一是優化品種結構。根據海拔等自然條件,合理規劃紅肉、黃肉和綠肉獼猴桃品種結構。海拔300~800 m區域種植“紅陽”“紅什”等紅肉型品種;海拔800~1 200 m區域種植“金艷”等黃肉型品種和“海沃特”等綠肉品種;海拔1 200 m以上區域栽培“寶貝星”等軟棗獼猴桃,爭取在幾年內將紅肉、黃肉、綠肉品種種植比例由目前的8∶1∶2調整到6∶3∶2。
二是完善良繁體系。建立省級獼猴桃良種繁育場,以品種引進、觀察、脫毒種質資源保存為重點;計劃在重點產區,分區域建立雨城、都江堰、蒲江、綿竹和蒼溪等幾個縣級獼猴桃良種繁育場,統一規劃布局繁育獼猴桃優新品種,負責全省區域性無病毒獼猴桃苗木和接穗的繁育,全面推廣獼猴桃無病毒容器苗木。杜絕苗木繁育上的無序生產,為獼猴桃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是成片規模開發。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為抓手,重點打造龍門山脈100萬畝(6.67 萬hm2)優質獼猴桃產業帶。在獼猴桃最適生態和最優生產區域內,統一規劃,集中力量,整合項目、資金,成片成帶地規模開發,建設田網、水網、路網、電網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的連片獼猴桃產業化生產基地。
四是提升產業水平。加強科技創新與開發,充分利用四川豐富的野生獼猴桃資源,建立獼猴桃基因庫,重點開展獼猴桃新品種選育以及高效種植新技術研究、新模式探索、新工藝研制,組裝配套果園開發、標準化生產和采后處理等技術。加大技術推廣與應用,重點推廣獼猴桃無病毒容器苗種植、搭架高廂起壟栽植技術、果園綜合利用技術、保鮮貯運技術和精深加工技術。開展業務干部和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對果農開展新品種、實用新技術培訓,試驗示范推廣新技術、新農資,加速成果轉化,提高產業科技含量,挖掘生產潛能,提升產出水平和效益。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重點產區要加強縣、鄉果樹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按照一定的規模配備相應的技術人員,加強技術指導。加強宣傳督導,強化標準意識,把規范化標準落實到產銷各環節,全面提升四川獼猴桃市場競爭力。
五是創新發展機制。積極探索獼猴桃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農民進行規模經營,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及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和健全產業化經營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農業產業化風險基金、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步實現產、供、銷、加一體化。加強對龍頭企業、業主及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培育,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生產示范、科技推廣、市場開拓、品牌創建、產業帶動等方面的作用,盡快形成一大批產業鏈長、技術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協會及專業大戶。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產業服務、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其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六是健全物流體系。在獼猴桃產地或集散地有計劃、分批建設一批與基地相銜接的骨干專業批發市場、低溫氣調保鮮庫和萬噸級物流中心,加強果品分級分類、貯運、保鮮、包裝和信息服務等市場配套設施建設,形成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
七是打造區域品牌。大力推進名牌獼猴桃產品創建工作,全力打造“龍門山”區域性獼猴桃品牌,樹立品牌形象,發揮品牌效應,以品牌占領市場,向市場要效益。加大對現有名牌產品的保護和支持力度,由政府出資搭臺,舉辦獼猴桃名優產品展銷、評比和推介活動,宣傳產品,開拓市場。
作者單位:1.四川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 (成都610041);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特約編輯:艾 華
黨壽光(1957-),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果樹技術推廣工作。
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