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更為迫切,只有主動適應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適應新常態,首先必須更加重視農業、穩定農業。農業農村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是調節勞動力就業波動的“蓄水池”,是擴大消費新的增長點。只有持續不斷夯實農業基礎、鞏固發展穩糧增收好形勢,穩定農產品供給和價格,才能為適應新常態穩定市場信心、擴大回旋空間、增強應對底氣。適應新常態,必須著力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新常態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老問題和矛盾將更加突出,只有內強素質、外迎挑戰,加快轉型、創新發展,才能突破制約,建立起更加穩固的農業基礎。新時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完成好穩定產量、保障供給的首要任務,又要兼顧好提高產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既要適應國內發展環境,又要放眼國際競爭態勢;既要解決好農業問題,又要解決好農民問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目標,以改革創新和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強化政策法治、設施裝備、人才服務等支撐保障,建立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質量保障體系、資源保護體系。
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一是,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多年來資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溫飽問題解決后,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二是,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今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已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三是,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并存;糧經飼結構不合理,一些農產品庫存增加與部分農產品進口增加并存;種養業結合不緊、循環不暢,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四是,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卻弱勢運行,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暫現象,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都倒逼著農業必須“調結構、轉方式”。推進我國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則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調結構,重點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肮任锘咀越o、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轉方式,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民群眾的自覺選擇。現在戶均不到半公頃地的規模,顯然難有高效益。要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方向,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特別是向種田能手流轉,引導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規模效益。嚴禁在土地流轉中定任務、下指標、將流轉面積和比例納入績效考核。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和服務平臺,加強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出臺管理文件,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制度,維護農民權益。明年是做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關鍵之年,農業部將堅持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千方百計使糧食產量穩定在11 000億斤以上、農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要完成好明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任務,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繼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強化農業資源保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農產品價格等方面改革,加強農業法治建設,為現代農業注入新動力。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劉羊旸、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