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曾斌芳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830011)
·綜述·
曾斌芳教授活血化瘀思想及臨證舉隅
李 靖,曾斌芳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830011)
活血;化瘀
曾斌芳教授是國家第五批知名老中醫、中醫學術繼承人,曾師承全國著名老中醫張絢邦、劉繼祖教授,并獲得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已從事中醫醫療、科研、教學二十余年,其間博采眾長,學貫中西,勤于臨證,尤善于以活血化瘀法治療疑難雜癥.筆者有幸侍診多年,親聆教誨,茲將導師活血化瘀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略作概述.
血瘀證是不同原因所致的源于血運障礙而引發的一系列病理改變.中醫對血瘀的認識較為全面,可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①張機在《金匱要略》中所提及的“內結為血瘀”之說,常見于缺血性腦卒中、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律失常、肝硬化、脾臟腫大、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疾病出現的血瘀證;②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從“百病由污血者多”的觀點出發所提及的“污穢之血為血瘀”之說,如某些類型的高脂血癥、白血病、某些結締組織病如硬皮病都可以列入此類血瘀;③唐宗海《血證論》所提及的“離經之血為血瘀”之說,如出血性腦卒中、鼻出血、皮下紫癜、損傷導致的瘀血等可歸為此類;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所提及的“久病入絡為血瘀”之說,多種慢性疾病均可久病入絡致瘀[1-2].70年代以來,大量研究證明,血瘀證與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3]、血液高凝或低凝狀態、血小板功能異常、血栓形成、血管內皮損傷、血流動力學改變、組織和細胞代謝異常、免疫功能障礙、基因表達異常有關,擴大了血瘀證的診斷范圍.
曾師認為,必須以宏觀的、整體的、動態的、相互聯系的觀點來利用現代血流變學、血液動力學、解剖學理論解讀血瘀證與活血化瘀.血瘀證是多種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病機概括,是物質(血)+狀態(瘀)的證候命名方式,屬于氣血津液辯證的血證,屬于八綱辯證的實證,應包括血及所在脈絡及相關臟腑的病變.就血脈關系最密切的循環系統而言,血瘀證相關疾病不外乎器質性疾病與功能性疾?。浩髻|性疾病常見心臟、血管病變,前者如心臟結構改變,后者如血管內皮損傷、血管先天畸形狹窄、肝硬化門靜脈系統血管迂曲重建等;功能性疾病常見心功能異常,心泵功能障礙和神經-體液調節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彈性下降等.血液濃黏凝聚狀態的改變,結合血液流變學,還應細化分析血液的軸流與緣流.血細胞數量、凝聚力、變形能力決定軸流是否正常,而血液中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病理產物如血糖血脂、自由基等因素決定了緣流的狀態.因此,讀懂血液流變學、影像學等現代診斷依據,重視病證結合,有利于辯證準確,治療選擇活血化瘀藥針對不同靶點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療效.
曾師常引用張子和在《儒門事親》所言“人生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表實者里必虛,里實者表必虛;經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必虛,病之常也.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中醫思辨的特點是整體觀、恒動觀,相互聯系的觀點,任何病因作用于人體均會導致氣血陰陽不調和而發病,不同程度的血行不暢必然體現在各種疾病發生發展全過程.目前活血化瘀法已廣泛應用于中醫內外各科,尤其在冠心病、高血壓、慢性胃炎、糖尿病及腫瘤治療方面成為主流思想.
曾師認為辯證包括辯病因、病位、病性、正邪相互關系及疾病發展趨勢.血瘀的形成主要有痰、虛、熱、郁四個因素.“氣為血之帥”氣虛推動無力可導致血滯為瘀,而氣不統血亦可導致血溢脈外,成為離經之血.血虛、陰虛致血涸為瘀,陽虛致陰寒凝滯,脈絡痙攣、血凝為瘀;熱邪可傷津耗液,同時損傷血脈導致血瘀或出血;氣郁則血停,氣逆甚至會導致氣血逆亂出血或堵塞血脈;痰,常與瘀血并見,同為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常見于慢性病、久病、老年人,故有“怪病多痰”“怪病多瘀”的說法,治療上也必須“痰瘀同治”.
因此,針對病因,選用不同活血法:補虛活血,包括益氣活血、溫陽活血、養陰活血、補血活血法;夾有痰濕的選用化痰活血法、利水活血法;夾有熱邪的選用清熱活血法、涼血活血法;氣郁明顯的選用理氣活血法.
血瘀的病位辯證,曾師尊醫圣治療雜病的臟腑經絡辯證方法,首先辯證病位在臟腑在經絡,病在腑在里,使用蕩滌之法通下活血,多以抵擋湯為主方;久病癥瘕積聚,正氣損傷,以軟堅活血之法以去瘀生新,同時兼顧扶助正氣,常用加減三甲散.針對病位表淺的絡病則多采用祛風活血解痙的方法,改善血管及微循環障礙,多以桂枝湯、消風散為主加減使用.
4.1 茅根雞胵散加減治療陰虛血瘀型胃痞案 李某某,男,57歲,2009-03-03初診.自訴3年來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脹滿不適,偶有泛酸燒心、口干口苦,呃逆噯氣,進餐后加重,曾多方治療無效,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輕度腸化.患者精神欠振,形體偏胖、面色偏暗,舌質有瘀斑,苔白,納差,患者自訴偶有大便偏干,小便基本正常,師曰:此患者胃病日久,脾虛運化不良,中焦氣機不暢,氣機痞塞不通,日久瘀血內停不去,腹脹難消,宜理氣活血通絡,擬茅根雞胵散:茅根15 g、雞內金20 g、枳實15 g、炒白術15 g、莪術6 g、制遠志6 g、茯苓15 g、烏賊骨30 g、新貝母10 g、百合10 g、香附 10 g,水煎 400 mL,早晚分兩次飯后溫服,7劑.二診(2009-03-10):服藥后腹脹明顯減輕,泛酸燒心好轉,仍偶有口干苦,睡眠近日不佳,于上方加柴胡10 g、白芍 10 g、炒棗仁 30 g,繼服 14劑痊愈.
《醫學衷中參西錄》雞茅根湯原方:生雞內金(五錢,去凈瓦石糟粕軋細)、生于術(分量用時斟酌)、鮮茅根(二兩,銼細),用于治水臌氣臌并病,兼治單腹脹,及單水臌脹,單氣臌脹.
4.2 二術湯治療腰疼 湛某,女,38歲.初診:因兩年前人流術及子宮肌瘤術后出現腰痛,遇寒加重,腰痛如折,喜臥,在外院行腰椎片檢查,未見異常,診斷為腰肌勞損,給予芬必得及三七傷藥片治療無改善,證見:腰痛,遇寒加重,腰痛如折,喜臥.此為患者多次手術損傷精血,腰為腎之腑,腎主藏精,精血不足,寒濕之氣趁虛而入,久則結滯不通,脈絡之血不暢,故為腰痛;腎為水臟,位于下焦,中陽虛衰,水津不布,噬血順勢下流,腰腹經絡為寒濕凝滯,瘀阻不通,故腰痛.舌脈皆從證.治以二術湯加味:白術10 g、莪術5 g、炙甘草6 g、茯苓10 g、川斷30 g、杜仲30 g、茜草20 g、仙鶴草30 g、側柏葉10 g、生熟地各15 g,連服7劑而愈.
[1]胡小勤,陳利國.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與血瘀證相關性探討[J].陜西中醫,2005,26(3):249-250.
[2]吳偉康,徐志偉.中西醫結合病理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6.
[3]田同德,儲真真,陳信義.惡性腫瘤高凝聚狀態與血瘀證相關性及中醫防治對策研究[J].北京中醫藥,2009,28(6):425-427.
2095-6894(2014)05-167-02
R242
A
2014-08-12;接受日期:2014-09-04
李 靖.博士在讀,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脾胃病及經方研究.E-mail:zengbinfang2011@163.com
曾斌芳.E-mail:zengbinfang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