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偉
微創開放式修補腹股溝疝90例
郭建偉
目的 探討微創開放式修補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 90例腹股溝疝患者均采用微創開放式修補手術治療, 觀察患者臨床療效、術后恢復情況和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結果 經過治療, 90例患者均痊愈;平均手術時間(40.35±4.30)min, 平均恢復時間(6.24±1.56)d, 平均住院時間(4.17±0.46)d;術后共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4.44%;術后隨訪1年, 均無復發;治療后患者疼痛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微創開放式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減輕患者的疼痛, 操作簡單,安全有效。
微創開放式修補術;腹股溝疝;療效
腹股溝疝是一種臨床常見病, 發病率較高, 且男性明顯高于女性。成人腹股溝疝無法自愈, 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減輕患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1]。微創開放式修補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能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減輕患者的疼痛。為了探討微創開放式修補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 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90例, 男82例, 女8例, 年齡29~77歲, 平均年齡(56.35±6.24)歲, 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8.22±1.27)年;術中證實斜疝63例, 直疝19例, 復合疝8例, 單側疝74例, 雙側疝16例;腹股溝包塊直徑在2~14 cm, 平均直徑(6.77±2.10)cm。
1.2治療方法 采取聯合硬膜外麻醉, 取患側恥骨結節和髂前上棘連線中點上方約2 cm作為基點, 斜疝在以基點為中心平行于腹股溝韌帶2~3 cm處進行切口;直疝切口向下移動約1 cm。切開皮膚, 打開腹外斜肌腱膜, 斜疝打開睪提肌,游離疝囊至內環口;直疝直接提起疝囊, 游離到頸部后打開腹橫筋膜, 拉起腹壁下血管, 再創建腹膜前間隙。腹膜前間隙直徑在11~13 cm之間, 放置補片, 上緣至弓狀上緣, 下緣至恥骨結節內, 關閉腹橫筋膜, 最后固定補片, 止血后縫合腹外斜肌腱膜, 并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觀察指標 ①記錄治愈率、手術時間、恢復正常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發生率;③疼痛評分:治療前后采用VAS疼痛評分進行評定, 分值在0~10分, 0分為無痛, 10分為劇痛。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經過治療, 90例患者均痊愈, 痊愈率為100.00%;平均手術時間(40.35±4.30)min, 平均恢復正常活動時間(6.24±1.56)d, 平均住院時間(4.17±0.46)d;術后共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4.44%, 其中未發生切口感染、陰囊水腫等, 發生尿潴留1例, 術后血清腫1例, 術后腹股溝區痛2例;術后隨訪1年, 均無復發。
2.2治療前后患者在疼痛評分上的比較 治療前疼痛評分(6.27±1.20)分, 治療后(3.26±1.02)分, 治療后患者疼痛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股溝疝是一種外科常見病, 傳統的疝修補術大都屬于有張力修補, 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比較高。而隨著人工合成補片技術的發展, 通過微創開放式修補術能夠減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 復發率約在1.0%左右[2]。
本研究中的微創開放式修補術是真正意義上的修補, 它能夠修補趾骨肌孔, 理論上能夠達到零復發率。此種方式屬于無張力修補術, 既符合生物學原理, 又符合人體解剖結構,在打開腹外斜肌腱膜后不需要對精索進行游離, 對組織的損傷率比較低, 而且整個解剖平面不含有神經, 因而患者疼痛輕[3]。相關研究表明, 微創開放式修補術切口較小, 因而患者術后恢復較快[4]。本研究結果顯示, 經過治療, 90例患者均痊愈, 痊愈率為100.00%;術后共4例(4.44%)患者出現并發癥, 隨訪1年, 未出現復發病例, 說明微創開放式修補術能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此外, 微創開放式修補術治療后患者疼痛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說明微創開放式修補術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
綜上所述, 對腹股溝疝患者采用微創開放式修補術進行治療,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減少并發癥發生和疾病復發, 減輕患者的疼痛, 促進患者的恢復, 操作簡單, 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推廣。
[1] 王家勝, 胡鐵弋, 陳勇, 等.應用輕型與重型網片開放式修補腹股溝疝的Meta分析.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47):8294-8300.
[2] 嚴命熔, 林琛, 熊克輝.開放式TEP修補腹股溝疝(附80例報告).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33):34-35.
[3] 余俊英, 馮澤榮 , 黃順榮, 等.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251例對比分析.中國臨床新醫學, 2009(6):587-590.
[4] 周軍, 張育超 , 賴東明, 等.開放TEP與傳統前入路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的比較.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0(2): 115-120.
2014-05-05]
452370 新密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