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春
39例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治分析
周云春
目的 分析肺血栓栓塞癥(PTE)的臨床診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39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其診斷及治療方案。結果 PTE經針對性治療后, 治愈率達82.1%, 總有效率100.0%。結論 PTE癥狀多樣化, 及時明確診斷是關鍵, 依據危險度分級進行針對性溶栓及抗凝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肺血栓栓塞癥;診斷;溶栓;抗凝
肺血栓栓塞癥(PTE)為來自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 以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隨著醫學的發展, 肺血栓栓塞癥在臨床醫生的診治過程中已成為一個危急重癥的概念[1]。肺血栓栓塞癥可發生于多種疾病的并發癥中, 發病率逐漸增高,要求臨床醫生對PTE的診斷及治療做到及時、合理、有效,以減少漏診率、死亡率。現將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9例PTE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進行綜述, 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以來收治的39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臨床資料, 其中男24例, 女15例, 年齡32~84歲, 平均年齡65歲, 基礎疾病:下肢靜脈血栓18例, 糖尿病4例, 骨盆骨折(未手術、臥床)1例, 外科手術(骨折、腹部手術)3例, 高原反應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3例, 高脂血癥3例, 惡性腫瘤2例, 4例未發現基礎疾病。臨床癥狀: 胸悶、活動性氣促15例(38.4%)、呼吸困難10例(25.6%), 胸痛19例(48.7%),咯血8例(20.5%), 咯血、胸痛、呼吸困難“三聯征”3例(7.6%)。39例患者均通過螺旋CT肺動脈造影(CTPA)或磁共振肺動脈造影(MRPA)(碘造影劑過敏者選用)確診。
1.2方法與療效評定 根據危險層次分組, 依據200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指南, 肺血栓栓塞癥的嚴重程度應依據PTE相關的早期死亡風險進行個體化評估, 分為高危、中危、低危組, 與PTE早期死亡相關的危險指標包括:臨床指標(休克或低血壓)、右心功能不全指標(超聲心動圖、螺旋CT示右心室擴大;腦鈉肽(BNP)升高;右心導管示右心壓力增高)及心肌損傷[肌鈣蛋白T或I陽性或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高危組PTE(短期病死率>15%)屬威脅生命的急癥, 需要快速準確的診斷及有效治療;非高危PTE根據有無右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肌損傷進一步分為中危(短期PTE相關病死率1%~15%)和低危PTE(短期PTE相關病死率<1%)[2]。治愈:休克、右心功能不全糾正, 心肌損傷修復,標志物肌鈣蛋白T或I陰性, 肺功能正常, 臨床癥狀及異常體征、胸部X線改變消失。好轉:心功能不全好轉, 臨床癥狀減輕, 胸部X線改變部分消失。無效:上述癥狀或體征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39例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經過溶栓聯合抗凝或是單純抗凝治療, 治愈32例, 好轉7例, 治愈率達82.1%, 總有效率100.0%。
肺血栓栓塞癥是一種常見的肺血管疾病, 由于血栓栓子阻塞肺動脈血管, 輕者可無癥狀, 重者可造成致命性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但經過積極治療, 血栓栓塞開通后, 急性右心功能可能逆轉, 挽救生命。PTE發病病因復雜, 是多種慢性病的并發癥之一, 臨床表現復雜多變, 缺乏特異性, 是臨床醫生極易漏診的原因之一, 漏診率高, 未經治療死亡率高達25%~70%。確診首選螺旋CT肺動脈造影或磁共振肺動脈造影(碘造影劑過敏者)檢查, 敏感性達90%, 特異性75%以上, 是目前最常用的PTE確診手段, 能夠準確發現肺動脈內的血栓[3], 明確診斷并不困難。因螺旋CT或磁共振肺動脈造影在臨床診治中并非常規檢查手段, 故臨床醫生的診斷思路是減少漏診率的關鍵, 一旦疑有PTE, 則即要求行螺旋CT肺動脈造影或磁共振肺動脈造影(碘造影劑過敏者)檢查。PTE確診后, 根據危險度分級, 對高危組及風險較高的中危組PTE在無禁忌證情況下行溶栓+抗凝治療方案;風險相對小的中危組及低危組予單純抗凝治療方案, 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PTE臨床多樣化, 及時明確診斷是關鍵, 診斷后依據危險度分級進行針對性治療, 積極溶栓及抗凝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從而保障PTE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李曉智.肺栓塞36例抗凝治療體會.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12):100.
[2] 王辰, 翟振國.中危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斷依據與臨床意義.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3, 33(2):94-96.
[3] 任國慶.老年人肺栓塞的臨床特點和診斷方法.實用老年醫學, 2013, 27(10):796-798.
2014-05-13]
652399 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