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杰 李斌 魏榮華
兩種術前膽道引流方式在惡性梗阻性黃疸合并急性膽管炎根治術中的應用研究
李勇杰 李斌 魏榮華
目的 評價內鏡下鼻膽管引流及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惡性梗阻性黃疸合并急性膽管炎根治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34例惡性梗阻性黃疸合并急性膽管炎患者, 根據根治術前引流方式的不同分為A、B兩組, A組18例, 采取內鏡下鼻膽管引流, B組16例, 采取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 對兩組患者引流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引流天數及引流后根治術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進行比較, 并對兩組的并發癥及死亡情況進行觀察統計。結果 A組引流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引流天數及根治術后的住院天數均顯著低于B組(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及死亡情況比較, A組患者出現2例切口感染, 1例胰瘺, 1例膽瘺, 2例腹腔感染及1例胸腔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38.9%。B組患者出現3例切口感染, 1例膽瘺及2例胸腔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37.5%。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1例患者術后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結論 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較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應用于惡性梗阻性黃疸合并急性膽管炎根治術中能夠顯著減少引流時間及血清總膽紅素, 且能減少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
惡性梗阻性黃疸;急性膽管炎;鼻膽管引流;膽道穿刺置管引流
惡性梗阻性黃疸和急性膽管炎患者通常為在惡性疾病的基礎上, 出現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不及時進行控制, 則會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并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休克或死亡[1]。而對單純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是否在術前進行減黃處理目前仍沒有統一的說法, 但若存在急性膽管炎時, 則需盡快予以保持膽道通暢, 并對化膿的膽汁進行引流等必要措施[2]。但采取何種引流方式效果更佳則是目前臨床探討的熱點, 本文研究中對34例惡性梗阻性黃疸合并急性膽管炎患者根治術前分別采用內鏡下鼻膽管引流及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方式, 并對臨床效果進行評價,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06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34例惡性黃疸合并急性膽管炎患者, 全部患者入院時均白細胞上升, 且按順序出現腹痛、寒戰高熱、黃疸表現, 實驗室檢測血清總膽紅素在150 μmol/L以上, 予以影像學檢查顯示惡性梗阻處于肝外膽道中低段位置。對34例患者按術前引流方式分為A、B兩組, A組18例, 其中男10例, 女8例,年齡23~78歲, 中位年齡56.9歲;B組16例, 其中男9例,女7例, 年齡25~76歲, 中位年齡58.7歲。兩組均無術前開服膽道引流患者, 且經術前膽道引流術后待炎性癥狀消失后立即予以根治性手術, 且術后對切除組織采取病理檢查, 均顯示為惡性腫瘤所致。
1.2方法 A組患者采取內鏡下鼻膽管引流, B組患者采取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 對兩組患者引流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引流天數及引流后根治術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進行比較, 并對兩組的并發癥及死亡情況進行觀察統計。
1.3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引流情況 A組患者引流后的血清總膽紅素(128±42)μmol/L, 引流天數(4.2±1.3)d;而B組患者引流后的血清總膽紅素(205±68)μmol/L, 引流天數(7.1±1.9)d;A組引流的血清總膽紅素及引流天數均顯著低于B組(P<0.05),說明A組患者的引流效果顯著優于B組。
2.2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 A組患者的手術時間(298±27)min, 術中失血量(158±63)ml, 術后住院時間(14.2±5.1)d, 而B組患者的手術時間(305±29)min, 術中失血量(149±71)ml, 術后住院時間(19.7±3.9)d, A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B組(P<0.05), 說明A組較B組患者康復更加迅速。
2.3兩組患者并發癥及死亡情況 A組患者出現2例切口感染, 1例胰瘺, 1例膽瘺, 2例腹腔感染及1例胸腔感染,并發癥發生率38.9%。B組患者出現3例切口感染, 1例膽瘺及2例胸腔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37.5%。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1例患者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有研究稱, 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在行根治術后, 其并發癥發生率可高達30%以上[3], 本文中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均高于30%, 與上述數據相符。目前, 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術前是否進行膽道引流說法尚不統一, 有研究認為, 膽道外引流對患者的手術結果并不能產生明確的改善, 但膽道內引流能夠對患者的腸道及免疫功能得到維持, 并使內毒素血癥的發生率下降, 從而利于手術的進行[4]。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對感染的膽道采取引流措施, 并對其梗阻情況進行消除。當膽管炎程度較輕時可予以抗生素進行治療, 而一旦膽管炎病情較重時, 則必須進行盡早的膽道引流, 從而使敗血癥的發生率得到降低[5]。本研究采取了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兩組引流方式, 即內鏡下鼻膽管引流及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 并通過研究結果發現, 采用內鏡下鼻膽管引流方式的患者其引流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顯著低于采用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方式的患者, 說明鼻膽管引流方式效果更加明顯, 且鼻膽管引流方式的患者引流時間顯著少于采用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方式的患者, 從而能夠縮短患者根治手術前的時間,使患者獲得盡快的治療。而以上兩種引流方式差異性較大,其中超聲引導下膽道穿刺置管引流方式屬于外源性有創操作, 因此, 患者可在術后出現感染及胸腔積液等并發癥, 而鼻膽管引流方式雖操作復雜, 但如能熟練掌握操作技術, 則能夠顯著降低術后的并發癥。而患者出現胰瘺等并發癥, 通常是因在操作過程中對胰腺造成刺激而引起, 予以保守治療較快恢復。但本文中兩組之間的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能與本文收集的病例較少有關, 并期待以后進一步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
[1] 陳志良, 任培土, 張凱杰, 等.經內鏡膽道支架置入術姑息性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應用.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6(11):842-844.
[2] 孫宏亮, 許林鋒, 陳耀庭, 等.PTCD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臨床觀察.肝臟, 2011, 16(4):321-322.
[3] 張偉, 孫立軍, 賀洪德, 等.經皮肝穿膽汁內外引流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中外醫學研究, 2011, 09(29):14-15.
[4] 張莉, 秦鳴放.金屬支架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伴十二指腸梗阻47例.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2, (4):335-337.
[5] 沈勇, 傅德良, 金忱, 等.胰頭癌伴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膽汁細菌檢出的臨床分析.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2, 39(10):676-680.
2014-06-05]
455000 河南省安陽地區醫院普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