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霞
PICC在腫瘤患者中的護理體會
王迎霞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腫瘤;護理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 是指利用導管從外周靜脈進行穿刺, 使導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臨床主要用于輸入營養液, 某些刺激性、高滲性藥物等, 為患者提供一條無痛性輸液通道。PICC是一項方便、安全有效、創傷小、并發癥少的置管技術, 具有減輕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質量, 保護外周靜脈, 減輕護士的工作量等優點。它的廣泛應用, 給腫瘤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安全靜脈給藥途徑[1,2]。
1.1嚴格掌握PICC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PICC適應證:適用于外周靜脈條件很差的惡性腫瘤的長期靜脈化療;適用于依賴全胃腸外營養支持的惡性腫瘤晚期的支持治療等。PICC禁忌證:預插管途徑有靜脈血栓形成史、外傷史、血管外科手術史、放射治療史, 預插管途徑存在感染源, 乳癌術后患側的血管, 嚴重出血性疾病, 患者順應性差等。
1.2評估患者及血管質量 靜脈穿刺前評估腫瘤患者肘部血管質量可提高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 減少穿刺點出血。PICC穿刺前應評估患者的一般情況, 如有無嚴重出血疾病,存在心血管病變性疾病。選擇血管時, 要注意挑選紋路清晰、走形粗直且血管彈性較好的。
1.3穿刺點的選擇 PICC穿刺常規首選肘窩區的貴要靜脈,這主要是因為貴要靜脈粗、直, 且靜脈瓣較少等特點。穿刺時,患者手臂與軀干垂直, 在肘窩下2橫指處進針, 此途徑最能直達上腔靜脈, 故穿刺成功率高[3]。肘正中靜脈與頭靜脈亦可作為穿刺點, 但需避開接受乳房切除、腋窩淋巴清掃及接受放療的患側上肢[4]。
1.4嚴格的無菌操作 建立無菌區消毒穿刺點時, 選取10 cm×10 cm大小區域。依次選用酒精、碘伏消毒皮膚3遍,自然干后再用酒精消毒皮膚1遍, 此操作方法可使穿刺部位清楚, 操作者容易識別血管深淺, 易于固定無菌透明敷貼[4]。給老年患者PICC穿刺點消毒時, 因老年人皮膚老化, 皺褶增多, 污垢容易沉積在皺褶里[5], 需將皮膚繃緊后再消毒, 并適當擴大消毒范圍。
1.5正確封管 封管時要求脈沖式正壓封管, 注射器操作時避免壓力過大。由于注射器的管腔容積越小, 施在導管壁上的壓力就越大, 故不宜用10 ml以下的注射器進行操作。輸液后不需要用肝素封管, 只需用20 ml無菌生理鹽水脈沖正壓封管。化療間歇期每周封管1次, 注意更換貼膜。
2.1心理護理
2.1.1置管前心理護理 臨床上, 患者及家屬常常不愿接受PICC, 這可能因為患者及家屬對PICC認識不足, 產生疑慮甚至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做好置管前心理護理工作。首先, 可以結合患者具體病情, 耐心詳細地向患者講解PICC的目的、方法和優越性, 置管前后的注意事項。其次, 可以介紹置管成功的病例, 以增強患者及家屬的信心, 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 簽訂協議書[6]。
2.1.2置管過程中心理護理 在置管過程中, 需嚴密觀察患者不適癥狀及體征, 注意面色、呼吸、心率等變化, 注意保溫, 必要時喝熱飲料[4]。對特別緊張的患者, 囑其張口呼吸,進行有效的溝通, 讓助手輕輕撫摸患者的另一只手并告知置管的進程, 直至結束。
2.2一般護理
2.2.1導管的固定 PICC置管后24 h內應盡量減少穿刺側手臂活動量, 24 h后應避免肘部劇烈活動, 且不可過度彎曲伸展, 防止導管滑脫。為避免患肢水腫, 睡覺時可將患肢抬高。
2.2.2穿刺點的觀察及護理 PICC置管后應密切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液體滲出, 觸摸穿刺點周圍有無硬結, 患者有無疼痛感。若有以上情況, 需及時處理。
2.2.3敷料的更換 更換敷料時, 必須嚴格用安爾碘消毒針眼處及周圍5 cm處的皮膚和導管, 做好無菌操作。更換敷料時注意向心性揭開敷料, 所有透明貼膜上需清楚記錄更換敷料時間。可來福接頭每周更換1次, 透明膜更換2次。若有出血、潮濕、松動等情況, 需及時更換敷料。為減輕導管壓力, 導管留在體外呈“s”形, 蝶翼部位交叉固定, 勿成直線形。
2.2.4輸液順序 因藥物之間有不相容性, 臨床輸液時需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其原則是先輸顆粒大、較黏稠的液體,后輸入晶體。在輸注血液、脂肪乳、甘露醇等黏稠高滲體藥物后, 可手動生理鹽水沖管。尤其在連續輸注黏稠性藥物時,每6~8小時沖管1次, 以防止黏稠的藥物黏附管壁, 造成導管堵塞[7]。
2.2.5封管 注射輸血制品、化療藥及氨基酸、脂肪乳等應用后, 需用20 ml生理鹽水沖管。輸液結束后, 用濃度為50 U/ml的肝素液20 ml正壓封管, 禁止用靜脈滴注或普通靜脈推注的方式封管。化療間歇不輸液時, 肝素鈉生理鹽水沖洗管道, 并更換敷料及甘素帽, 每周1次, 切勿暴力沖管[8]。
2.3并發癥的護理
2.3.1滲血 穿刺后滲血多發生在穿刺后24 h內, 故穿刺后需嚴密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發現有滲血情況時, 可在穿刺點上方予以消毒紗布覆蓋, 彈力繃帶加壓固定。適當限制手臂活動, 下床時可抬高置管側上肢, 或直接用手按壓穿刺點, 以減少滲血的發生。若仍有活動性出血, 則需給予止血治療, 并加強局部穿刺點的觀察護理。
2.3.2感染 PICC置管患者穿刺點容易發生感染, 這主要跟腫瘤化療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置管時間長, 操作不當或患者自我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有關。為有效預防感染, 無論是醫務人員, 還是患者及家屬, 都應高度重視預防感染。任何一個護理環節出現偏差, 都有可能發生感染, 尤其是長期置管患者[9]。
2.3.3靜脈炎 靜脈炎是PICC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其發生率為2.6%~9.7%。按性質, 靜脈炎可分為機械性、化學性、細菌性及血栓性。置管盡可能選擇貴要靜脈, 硅膠細口徑的PICC導管, 送管時動作要輕柔。導管如不慎脫出, 脫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內。置管側肢避免劇烈運動。置管后24 h換藥1次, 以后每周換藥1次, 不可延長敷貼使用時間。一旦發生靜脈炎應及時處理, 如抬高患肢、有效濕熱敷、適當活動或沿靜脈走向局部用喜療妥軟膏外涂。若以上方法處理2~3 d后效果不佳或更加嚴重, 應酌情拔管。
2.3.4導管阻塞 封管操作時, 將針頭插入肝素帽內均勻推注肝素鹽水封管液, 邊推注邊退針, 使封管液充滿整個導管腔。在針頭退出過程中, 導管內始終保持正壓狀態。為防止導管阻塞, 不從PICC管中采集血液標本;不在留置導管的肢體測血壓;昏迷患者翻身時, 防止置管側肢體受壓[3];置管時間一般不宜過長, 若需長期置管, 或高血液黏稠度的老年患者, 應使用低分子肝素5000 U, q12 h皮下注射。
2.3.5濕疹及過敏的處理 夏天氣候炎熱, 容易發生濕疹、過敏等情況。首先, 禁食刺激性及海鮮類食物。其次, 選用透氣吸收性好的貼膜。再次, 地塞米松針劑, 皮炎平等藥物外用, 或者貼膜下墊無菌紗布。最后, 敷料需每天更換1次[1]。
2.4重視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 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們對健康行為和自我護理的概念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差異。臨床發現[10], 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焦慮及其他因素, 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較大的影響, 故護理人員應重視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對年紀大、文化程度低及伴有焦慮的患者。
[1] 張梅.PICC置管后常見的護理問題及應對措施.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2):332.
[2] 呂玉方, 林金香, 王曉珍.濕熱敷在預防PICC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2008, 23(15):1390-1391.
[3] 陳祥云.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中外醫療, 2011(3): 148.
[4] 姚莉芳.PICC在腫瘤患者化療中的臨床應用及護理.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8):1203.
[5] 白麗華.老年患者靜脈特點及穿刺方法的探討.中國社區醫師, 2007, 9(8):117.
[6] 梁琳, 王今.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的護理.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8):1630.
[7] 劉麗玲.腫瘤120例PICC置管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2):384.
[8] 孫彩萍, 肖雪月.PICC在惡性腫瘤153例化療中的應用與護理.中國誤診雜志, 2010, 10(8):1889.
[9] 王偉民.腫瘤21例PICC置管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8, 8(35):4678.
[10] 周美玲, 梁豐.PICC置管腫瘤患者自我護理水平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10(26):8.
2014-05-04]
211400 儀征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