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麗 郭梅欽
健脾止瀉湯治療慢性腹瀉50例療效觀察
孫建麗 郭梅欽
目的 觀察健脾止瀉湯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健脾止瀉湯治療慢性腹瀉50例, 觀察療效。結果 治愈29例, 好轉19例, 無效2例。總有效率96%。結論 健脾止瀉湯治療慢性腹瀉效果良好。
慢性腹瀉;中醫治療;健脾止瀉湯
慢性腹瀉是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 西醫常采用止瀉固腸合并應用抗生素治療, 但服藥時間長療效不明顯, 極易復發, 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人們的精神壓力增多, 飲食不規律, 近年來慢性腹瀉的發病率不斷攀升, 纏綿難愈。根據其臨床表現, 當屬祖國醫學的“泄瀉”作者臨證將參芩白術散、痛瀉要方辨證加減治療慢性腹瀉50例, 取得比較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病例采用近年來在門診就醫的慢性腹瀉患者共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齡21~69歲;病程0.5~1年32例, 1~5年18例。所有患者就診時均有不同程度的便溏, 每日大便數次, 大便時腹痛, 排便中帶有黏條或血, 其中42例常食生冷, 46例常食油膩, 12例病前有明顯感受外寒史, 23例素急躁易怒?;颊呔驮\時多疲乏無力, 少氣懶言, 精神萎靡, 胃納不佳等癥狀。確診為慢性結腸炎25例, 腸道易激綜合征25例。經中醫辨證屬于濕熱瘀滯的癥型18例, 肝脾不調的癥型11例, 氣虛脾弱的癥型7例, 腎陽虛衰的癥型8例, 混合型6例。
1.2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辨證論治, 在基礎方上,或溫陽健脾, 或清熱利濕, 或補氣健脾, 或疏肝健脾等隨機施治。方用健脾止瀉湯加減?;痉剑荷仔g15 g、炒白術15 g、炒白芍10 g、茯苓10 g、黨參10 g, 防風10 g、陳皮10 g。加減:脾虛氣弱型加生黃芪20 g;脾虛濕盛型加炒蒼術10 g, 濕熱瘀滯型加葛根10 g、黃芩10 g, 肝脾不調型加醋香附10 g、炒枳殼10 g、腎陽虛衰型加吳茱萸6 g、肉豆蔻10 g;大便有下血加仙鶴草30 g。1劑/d, 水煎2次分服, 10 d為1療程。
1.3療效標準 治愈:服藥1療程, 臨床癥狀, 大便復常,停藥3個月未復發;好轉:服藥1個療程, 癥狀明顯減輕,大便次數減少;無效:經1個療程以上治療減癥, 停藥事即復發者??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100%。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患者需忌食煙酒, 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治愈29例;好轉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 隨訪半年痊愈病例均未見復發。
患者男, 48歲, 工人, 2011年5月16日就診。因長期嗜食煙酒及生冷油膩, 出現便溏, 大便時腹痛, 便中有粘條,每日大便數次。曾服固腸止瀉丸, 思密達等藥物, 雖能緩解癥狀, 但不久就回復如前, 每日解黏液便2~3次。就診時癥見:便溏每日數次, 便前左下腹痛甚, 便后痛減, 面色萎黃,肌肉消瘦, 舌淡紫、苔白膩, 脈弦細。大便常規:白細胞(++)。診斷:①中醫:泄瀉;②西醫:慢性腸炎。辨證屬于濕阻脾虛, 治以化濕健脾止瀉。處以自擬健脾止瀉湯加減。處方:炒白術15 g、炒蒼術15 g、炒白芍15 g、黃芪10 g、防風10 g、陳皮6 g、厚樸10 g、姜半夏10 g, 水煎服, 1劑/d, 連服1周,癥狀大有好轉, 便次減少, 腹痛減輕, 精神恢復, 在原方基礎上調整, 再服7劑癥狀消失。
慢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 排便時腹痛, 大便中帶有黏液或者血液, 其病變的部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 以患者平素飲食不節, 尤以多食生冷、油膩為主, 其次為感受外寒和情志失調, 或濕熱瘀滯, 或久瀉不止造成氣血虧虛, 正氣受損, 致使腸胃功能受損, 《內經》有云:“清氣在下, 則生飧泄”久瀉不止累及腎臟, 可出現脾腎俱損證。脾虛濕盛是本病發展的重要因素, 參苓白術散具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之功, 方中黨參、白術甘溫益氣、健脾燥濕, 茯苓甘淡滲濕健脾, 痛瀉要方為治慢性腹瀉常用方, 白術、芍藥合用疏肝健脾, 加防風、陳皮, 理氣祛濕, 二方合用, 健脾化濕, 行氣止瀉,正切脾虛、濕盛、氣滯之病機, 故收良效。隨證加上補氣升提的黃芪, 化痰燥濕的半夏以及行氣止痛的木香, 燥濕寬中的厚樸、蒼術等, 諸藥合用, 疏理調達而不傷正氣, 強胃健脾又不留滯邪氣, 使脾健胃和, 納運正常。
2014-05-23]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孫建麗);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郭梅欽診所(郭梅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