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霞 常志杰 趙麗軍 劉洪艷 王立波
醫院感染與護理管理分析
郭紅霞 常志杰 趙麗軍 劉洪艷 王立波
護理工作在醫院感染管理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醫院感染控制中, 特別應注意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 泌尿道感染控制、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護理人員接觸患者最多, 時刻受到感染的威脅, 因此必須加強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與感染管理。
醫院感染;護理管理
護理工作在醫院感染管理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加強研究護理工作程序、護理技術和醫院感染的發生規律, 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控制感染的理論與方法, 用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有效的護理操作技術, 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1.1呼吸道感染的控制 提高醫務人員對呼吸道醫院感染預防知識, 掌握預防治療環節技術。在治療和護理的醫護人員, 無菌技術實施和消毒隔離要求, 嚴格做到注意清潔雙手。患者吸痰操作應戴一次性手套;處理氣管切開部位, 必須戴無菌手套, 無菌吸痰管應用前每次消毒[1]。
1.2泌尿道感染的控制 導尿系統應保證引流暢通, 保證密閉, 無反流。對于無法用藥物控制尿路感染、梗阻、污染、破裂、沉淀物堆積時, 應早期拔除的導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特別要注意洗手, 掌握手消毒滅菌裝置的使用。采取無菌收集的尿液樣本中, 導管和引流聯接頭上用2%碘酒、75%乙醇消毒, 用無菌針頭抽取尿。臥床或置導尿管患者應保持尿道干燥, 做好會陰部的清潔護理。
1.3外科切口感染的控制 進手術室應戴上口罩, 必要時要戴防護眼鏡, 戴上帽子, 頭發或頭面部完全罩住, 更換好手術室專用拖鞋或穿專用鞋套。患有癤腫、濕疹和其他皮膚疾病或感冒及其他具有傳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 沒有治愈前應避免進行手術。做好手術中的控制措施, 及手術室的環境、人員、藥品和設備管理。嚴格的無菌技術;徹底的清創, 注意止血, 減少運行時間內的壞死組織和異物, 縮短切口[2]。手套出現破損應立即更換, 感染或污染的現場處理后, 必須更換手套。控制操作后, 加強換藥室管理。不同切口和切口治療前和治療后, 必須洗手消毒。
2.1老年患者的管理原則 老年患者由于臟器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減弱, 尤其是有基礎疾患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由于呼吸系統的纖毛運動和清除功能下降、咳嗽反射減弱,導致防御機能失調, 易發生墜積性肺炎。而且, 這類患者的尿道多有細菌附著, 導管中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腸球菌分離率高, 也可能成為醫院感染的起因。對于抗菌藥物的應用, 無論用于治療還是用于預防, 均應持慎重態度, 并堅持定期做感染菌株耐藥性監測, 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2.2患病兒童的管理原則 幼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 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 對微生物的易感染性較高, 尤其是葡萄球菌、克雷伯菌、鼠傷寒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和柯薩奇病毒等感染, 較易在新生兒室形成暴發流行。因此, 預防醫院感染要針對小兒的特點, 制定護理和管理計劃。
2.3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的管理原則 ICU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區, 患者的明顯特點是病情危重而復雜。多數患者都是因其他危重疾病繼發感染(包括耐藥菌株的感染)后轉入ICU。各種類型休克、嚴重的多發性創傷、多臟器功能衰竭、大出血等患者, 其身心和全身營養狀況均較差, 抗感染能力低。嚴重創傷、重大手術等常導致全身應激反應, 進而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多數較長時期使用各類抗菌藥物, 細菌的耐藥性均較強。患者自理能力缺乏或喪失, 因而十分依賴護理人員, 與護理人員頻繁接觸往往會增多發生交叉感染的機會。
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全面體檢, 建立健康檔案, 了解感染, 以便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醫院里的許多部門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特別是護士在調入或調離某個部門時, 應該有一個健康檢查, 發現有無感染, 是否達到免疫, 并做好詳細記錄。人體皮膚黏膜輕微損壞, 會有接觸受感染的血液感染的危險。因此, 應戴上手套操作, 不與血液和血液污染的設備直接接觸, 小心處理工具, 嚴防利器刺傷, 一旦刺傷必須立即處理, 擠血和傷口沖洗, 清創, 消毒, 更衣, 報告和記錄,跟蹤和監視。
[1] 蘇迅, 任興華, 李曉梅, 等.加強護理管理工作預防醫院感染.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10):1246-1247.
[2] 姚麗英.護理管理在預防醫院感染監控中的作用.中華醫院感染雜志, 2003, 13(9):853.
2014-05-16]
150000 黑龍江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