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張彥華
首次住院精神障礙患者自動出院原因分析
張超 張彥華
目的 分析首次住院精神障礙患者自動出院的原因。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 對首次住院精神障礙患者自動出院原因進行調查。結果 精神障礙患者自動出院原因較多, 以家屬聽信患者及認為病情輕微為主要原因。結論 對精神疾病及住院情況缺乏了解是造成患者出院的主要因素, 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 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 是減少自動出院和提高治療依從性的有效措施。
精神障礙;首次住院;自動出院
精神科患者自動出院一直是臨床醫師比較痛心疾首的事情, 而首次住院自動出院又占很大比例, 為了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及有效率, 作者對首次住院的精神障礙患者自動出院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1.1一般資料 本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間首次住院的精神障礙患者共 578例, 自動出院者145例(25.1%), 年齡16 ~47歲, 平均年齡(25.0±5.4)歲, 精神障礙病程1 d ~1.3年, 平均病程3個月。職業:農民95例, 工人12例, 干部4例, 學生15例, 無職業19例;婚姻:已婚78例, 未婚32例,離異35例。
1.2自動出院的標準 ①病情未愈或雖有好轉但不穩定;②排除其他軀體疾病需要繼續住院;③排除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不宜出院;④家屬或監護人要求出院且勸說無效 。
1.3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進行調查, 項目包括:患者起病急緩、出院診斷、醫療付款方式, 自動出院理由等內容, 通過與患者家屬交談并做記錄。
2.1急性起病127例, 慢性起病18例。出院診斷:器質性精神障礙3例, 精神分裂癥39例, 心境障礙21例, 癔癥13例,急性應激障礙17例, 分裂樣精神障礙28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18例, 其他6例。自費10例, 非自費135例。
2.2精神科住院患者自動出院原因 患者住院自行出走2例, 因家庭經濟困難放棄治療4例, 對疾病預后悲觀, 對治療失去信心4例, 因迷信觀念, 回家信神求佛等6例, 轉入外地治療8例, 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 甚至否認有病14例,認為環境及醫療技術差, 就近治療后轉入上級醫院19例, 認為患者病情輕微, 只是心理疾病擔心住院刺激患者39例, 由于過分聽信患者, 依從患者意見49例。
本調查顯示, 精神科首次住院精神障礙患者自動出院的發生率達25.1%, 與國內一些文獻數據有所降低[1]。目前經濟困難由于政府各種醫療政策的施行已不是主要原因, 一些經濟收入可以的家庭在病情有所穩定時, 甚至轉入一些著名醫院治療, 但仍存在部分家庭不參加醫療政策, 從而增加經濟負擔。而一些放棄治療, 包括經濟因素及對疾病失去信心的家庭多出現在家庭中存在精神疾病史, 可能與長期的求醫治療經歷及經濟負擔有關。本市某些縣區仍存在一些迷信群眾, 認為患者中邪, 轉向求助迷信巫醫, 甚至在住院期間采取一些迷信活動, 這主要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 與Helman(1990)觀點一致[2], 但較既往明顯減少。由于患者住院前家屬對精神疾病的知識及住院形式等方面的情況了解甚少, 而住院之后患者及家屬均難以接受精神病醫院封閉的住院環境 , 甚至認為住院會加重病情, 患者只是心理疾病, 加上患者對家屬的哭訴, 威脅, 以及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 甚至親戚鄰居的一些誤導, 通常出現家屬遷就患者, 要求出院回家治療或門診治療, 患者院外也存在堅持服藥治療情況,但是由于缺乏繼續觀察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往往會出現病情控制不穩定或者藥物不良反應, 患者放棄服藥, 甚至出現病情加重, 從而延長病程, 甚至出現患者傷人, 自傷事件發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v觀這些自動出院的原因, 由于對精神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其治療情況均缺乏了解, 對住院治療過多誤解, 延誤了早期診治的最佳治療時機。
綜上所述, 減少自動出院的發生率, 提高治療的有效率,降低疾病的復發率, 仍需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 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同時對于首次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更應加強溝通,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減輕家屬對住院治療的誤解, 是減少自動出院和提高治療依從性的有效措施, 對于那些常年遭受精神疾病困苦的家庭, 政府應采取多種渠道減輕經濟負擔, 減輕因患精神疾病而造成的經濟負擔, 醫生應增強家屬及患者治療的信心, 同時不斷提高診療手段, 使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系統精心的治療, 爭取早日健康回歸社會。
[1] 熊祖倫, 季益富, 陶領知, 等.精神科自動出院患者前瞻性調查分和對策.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5 (15 ):88-89.
[2] Cecil Helman.Health and illness.2nd.London:Wright, 1990:34.
2014-05-08]
473000 南陽市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