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攝影師Daniel Morel訴Getty和AFP侵權案索賠成功
2013年11月22日,海地攝影師Daniel Morel起訴Getty Images和法新社(AFP)侵權案歷經46個月終于有了結果,法官裁定Daniel Morel勝訴,將獲賠120萬美元。
2010年初海地地震,Daniel Morel在震后拍攝了一組照片上傳到Twitpic(與Twitter合作的上傳圖片應用),被一名為Lisandro Suero的網友盜用,法新社的圖片編輯將其下載后放到圖片庫出售,而Getty Images代理法新社在北美地區的銷售業務。Daniel很快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將兩家圖片巨頭告上法庭。此案成為社交媒體版權糾紛的標志性案例。
早在2013年1月,法庭已經宣判Getty Images和法新社侵權成立,只是尚未判定賠償細節。攝影師的要求是每張照片收取稿費275美元,8張總計2200美元,賠償額須是此數額的1000倍。盡管本案的最終判決未達到攝影師的預期,其賠償額仍是目前此類侵權案件的最大賠償額。
太陽時報傳媒集團重新聘用被解職攝影記者
《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 Times)解聘全部攝影記者的消息曾在2013年轟動一時,攝影記者的出路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然而,半年剛過,這家報紙的東家又宣布將重新聘用4名遭解聘的攝影記者。是攝影記者的維權行動有了效果?還是這家報紙又懷念起有攝影記者的日子了呢?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這次聘任與攝影記者的集體維權關系很大。2013年12月初,太陽時報傳媒集團(Sun-Times Media Group)與芝加哥報業協會簽署了一份于2014年1月1期起生效的三年期協議,重新雇用攝影記者是該協議的主要內容之一,未獲重聘的攝影記者每人將獲賠2000美元。除此,協議還涉及協會成員的工資增長幅度、無薪休假安排等內容。
根據協議,這4名被重新聘用的攝影記者將在2014年初得到工作,但不一定回到《芝加哥太陽時報》,可能被太陽時報傳媒集團旗下其他報紙聘用,他們未來的工作將包括視頻拍攝和多媒體內容制作。
特制款徠卡M相機賣出天價
這雖然不是史上最貴的相機,卻是最貴的新相機。2013年11月23日,由蘋果公司首席設計師JonyIve和澳洲知名設計師 Marc Newson共同設計的新款徠卡M特制款相機在蘇富比慈善拍賣會上亮相,最終以180.5萬美元成交,比預估成交價格高出近3倍。
徠卡品牌加上蘋果元素,注定這臺相機價格不菲,但如此高的成交價還是出乎很多業內人士的預料。此款相機的原型是徠卡M旁軸數碼相機,不過,與徠卡標志性的粗獷硬角風格不同,這款配備全畫幅CMOS傳感器和50mm F2 APO-Summicron鏡頭的相機,鋁制機身更細膩圓滑,沒有旋鈕轉盤,無邊角設計理念也更接近蘋果公司系列數碼產品。有消息稱,為了制作這款收藏級徠卡M相機,兩位設計師耗時85天,試驗了561種機型,原型零件數量高達1000 個。
斯蒂芬·肖爾登陸iPad平臺發布iBook
喜歡挑戰攝影傳統的斯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在耳順之年又玩起了新東西。2013年11月末,他的第一本iBook正式登陸iPad平臺公開發售,這也是英國著名視覺藝術出版社菲頓(PHAIDON)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本純數字化圖書。
肖爾的這本名為A New York Minute (可意譯為《紐約節奏》)的“電子書”,利用照片制作了16部時長1分鐘的短片,記錄了街頭、行人、標牌、地鐵等作者在紐約的所見,描述紐約的城市面貌,反映紐約人的生活節奏。從拍攝手法上來講,這些照片是標準的肖爾式攝影,在紀實的外表下隱含濃濃的主觀情緒。
薩考斯基曾這樣評價肖爾:“斯蒂芬的照片充滿著愉悅,那些花時間觀看他作品的人可以從中獲得更多愉悅。”面對這樣一部新作品,你感覺怎樣?本書可在iTunes購買并下載閱讀,定價8.99美元。
《大眾攝影》創刊55周年
2013年11月16日,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普及型攝影刊物《大眾攝影》創刊55周年慶典暨首屆“包覽·中國好風光”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活動展示了“中國好風光”的攝影作品,參加者拾階而上,可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刊名、編輯部泛黃的工作記錄手稿、歷經30余載的月賽獲獎證書、北京紅星胡同61號的門牌……每件作品都充滿歷史回味。
攝影大擂臺的頒獎典禮將活動推向高潮,內蒙古烏拉蓋、青海果洛、陜西嵐皋、江蘇千燈、安徽霍山、福建寧德等14站的代表接過“中國好風光”項目拍攝地的銘牌,10名“中國好風光”優秀攝影師及總擂主受到表彰。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前光,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分黨組書記王瑤及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周正宇為《中國好風光第一卷》首發揭幕,并與黑龍江伊春、四川阿壩四姑娘山等多地代表共同開啟第二屆“中國好風光”之旅。
拍照會損害記憶力?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參觀某個展覽時,拿著相機記錄了大多數展品,事后卻回想不起展覽的主題和內容?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心理學系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博物館里拍照片有損參觀者的記憶,這被稱為“攝影損傷效應”(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
研究小組做了這樣的試驗,將博物館參觀者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在參觀時拍攝展品照片,另一組只是觀看。結果顯示,拍照片的小組對于展品內容、展品位置等細節的記憶力明顯低于未拍照片的小組。不過,在另一個試驗中,當參觀者只是拍攝展品的局部時,記憶力并不會受到影響。
這兩個試驗結果似乎有些矛盾,有網友認為這個研究方向有誤,“如果只忙著拍照而不關注其他事,哪里還有回憶這個說法?照片本身就是記錄并幫助回憶。”但是,它確實給我們提了醒:拍照和觀看并不一定是一回事。
年度環境攝影師獎開放申請
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的今天,越來越多攝影師將鏡頭對準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環境話題。如果你在這方面有不錯的作品,可以嘗試申請。年度環境攝影師獎(Environmental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該獎項由英國特許水務與環境管理學會(CIWEM)于2007年開始設立,希望以影像引起人們對環境、社會問題的重視與反思。
2013年年度環境攝影師獎受到阿特金斯咨詢公司贊助,截稿日期是2014年3月31日,獲獎攝影師將獲得5000英鎊的資助。同時,該獎項還設立了年度環境影片獎、青年環境攝影師獎(18歲以下)、阿特金斯城市景觀獎以及林業委員會(Forestry Commission)英格蘭展覽獎。獲獎名單將于2014年4月底公布。
更多詳情可登陸:http://www.ciwem.org/competition-and-awards/environmental-photographer
6th佳能“感動典藏”攝影大賽落幕
2013年12月14日,第六屆佳能“感動典藏”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在北京798尤倫斯藝術中心舉行,包括專業組金銀銅獎在內的各大獎項及佳能2013年度十佳專業攝影師名單同時揭曉。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王瑤、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丁玫、中國日報新聞圖片中心主任徐京星、新京報副總編輯何龍盛等嘉賓及佳能(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渡邊昇出席本次活動,與眾多獲獎者分享了感動人心的瞬間。
佳能“感動典藏”攝影大賽始于2008年,本屆大賽共收到56萬余名攝影師的112萬余幅參賽作品。在本次頒獎典禮上,“感動殿堂”的26個獎項和由成龍先生評出的2名感動特別獎同時揭曉。更多獲獎作品可登陸大賽官網查看:http://www.canon.com.cn/contest。
首屆全國手機隨手拍計劃在滬啟動
拿起手機拍張照,秀一下自己“中國夢”。2013年12月6日,以“移動改變生活·中國夢”為主題的首屆全國手機隨手拍計劃在上海啟動。
本次活動所有參投作品僅限手機拍攝,且要保留原始拍攝信息。活動為期一年,首站上海站為期3個月,主辦方通過中國影像門戶網站、新浪微博以及活動官方客戶端等3種渠道,開放“我的旅游夢”“我的美食夢”“移動改變生活”等10個拍攝主題。主辦方將組織專家評審團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頒發獎品及獲獎證書。此外還設有幸運獎100名與微博話題最高人氣獎10名。詳情可登陸活動官方網頁http://dream.cicphoto.com了解。
此次活動由新華社旗下的中國國際文化影像傳播有限公司策劃,中國攝影家協會、新浪網、新華社上海分社共同主辦,中國移動上海分公司獨家協辦。
你離卡帕有多近?
在羅伯特·卡帕誕辰100周年之際,除了公布最新找到的錄音和舉辦展覽外,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和馬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正聯手舉辦一個持續100天的線上活動,重新拉近當代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們與卡帕的距離。
此活動主題為GetCloser100,自2013年10月22日起,主辦方每天在網頁上發布一張卡帕生前拍攝的照片,以及另一張其他知名攝影師的相關作品,并讓這名攝影師寫下自己和卡帕的故事,讀者可以通過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臺參與互動,發布照片,附上#GetCloser100#的標簽。詳情可訪問:http://getcloser.magnumphotos.com/
歐豬四國(The Pigs)
作者:卡洛斯·斯波托納(Carlos Spottorno)
RM出版社和弗里出版社(RM Verlag&Phree),2013年7月
“歐豬四國”是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名詞。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臘(Greece)和西班牙(Spain)這四個深陷經濟危機、甚至可能被踢出歐元區的國家,他們的英文首字母組合在一起恰巧是豬(pigs)的意思。這個詞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因而在網上迅速流行。
此書作者試圖用圖片表達人們的這種刻板印象,即人們在財經雜志上所獲得的這些國家的印象。這些場景是真實的卻又不完整—如同一本旅游指南故意將不好玩的地方隱去,這本書卻故意將一些令人尷尬的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那些在街頭、垃圾場、超市和餐桌旁的照片看似信手拈來,卻無不滲透著作者那股懶洋洋的嘲弄勁頭。此書從封面到內文版式都在“山寨”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流露著一股惡搞的快意。
卡洛斯·斯波托納1972年生于匈牙利,曾獲得包括荷賽在內的多個攝影獎項。10年前他曾來中國新疆拍攝專題,出版過攝影書《中國西部》(China Western)。
那些年,那些事
—新華社攝影記者的故事
作者:付玲
新華出版社,2013年
攝影記者用鏡頭記錄歷史,為他人立傳存照。本書作者則記錄了26個新華社攝影記者的故事。這些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攝影記者,有的對攝影癡情,有的對攝影無奈;有的才華橫溢,有的樸實無華;有的事業有成,有的中途而止……作者以平靜、鮮活的講述將“新華社攝影記者”還原為有血有肉的人,與讀者分享他們在攝影記者職業生涯中的經歷與體悟。
“對從事此行業的年輕人和立志投身新聞攝影的莘莘學子,能仔細了解作者們為前行踏下的每一步足印,能感受他們為傳遞新聞所付出的每一次艱辛,能觸摸他們內心的激情和跳動的脈搏,更有實際的意義。”著名攝影記者、《中國青年報》原圖片總監賀延光在本書序言中如是評介。
《那些年,那些事》也是本刊曾刊載的“新華影事”欄目的選輯。
在杰克遜車站起舞
(She Dances on Jackson)
作者:瓦妮莎·溫士普(Vanessa Winship)
麥克出版公司(MACK),2013年
英國攝影師瓦妮莎·溫士普2011年成為獲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國際攝影獎的首位女性,該獎項資助她完成了在美國的旅行拍攝,從加利福尼亞到弗吉尼亞,從新墨西哥到蒙大拿,她一直在捕捉那些褪了色的“美國夢”。我們看到的這本書就是她這次拍攝的成果。
這個專題可以視為作者與美國文化的一次對話,或是一個試圖理解這片土地與它的定居者關系的文本。在溫士普看來,人與地方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在每個地方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風景,發生了不同的事,這個地方就對作者產生了不同的意義。
書中的照片,不論是一條平靜的河流還是空曠的街道,抑或一個衰落的城市的商店店面,不論是在她相機前謙遜或驕傲的人,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或早已被遺忘的地方,都在一種揮之不去的無力感背后透出一種歡樂和超脫的可能。與溫士普之前的創作風格類似,這次她仍然使用大畫幅相機和黑白膠片。對她來說,攝影是一個理解生活的途徑,讀者可以跟隨溫士普,欣賞她眼中的世界。
本書的書名源自在芝加哥的一次邂逅。溫士普目睹一個年輕女子在杰克遜車站起舞,這一幕讓她在乏味的生活里找到了快樂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