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龍
(準格爾旗金正泰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自治區鄂爾多斯 010300)
淺析煤礦重型機電運輸事故的控制措施
肖 龍
(準格爾旗金正泰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自治區鄂爾多斯 010300)
文章針對當前我國煤礦生產中機電運輸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予以有效解決提展開了探討。
機電運輸;煤礦生產;事故;預防
1.1 設備老化。在煤礦機電設備的運用中,其投入必須為成套的,即設備應用需要應用成套的設別,以此保證設備和設備之間能夠保證有效的配合,因此這種巨大的一次性投入無論是國企煤礦還是私企煤礦都難以承受。因此在設備投入上,煤礦企業都會率先考慮資金問題,因而當設備投入使用后,一般都不會更新,因此設備就出現了嚴重的老化傾向。此外,我國煤礦設備的發展仍舊相對落后,無論是技術應用還是工藝應用,乃至原材料和加工檢測手段,都相對發展較慢。并且材料行業、電子行業以及液壓和零件行業在煤礦機電設備的發展上也無法同時代需要相適應,這就導致了煤礦機電設備發展的緩慢,因而造成了設備的落后。
1.2 設備構造問題。當前所使用的煤礦設備存在質量差、種類少、技術含量低的特點,因此沒有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作為現代煤礦生產的基礎,這也是阻礙我國煤礦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相對較低的設備無法適應發展迅速的煤礦生產現狀。當前的生產中要求機電設備需要配套選型,能夠適應不同的生產環境,并且還需要具體的工作人員能夠具有專業的管理和生產技術。但是目前的設備使用狀況確是無法同實際情況相適應,往往在投入使用后還需要進行磨合,而磨合期就是事故高發期。某煤礦選用了國產智能綜采設備后,由于選型問題、該煤礦運輸能力和地質條件、管理缺陷等因素,其設備僅發揮了75%左右的作用。
1.3 檢修不到位。現代煤礦生產行業逐步想著自動化的方向邁進,在原有的機械化生產基礎上,應用了更多自動化的技術。針對目前所使用的運輸機、支架、掘進機、采煤機等一系列大型設備,長期的職工人為操作中必然會出現失誤,從而引發設備故障。這就需要對設備及時認真、全面的進行檢修。加之現在進行煤礦生產的員工整體素質和專業素養都較低,加之設備的老化問題,修護工作的困難較大,因此現在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往往都是哪里壞了修那里,而年檢、月檢工作根本沒有到位。據不完全統計,在機電事故的發生中80%左右的事故都是由于設備檢修不及時、操作不規范所致。
2.1 特殊工種管理的加強。煤礦生產中機電操作的技術性以及專業性較強,其工作崗位任職人員的選擇不能馬虎,要由專業、負責的人員擔任。并且還要對臨時工進行管理加強,盡可能不用或者少用外來臨時工擔任設備的操作人員。除非特殊狀況,特殊工種崗位不能隨意進行人員調換,并且其要嚴格審查任職人員的上崗證,只有通過考核的的人員采用資格擔任特殊工種的職位。
2.2 加強培訓。首先通過競爭機制加強崗位的競爭力。以此調動職工的責任心和工作的積極性。技術工種以及管理工作的上崗都采用競爭制,工資的等級以及劃分都采用等級制,通過這種方式引導職工主動的學習安全生產以及技術業務只是;其次,定期繼續擰職工技術比拼,技術優秀人員可以給予獎勵,以此調動員工對于技術學習的熱情,以此崔金其在崗位上的標準操作和規范操作;最后可以采用專業的培訓方式對職工進行有效的培訓。結合脫產培訓以業余培訓為主;可以采用全員培訓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重點培訓的方式,以重點培訓作為培訓的主要內容。并以內培訓為主結合外培訓。以此加強新人員、新技術以及新崗位的技術強化,全面提高工人的集體素養,以此保證煤礦生產的安全生產。
2.3 通過質量管理的標準化提高減少機電事故。煤礦安全生產是以標準和規范做為基礎的,這一點不僅僅在機電維修中。礦井質量標準化可以使得企業的效益產出增加十幾倍,若是能夠按照規范化生產達到幾十倍也是極為可能的,不但促進了安全生產,更是增加了企業的效益。因此質量管理工作應當由靜態想著動態轉變,實現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3.1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工業領域就開始受到科技的影響,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逐步的開始應用一些大型機械設別,由人力生產轉變為機械生產,并進一步向著智能、高效、精密、大型的方向發展。而上述特點除了高效優質的生產特點外,所帶來的問題也較多,例如管理上、設備維修上的問題。而在一系列的問題中,非計劃停機會對設備的造成極大的影響,并且會成為生產力以及企業效益發展的障礙。
3.2 隨著現代設備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預知某種故障的強烈需求以及傳統維修技術手段的不足,推動了新型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以及故障預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設備維修管理模式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4.1 改進機電設備維修管理的方式,加強煤礦機電設備使用和維護的管理。在現有條件下,煤炭生產企業應當高度重視對設備使用、維護、修理人員技能和素質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包括三級保養、點檢、班檢、定期維護和巡回檢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維護和文明生產的制度。
4.2 建立和完善煤礦機電設備維修管理工作標準,積極開展煤礦機電設備可靠性、維修性的基礎研究。包括各種技術管理標準、經濟管理標準、維修技術標準、設備管理人員的工作標準以及維護修理的各種定額標準等,逐步形成科學的現代化維修管理制度。系統研究煤礦機電設備的可靠性、維修性,找出設備的薄弱環節,不斷改善和提高煤礦機電設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提高設備的開機率和可用度,大力推廣無維修設計。
4.3 借助于監測儀器等硬件大力開展視情維修。視情維修是一種非常好的維修管理模式,運用得當會帶來非常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結合我國國情,對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管理從時間維修逐步過渡到狀態維修模式,保證設備在壽命周期內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最經濟的設備周期費用。
4.4 建立和完善煤礦機電設備維修管理系統,實現計算機輔助維修管理。由計算機完成維修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并對維修計劃做出預測和決策。應做到數據規范準確、傳遞及時、決策可靠、反饋暢通,并向可視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維修管理系統方向發展。
[1]陳卓雄.淺談煤礦機電運輸事故[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9).
TD52
A
10.13612/j.cnki.cntp.2014.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