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張康之
[主持人語]社會治理創新研究的目的是要建構新型的社會體制。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們已經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但相應的社會體制卻沒有同步建立起來。事實上,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社會體制的研究和探討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忽視,盡管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社會體制得到了一些調整,也主要表現為一些憑著直覺和經驗的調整,主要反映在一些微觀領域和具體事項方面,至于宏觀的社會體制規劃則一直是缺位的。近年來,社會體制發展的滯后狀況日益顯現出來,甚至對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形成制約。因此,通過社會治理創新的研究去尋找和發現新型的社會體制并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的又一主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包含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
在新時期去謀劃新的社會體制,首先需要認識到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及其發展趨勢。張康之教授的 《論主體多元化條件下的社會治理》一文分析了全球化、后工業化對社會治理提出的挑戰,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基于政府壟斷社會管理局面的逐漸消解,認為新型的社會治理體系正在生成。在新型的社會治理體系中,多元主體共同擔負著社會治理的職責,政府成了多元治理主體所構成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一個部分。這對政府的角色以及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出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要求。服務型政府與以往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都不同,它將從根本上拋棄政府本位主義觀念,并從根本上根除 “行政傲慢”,代之以 “他在性”的原則,在他在性的原則下服務于社會和服務于社會治理活動的開展。
鄭家昊博士的 《政府引導社會管理:復雜性條件下的社會治理》一文通過對社會治理生態的考察,對政府職能進行了重新認識和理論界定。當前我國的社會治理是發生在復雜性條件下的,因而需要確立起 “復雜性思維”。這種復雜性思維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終結政府的控制導向,用引導型政府職能替代簡單化的政府社會控制。作者對政府引導職能的實現做了積極構想,認為在復雜性日益增長的社會中,只有在增強 “行為的主動性”、“戰略規劃性”、“智慧監管性”和 “靈活適應性”的條件下,才能實現良好治理。
李慧鳳博士的 《公共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管理行為優化》一文在公共治理的視域中去觀察社會管理,對社會管理的性質進行了解讀,從政府行動與社會自治間的關系出發,對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提出新的構想,認為社會治理中的影響因素既有政府的偏好、對利益的追逐、主觀的價值判斷等源自政府本身的因素,也有諸如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的普及、發達的社會組織等源自政府環境的因素,從而描繪了社會治理中政府行為的動態形成和優化過程,指出社會治理創新的著力點在于政府根據社會治理環境變動提出的新要求而開展治理活動。
孔繁斌教授的 《服務型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知識擴散》一文從知識學的角度探討了社會治理創新的問題。文章認為,在后工業化的背景下,社會治理面臨著知識學轉向的機遇和挑戰。而這場知識學的轉向需要建立在現代性反思基礎上,如果我國的社會治理創新承擔起了知識學轉向的任務,也就能夠實現從傳統的社會管理向新型社會治理的轉型。其中,從管理型政府的知識譜系向服務型政府的知識譜系的轉變則是這種轉型的重心所在。只有實現服務型政府的規則、功能、場域、角色的知識化,才能在知識擴散中真正地影響社會治理并獲得合作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