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奎

城市群這個概念十分受寵。但是瀏覽一下各地關于城市群的規劃,以及媒體上關于城市群的報道,不難看出,城市群在許多方面被誤讀了。
最關鍵的一個誤讀是,某些地方領導與專家把城市群神化了。他們認為,城市群是城市病的克星,似乎有了城市群,以前的小城鎮病、大城市病就會煙消云散。他們還認為,城市群必然帶來城市、小城鎮、農村的發展,必然導致高的區域和城市競爭力。
城市群一經“神化”,就具有了誤導作用。在筆者和某些地方領導交談中,很吃驚地發現---這些領導們覺得不大張旗鼓地提出建設發展城市群,就沒有那種指點江山的氣魄,就顯不出“大手筆”。
實際上,城市群正在慢慢制造出一種“暈輪效應”:在城市群的光環籠罩之下,我們對城市群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
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城市群亂象。目前,除了國家層面提出的主要城市化地區以外,各個省紛紛以省會為中心、以省內主要城市為副中心,構建各種不同的城市群。有的地方宣稱三年五載,要建成多少個城市群,聽起來就像是生產出多少件產品一樣。這些城市群的規劃,往往不切實際地夸大資源的向心集聚,規劃的科學性較差。
城市群內部也缺乏溝通協調機制。即便是在國家層面上的一些主要城市群,其內部溝通協調機制,長期停留在紙面上,難有實質性的進展。
城市內部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之間,不同規模的城市(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之間)協調關系得不到解決。在牽涉到的具體協調內容方面,如上下風向之間,同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產業布局沒有協調;重大基礎設施缺乏協調,如港口、機場、鐵路樞紐;重大公共服務缺乏協調,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存在重復建設或人為阻隔。
另外還存在著重經濟、輕生態的問題。
近年來,城市房地產開發過熱,不少城市高層、高密度開發的結果帶來人口密集、綠地缺乏、環境惡化的負效應,使得人與生態環境沖突不斷。城市群區域的生態環境與能水資源、土地問題更嚴重。長江流域170多座城市,1/3缺水;其中二三十座城市嚴重缺水。
在城市群建設中,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斷上升。太湖流域面積僅占全國0.38%,但每年各種污水排放量達到全國的10%。全國近岸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江蘇近岸、珠江口等地區,已經對下一階段這些地區城市群的沿海化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城市群人口承接的功能沒有完全發揮。一些分析表明,我國主要城市群經濟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差異明顯。西部一個省會城市,以建設城市群的名義,把全省1/3的土地資源集中到了省會。但是城市群區域內人口的城鎮化,步伐依然緩慢。
在某些地方的城市群區域里,大城市病、小城鎮病反而加重。例如,在人口分布上,大城市發愁人太多,想趕人離開;小城鎮發愁人來少,拼命吸引人來就業居住。
從其他國家城市化的歷史以及我們的現狀來看,城市群的發展確實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是發展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許多問題也需要得到足夠重視并加以解決,否則我們必將面臨著一種新的病---“城市群病”。
提高城鎮化質量這一要求,也要落實到城市群發展上來,切忌只顧貪求盲目數量增長、鋪大攤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