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2014年1月3日,清晨,紐約剛經過一夜暴雪的“洗禮”?;屎髤^雷戈公園小區,一對老年夫婦在住宅樓前的人行道上遛彎兒,道路中間濕漉漉的,路邊堆著鏟好的殘雪,雪堆已將路邊車輛的車輪埋住。老頭子左手拿著收音機,右手攙扶著老太太,收音機傳出咿咿呀呀的中國戲曲聲。
公寓樓的前方是一片別墅區,人行道完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不遠處,一對年輕的白人夫婦穿著雨靴、掄著鐵鏟,正在奮力清除自家房前的積雪。經過一夜暴雪,積雪的深度接近他們的小腿肚。道路中間還有部分積雪,可以看出鏟雪車工作痕跡,一輛城市越野車開過,速度比平時慢了不少。
在媒體的大幅報道中,2014年的首場暴雪在1月2日傍晚如約而至,給紐約帶來了深達9英寸(22.86厘米)的積雪。在紐約市北部的布朗克斯區,積雪最深處達到11.6英寸(29.6厘米),在曼哈頓中城的中央公園,積雪也有6英寸(15.24厘米)。
這場暴風雪伴隨著強風和低溫橫掃美國中東部地區22個州,給當地1億多居民帶來寒冬的氣息。冰雪圍城,從冰塔到冰屋,類似災難電影《后天》的場景頻頻出現。截止到1月8日,共有16人死于與暴雪相關的事故,暴雪還造成數百間學校停課、商場停業、交通主干道關閉、飛機航班大規模延誤和取消,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也緊急關閉。
紐約作為重災區,恰逢新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剛剛走馬上任,媒體將這次暴雪稱作對新市長執政能力的一次“小考”。
盡管來勢洶洶,但暴雪過后的第二天早晨, 散步的老年夫婦、正在鏟雪的白人夫婦以及路上的越野車,卻構成一幅安寧的雪景圖。紐約市近年來構建的暴雪應對機制和效果,可以從中窺見一斑。
2010年的那一場雪
暴風雪對于“紐約客”們而言不算陌生,幾乎每年都會遭遇或大或小的暴風雪襲擊。有記錄顯示,紐約歷史上共經歷六次大暴風雪的襲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交通癱瘓、斷水斷電、商業活動停擺。1996年的暴風雪,在美國東岸地區曾造成100人死亡。
在2010年圣誕節前后,一場強風雪襲擊紐約后,曼哈頓街道如同被廢棄般,空無一人,平日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輛如同蒸發一般,只剩下鏟雪車在道路上來來回回施工。住在小街道的住戶得帶上滑雪護目鏡,像爬山一樣才能翻過堆積在門前的積雪。紐約周邊三個機場全部關閉、停靠在道旁的汽車被雪掩埋、救護車被大雪困住、地鐵多條線路全線封閉。
在這場“夢魘”般的暴風雪結束后,紐約市政府的災難應急反應機制遭到各界批評。
當地媒體更是列出長清單,細數政府幾宗“罪”,例如政府預警不到位導致大量汽車、公車在路上拋錨,而大量拋錨車輛又影響到后續的鏟雪工作和救援工作;救護車救援速度過慢導致多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老人和嬰兒;紐約三大機場的積雪清理工作緩慢,暴雪結束3天后機場才恢復運營;911系統讓人失望,數千通來電未能得到及時處理;暴雪發生時,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還在百慕大群島度假,而主管救災行動的副市長史蒂芬·高德史密斯也不在紐約……
迫于輿論壓力,布隆伯格數天后公開致歉,承認政府應對災情不力,清理行動遲緩,導致部分地區在暴雪結束三天后依然處于癱瘓狀態。
在當時的新聞發布會上,布隆伯格對媒體表示:“我們的工作沒有達到我們自己的期望,也辜負了整個紐約市對我們的期待。我們并沒有料想到如此的結果,我們會總結經驗,以更好地應對下一次的暴風雪?!?/p>
風雪過后,痛定思痛。
2011年1月,紐約市市長管理辦公室和市長應急溝通辦公室出臺一份分析報告,總結政府在此次應對暴風雪的過程中出現的6大失誤:沒能及時決定發布暴雪預警,缺乏有效手段了解街道實時狀況,沒有調動所有資源和部門加入到除雪行動,關鍵時刻沒有很好地利用私人除雪設備,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欠缺,應急溝通和應急對策存在問題。
報告同時提出了改進方案,包括改善“宣布緊急狀態”的決策過程,給衛生局的卡車上配備可以雙向溝通的 GPS電話系統,完善臨時勞動人員的雇傭流程,并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全面檢查升級911系統。
全面進入“抗雪模式”
正是有了前車之鑒,在2014年的新年開端之際,紐約就全面進入“抗雪模式”:氣象局發布暴雪預警,衛生局部署緊急預案,市政部門部署除雪物資和人力,暴雪預告也占據當地各大媒體頭條,“紐約客”們也紛紛進入商店購買雪鏟、雪鹽等除雪物品。
2014年1月2日下午6點,紐約市民開始收到市政短信,通報暴雪預警并實時提供地鐵運營狀況、主干道情況和機場航班延誤等最新信息。
傍晚,當第一片雪花飄下來時,4600名環衛工人已部署到位,分兩個班次24小時不間斷執勤。1700輛鏟雪車、450輛灑鹽車以及融雪機、吹雪機和雪鏟等除雪利器也全部到位。
當晚降雪量達到2英寸(5.08厘米)時,環衛工人就開始出動清雪。在華爾街日報網站上,有一條視頻短片以微速攝影方式記錄了在曼哈頓美國音樂大廳附近六大道上環衛工人開著鏟雪車連夜工作的情景。
與此同時,警察巡邏車、鏟雪車和救護車也在市區主干道上嚴陣以待,檢查路邊是否有因雪過大而被迫拋錨的車輛。市民還可以在政府官網“挖出紐約”上隨時了解化雪工作的進展。
為保障通勤,大都會交通運輸管理局動用噴氣動力除雪機處理地面鐵軌上的積雪。針對地下鐵軌,該局推出一款特制的除冰車,這款車配有特制的鏟冰“鞋”和噴灑除冰液的設備,保證積雪和凍冰不會附著在鐵軌上,影響地鐵通行。
1月3日早晨,當城區降雪量達到5英寸(12.7厘米)時,政府通知所有學校停課一天,取消全部課后活動,關閉老年活動中心。
同時,無房戶服務局增派一倍的工作人員上街巡邏,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庇護所。
發動群眾 全民皆兵
1月3日上午,紐約市新市長德布拉西奧拿起雪鍬走出家門,清掃自家門前道路上的積雪。勞動之余,他還給在場的記者講述鏟雪小竅門。endprint
“一定要彎下腰來鏟雪,不要直著腰鏟雪?!彼贿呎f,一邊親自示范。紐約當地媒體戲稱,德布拉西奧所住的街區一定會是紐約市鏟雪鏟得最干凈的街區。
雖是戲謔,新市長在媒體前“自掃門前雪”也不排除有作秀的嫌疑,但走在一些非主要干道的路段上,本刊記者發現幾乎住戶和商家都在門口撒著化雪鹽,拿著雪鍬清除門前積雪。而大部分住宅樓前的街道也早已將雪鏟除干凈,出行基本沒有問題。
這幅全民皆“兵”的景象主要得益于紐約市推出的各項“發動群眾”的法律法規。
如紐約市衛生部門規定,如果早7點到晚5點降雪,業主必須在4小時內將人行道積雪清除;如果是晚5點到早7點降雪,那就必須在早上11點之前清除門前積雪。如果氣溫太低,積雪結成凍冰無法清除,業主也必須在4小時內撒上沙子、木屑以及其他防滑物,一旦天氣情況好轉,業主必須立即清掃門前人行道。如果不遵守規定,那么業主將會收到100美元到350美元不等的罰單。
紐約建筑物管理部也有相關規定,要求建筑工地的承包商、施工人員,以及大樓業主在暴雪情況下必須保證所在區域安全,包括清掃樓前積雪,確保強風不會造成高空落物等。該部門官員會隨機抽查,一旦發現違規現象,會給予罰款或停工處罰。
市政府還鼓勵市民,如果看見有住家或是商家還未清掃門前積雪的,可以撥打熱線311檢舉揭發;同時,市民在公交站臺、公園或是學校周邊等公共設施附近的人行道上發現有積雪的話,也可以撥打311檢舉。
此外,根據美國法律,如果住家門前的路面結冰濕滑導致路人摔倒,那么住戶將負有法律責任,一紙訴狀就可以讓其焦頭爛額。
在如此嚴密的制度保障下,各家各戶熱火朝天的掃雪情景也就不足為怪了。
政府的群眾路線還體現在聚集社會閑散力量加入到掃雪大軍的行列中。比如,每年10月份,紐約市衛生部就會在網上征召鏟雪零時工。一旦暴雪預警啟動,衛生部會在官網上發出“英雄帖”。
降雪結束后的24小時到48小時后,零時工作人員就會在所在轄區衛生站報到,在一些街道以及死角進行人工除雪,包括公交站的進出區域、步行街、人行天橋等。不過,這些勞動都不是無償的,他們的工資標準是每小時12美元到18美元。
這些臨時鏟雪工人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在露天停車場的進出口以及公寓樓和私人住宅之間的“三不管”地帶,積雪非常厚,氣溫下降后形成凍冰,本刊記者看到好幾位行人在此處摔倒?!芭R時工”的鏟雪工作,可以清除這些安全隱患。
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讓紐約在2014年開局時打了個不錯的“雪仗”。
3日中午,紐約市主要交通要道的清雪工作基本完成,地鐵和公交車雖有延遲但運營正常,上班族通勤未受到較大影響,沒有出現大面積電力中斷的情況,暖氣供應正常;下午,之前關閉的高速公路陸續開放,機場也開始恢復正常運營。5日,路邊積雪基本已全部轉移,街道恢復以往的干凈狀態。
美國當地媒體戲稱,德布拉西奧順利通過此次暴雪“小考”。
未雨綢繆 制定預案
雖然將德布拉西奧和布隆伯格的表現進行比較有失公允。因為,2010年那場暴風雪的降雪量是2014年的兩倍多,最深處達到24英寸(60.96厘米),而剛剛從前任手中拿過接力棒的德布拉西奧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在這場暴風雪挑戰中展示其執政能力的。
但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出紐約市確實在暴風雪的洗禮中不斷成長。從建立紐約市緊急事故處理辦公室到分區制定冬季抗雪方案、從多部門聯動共同應對暴雪到建立道路分級清掃制度,從規定市民“自掃門前雪”到建立收容機構為流浪漢提供避難場所。
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的紐約市暴雪應對機制,核心在于未雨綢繆,提前制定預案。
每年秋季,衛生部會與運輸部、環保部、公園與娛樂部、紐約市警察局、拖車特別行動小組、大都會交通運輸管理局共7個政府機構會晤,商討確定各自在鏟雪行動中的職責范圍。
例如,運輸部負責提供鏟雪和運雪的大型卡車;環保部負責確定可以用來化雪的下水道;當大型鏟雪行動結束后,公園和娛樂部則出動輕型車輛負責剩下的鏟雪行動;拖車特別行動小組主要負責協助因天氣和道路情況惡劣在路上拋錨的救護車;大都會交通運輸管理局需要告知衛生部撒鹽和鏟雪的重點公交路段。
到每年的11月中旬,進入冰雪季節后,衛生部會組織一次夜間鏟雪演練,確定需要進一步加強保護的路段,幫助其工作人員盡快進入“冰雪模式”。
為形成高效除雪反應機制,衛生部將紐約各區的路段按照重要程度分為三級:第一級包括主干道、公交車道,有金融、購物中心以及醫院路段,通往機場、高速路、隧道和大橋的路段;第二級是有一定交通運輸量的非主干道以及通往主干道的社區小道;第三級就是一些平時車輛很少經過的小道。
值得一提的是,衛生部制定的迎戰暴風雪的“三步走”戰略。
具體內容包括:第一階段是暴雪襲擊前的48至72小時,衛生部會向公眾和媒體發送手機短信,告知暴雪預警。同時通知之前的七大部門準備好除雪物品隨時待命。第二階段是暴雪來之前的24小時,衛生部需要根據當時的天氣預報估計所需人員數量和設備數量。最后一個階段是降雪前的四個小時,無線廣播、GPS定位系統等通訊設備全部到位,確保通訊順暢;衛生部門安排調度各部門人力和物力在重要路段待命;紐約市緊急事故處理辦公室緊急行動中心啟動。
災害性天氣的挑戰和應對,是對一個城市管理水平的考驗。而每一次的自然災害,功夫都在未雨綢繆的日常儲備之中。從這個角度看,紐約市政府抗雪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