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喜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優良作風,古代帝王貴為天子,九五之尊,也常常拿起“自我批評”的武器,對自己的言行深刻地反省。受限于認識水平,古人多把自然災害、天象變化同人間的禍福相連,把這些當作是“天譴”、“天戒”。所以 “覺悟”比較高的帝王,也常做自我批評。
最早進行自我批評的帝王是大禹。相傳,大禹登上了帝位后,有一次看到了犯罪之人,竟忍不住傷心地哭了起來。左右問他原因,大禹回答說:“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禹看到民心渙散,認為是自己領導沒當好,深感內疚,于是自省,做起了自我批評。《左傳》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就是說禹和湯的自我批評使得國家興旺發達了起來。“禹、湯罪己”成為了后世帝王效法的榜樣,并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個“罪已”的傳統。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但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尤其是晚年聽信神仙方士、揮霍無度、殘暴濫殺。這位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晚年痛定思痛,頒下《輪臺罪己詔》,“深陳既往之悔”,并決心“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廣為人知,應該是帝王里面自我批評做得最著名的。
自我批評做得最狠的當歸魏孝文帝。他的罪己之舉是絕食三日。想想很多皇帝“罪己”頂多也就是降下個詔書,痛罵自己一回,真心“罪已”又有幾個?孝文帝以絕食三日以示自省自責,他對自己的“自我批評”是有多么的狠。
如果說自我批評最狠的是孝文帝,那么自我批評之最狼狽獎就應該頒給唐玄宗了。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晚年耽于美色、重用奸佞,引致安史之亂,一代盛唐成為絕響。在逃亡的路上,軍士嘩變,不肯走了。軍士們處死了楊國忠,又逼玄宗殺死楊貴妃。當著軍士的面,玄宗做了自我批評,并賜死了他深愛的楊貴妃。當時有草民毫無客氣地指出:“皇上昏庸,聽信奸佞,把反賊當做寶貝。今天的災禍,完全是自食苦果。”唐玄宗并沒有生氣,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說,“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朕甚愧之”,動情之處更是聲淚俱下。皇帝做自我批評做到這個程度,保不住自己深愛的女人不說,還一把鼻涕一把淚,獲此殊榮,玄宗確實當之無愧。
自我批評做得最觸及靈魂的應該歸清順治帝莫屬。這位少年天子登基后,天災不斷,“水旱累見,地震屢聞”,“冬雷春雪,隕石雨土”。他把這所有的自然災害及異常天象都歸罪于自己的“不德”,屢屢下詔“罪己”。臨終之際,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遺詔,從未能替母親養老送終到姑息養奸、貪圖安逸、自恃聰明,有錯不改,一共14條。順治親政不過十年,以24歲的年紀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但這自我批評著實做得“觸及靈魂”,實在是全面深刻。
雖然古代進行自我批評的帝王并不少,但也有不少或是在危急關頭對群臣和百姓的一種敷衍,或是在臨終前的“其言也善”。真要讓皇帝進行真誠地自我批評,并且是發自內心地自我批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多的還是要取決于帝王自己的反省精神。再有,帝王們做了自我批評之后,能否知錯就改,沒有約束和監督的力量,效果就更難說了。
(責編:邊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