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敏張晶
(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宋一亭教授系全國第4、第5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悉心研習岐黃之道40余載,醫術精湛,學驗俱豐,擅長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對心悸治療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跟隨侍診,受益匪淺,現將宋師治療心悸經驗整理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素問·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脈”。說明心主一身之氣,心氣足則推動有力,血脈通暢,五臟得血養;《靈樞·邪客》亦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說明心者君主之官,主神志與血脈,心氣宜聚,聚則心血充沛,神有所依附。宋師認為心悸多由于素體虛弱,飲食偏嗜,七情勞倦及感受外邪所致。上述因素損傷臟腑氣血陰陽,致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心失所養,形成心悸發生的病理基礎。其病位在心,與肺、肝、脾、腎關系密切。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常見為氣虛、陽虛、血虛;標實常見為血瘀、氣滯、火郁、痰濁、水飲擾動心神,心神不寧。臨床常虛實相互夾雜轉化。心悸初起以心氣虛為常見,病久可出現陰或陽虛損,甚至陰陽俱損之證。如果病情惡化,心陽暴脫,可導致厥脫等危象。心悸的預后主要取決于本虛標實的程度、臟損多少、邪實輕重及脈象變化。宋師強調心悸時,心率可快可慢,可有心律失常,也可以心律完全正常。故治療應分別虛實而論治:虛證則分別給予補氣、滋陰、溫陽、養血;實證則予化飲、行瘀、清火、祛痰。因各證心悸均可見心神不寧,故治療時當酌情配合寧心安神、鎮靜養心之法,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根據心悸以上病機特點,宋師在臨床上將其分為心血瘀阻、痰火擾心、氣陰兩虛、心腎陽虛4型,治療時詳參脈癥,四診合參,標本兼治,收效頗多。
2.1 心血瘀阻型心悸治以理氣活血,養心安神復脈宋師認為心主血脈,賴氣以推動血行,本型患者多因情志刺激,氣滯血瘀,痹阻心胸而致,治以理氣活血,養心安神復脈,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本型臨床常見于各種早搏、心臟神經官能癥、冠心病。宋師擅長應用甘松以開胸行氣,用降香理氣活血通絡。甘松中纈草酮具有膜的穩定作用,與心肌細胞膜上離子通道中的特異蛋白結合,抑制鈉離子的內流,促進鉀離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有效治療各種心律失常[1]。宋師擅用琥珀、珍珠母治療房性早搏,琥珀有寧心安神,定悸復脈之功。珍珠母對于合并高血壓的患者療效顯著,珍珠母既可平肝潛陽,又可寧心安神,尤其對于善恐易驚患者,有獨特的療效。此型常見于更年期女性患者,年老心悸患者純為血瘀阻滯者較少,因年老之人臟腑氣血虛衰,心氣鼓動乏力,心血失養。故治療老年患者心悸常用益氣溫陽,滋陰養血,滌痰化濁等法相結合為宜。
2.2 痰火擾心型心悸治以清熱化痰,寧心安神復脈宋師認為年老患者宜心胃同治,尤其對于舌苔厚膩患者,胃熱則血濁,血濁則血之流通不暢,陰邪積聚,發為心悸。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方中黃連苦寒瀉火,清心除煩,根據患者年齡、體質以加減用量。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脈流量,鎮靜作用。常與苦參合用;苦參亦有明顯抗心律失常作用,合用可增強藥效。根據患者年齡大小選擇苦參用量,以防過于苦寒傷胃,予少量黃連以清心除煩安神。龍齒能入氣海以固元氣,元氣充則心氣足;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宋師擅用龍齒、牡蠣合用以重鎮安神,清熱化痰;同時配以炒棗仁寧心安神,心神得安則心血得養,心悸自止。宋師常用白蔻、干姜健脾和胃;對于舌苔厚膩者,常用陳皮、厚樸、蒼術、神曲以燥濕、理氣、和胃。
2.3 氣陰兩虛型心悸治以益氣養陰,滋陰安神復脈宋師認為此型常見于素體虛弱,病久勞傷之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氣虛運血無力,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血氣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脈管,更有病邪續行阻滯,同時心臟又無力激動血脈,則其搏動不能依次而前,所以表現為結代脈。悸則心動,即虛里部位跳動不安,營血既虧,心無所養,真氣以餒,則心驚,臟神不寧,所以現心動悸之證。方中生地黃為君藥,滋陰養血,血充則心神安寧,配以麥冬、當歸以滋陰補血以養心體;桂枝、炙甘草益氣通陽。方中生地黃為陰藥,桂枝、炙甘草為陽藥;陰主靜,無力自動,必憑借陽藥以推之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動血行,使結代之脈去,動悸之證止。若方中陰藥與陽藥平衡,心悸則自止。宋師擅用紫石英以寧心定悸安神,藥物研究紫石英味甘,歸心、肺、腎經,用于失眠多夢,心悸的治療,具有鎮心安神之功。薛朝璇取紫石英鎮驚潤枯之性為主藥,自擬調心湯治療室性早搏,取得良效[2]。
2.4 心陽不振型心悸當以溫補心腎,養心安神復脈宋師認為本型患者脈遲,自覺胸悶氣短,動則心悸,是由于心腎陽虛所致。心腎陽虛致失其溫煦,無力鼓動血脈,血脈瘀阻而發心悸。選用二仙湯合生脈飲加減。子能令母虛,腎不能還精于肺故氣短,不能還精于心則心悸。故宋師用仙茅、淫羊藿、黃芪、西洋參以溫補腎陽,益氣溫陽;腎陽為元陽,補腎陽則心陽復,心陽振奮則鼓動有力,血脈充盈,心神得養,心悸則止。
徐某,女性,82歲,居住包頭。于2013年6月26日就診,患者自覺心悸,胸悶,頭暈,舌質黯,苔白,舌體胖大,脈沉細結代。Holter示竇性停搏,結性逸搏,二度二型房室傳導阻滯。最低心率39次/min。頸動脈彩超示頸動脈斑塊形成。中醫辨證為氣陰兩虛型心悸,治以益氣養陰,滋陰安神復脈,處方:西洋參2 g,麥冬10g,五味子 10 g,浮小麥30 g,炙黃芪 20 g,牡蠣 30 g,丹參15 g,浙貝母 4 g,生蒲黃 10 g,川芎 10 g,黃連 2 g,炙甘草 10 g,桂枝 10 g,生地黃 15 g,火麻仁 15 g,干姜 3 g,白蔲3 g。患者服藥6劑后,癥狀明顯改善;7月2日復診,患者自訴偶有心慌發作,飯后發作頻繁,宋師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神曲10 g,苦參6 g,繼續服藥14劑。三診做心電圖基本正常,偶有心悸,舌苔厚膩,宋師又在上方基礎上加蒼術15 g,厚樸10 g,陳皮10 g以健脾祛濕,理氣和胃,再服7劑完全正常。
總之,心悸既是臨床獨立的常見病,又是許多疾病的外在癥狀表現,究其原因不獨在心,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虛衰,均可導致心悸。一般心血不足,心氣虛衰,選柏子仁;紫石英對心氣不足之心悸療效較佳;肝血不足,無以榮心,選炒棗仁;對于心悸的治療離不開安神,心神安則心悸止;瘀血阻滯,脈絡不和,選琥珀;痰濁內阻,心神不寧,選遠志;心脾不足,氣郁不舒,選合歡花;心腎不交,陰陽失調,選夜交藤[3]。宋師認為痰和瘀屬于病理產物,必須祛邪,故其非常注重潤腸通便。故其在化痰逐瘀的同時,注重排便,給“邪”以出路。通暢血脈,如此則血脈通暢,適當給予益氣養陰,鼓動心陽,調和氣血,爕理陰陽。爕理陰陽是依據陰陽互根的理論,用藥物調和偏虛之陰陽,使其共生共長,以達到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宋師認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肺、腎等臟腑密切相關。證候特點是虛實相兼,年老患者心悸以虛為本。因此在補虛的基礎上爕理陰陽是治療本病的出發點。宋師治療心悸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化痰逐瘀,同時注重潤腸通便,給邪以出路;然后以補氣為主,爕理陰陽。宋師擅用失笑散加丹參、川芎以活血化瘀;用黃芪、西洋參益氣扶正,鼓舞血行,以強心復脈;桂枝、炙甘草溫通心脈,化氣生陽,振奮心陽;用火麻仁、制大黃以通便逐痰瘀;用天麻粉、僵蠶祛痰通絡。
宋師在治療心悸時“匡邪以扶正”,強調正虛的重要性,根據氣血陰陽虧虛的不同,分別采用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方法,扶正不忘祛邪,謹守病機,知常達變,隨證變法,方能有“藥中肯綮,如鼓應桴”之效。
[1]張文蘅,陳虎彪.甘松屬植物化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9,18(3):11-14.
[2]薛朝璇.調心湯治療室性早搏 60例[J].陜西中醫,2001,22(2):69.
[3]單兆偉,沈洪,翟亞春.老年心悸治法述要[J].中醫雜志,1992,33(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