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艮 趙 楊 范剛啟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又稱急性腦梗死,屬中醫學“中風”范疇。頭針,又稱頭皮針,是針刺頭部一些特定區線或經穴治療全身性疾病的一種微刺系統療法。其治療中風病總有效率可達到90%以上[1],且在急性期針刺療效要優于恢復期針刺。雖然頭針治療中風效果肯定,但如今頭針學派眾多,各有千秋,在頭針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針刺操作方法也不盡相同,現將近10年來頭針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針刺方法做一綜述。
頭針自上世紀70年代創立以來,先后出現了“焦氏頭針”、“方氏頭針”、“湯氏頭針”等眾多頭針學派,直到1984年 《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簡稱 《方案》)的制定,才對頭針針刺部位命名有了一個比較統一的共識。目前在治療腦梗死方面應用較多的頭針為焦氏頭針、《方案》及傳統頭部取穴。焦氏頭針一般選取與大腦皮層相對應的運動區、感覺區、血管舒縮期及平衡區等。李虹等針對中風患者半身不遂、中樞性面癱及失語等癥狀在頭部取相應的運動區、感覺區及語言區進行頭針針刺,結果表明頭針組總有效率為98.2%,痊愈率35.1%[2]。而《方案》多采用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及枕下旁線。有研究表明采用《方案》上述穴線可明顯升高ACI患者血清Ca2+含量,抑制細胞內鈣超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腦保護作用[3]。孫華等觀察到頭針配合傳統針刺在改善中風患者神志、語言、肢體運動功能等方面(總有效率93.3%)優于單純傳統針刺法(總有效率66.7%)[4]。傳統頭部取穴一般采取兩穴之間分針透刺,如百會到曲鬢,百會到太陽等,鮑春齡等取百會至太陽穴連線分三段循接針三針,結果表明頭針較單純西藥可明顯降低血清中異常升高的sICAM-1 含量,從而減輕腦損傷程度[5]。
臨床上應用較多的,除了以上幾種頭針外還有取耳尖直入發際2寸處為第1針,以此為中點,同一水平向前、后各旁開1寸處,分別為第2、3針的“顳三針”;將頭部劃為7個區,以針場作用的“于氏頭針”;結合現代解剖學取顱骨縫的“顱針”;還有利用CT定位的“病灶定位圍針法”。曾有學者提出,在頭顳頂部一定范圍內療效無差異性,也有觀點認為取穴小腦枕部較顳頂部能明顯改善腦血流量,恢復半影區神經元的功能[6-7]。如何確定最有效及取穴最少的針刺部位仍是很有必要及意義的。
一般臨床上選用直徑為28~32號(0.38~0.28 mm),長度為 1~3 寸(25~75 mm)的毫針最為常用[8]。而查閱近幾年頭針治療腦梗死相關文獻發現,針具一般選用華佗牌(蘇州華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規格從長25 mm、直徑 0.30 mm,到長 50 mm、直徑 0.45 mm不等。王麗平觀察不同直徑針具對肩關節周圍炎療效的影響,結果表明長40 mm、直徑0.22 mm規格針灸針,總治愈率高于長40 mm、直徑0.30 mm的針灸針(P<0.05),表明針具的直徑對其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影響[9]。陳尚杰也通過正交設計方案對28、30、32號3種規格針具進行臨床試驗觀察發現32號為治療腦梗死最佳針具方案[10]。直徑較細的針具治療效果較好的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針刺刺激強度一般與針刺深度、行針手法、留針時間及輔以其他方法增強針刺效果等密切相關。
3.1 針刺深度 頭針針刺一般采取針身與頭皮呈15~30°夾角快速刺入皮下,正常人頭皮的平均厚度為5~6 mm[11]。當針尖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將針快速推進到相應的深度。一般情況下,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層后,使針體平臥,進針3 cm左右。唐曦等將頭針與頭皮平行,沿刺激區刺入 15~40 mm,得氣后快速捻轉(200次/min)2~3min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隔5min捻轉1次,聯合體針直刺可明顯改善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12]。帽狀腱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進針深度可調節范圍很大,也有學者認為進針深度應按骨度分寸法選擇進針1~2寸不等[13-14]。一般來說不同穴線或穴位因解剖結構的不同應刺入不同深度,但具體到某個穴位或穴線的進針深度卻鮮有論及。
3.2 行針手法 因頭部肌肉不豐,提插手法應用較少,相對以捻轉法為多。實施捻轉頻率一般在150~250次/min 之間,連續捻轉 2~3min,間隔 5~10min,再重復捻轉,留針30min,以滿足頭針治療的有效刺量[15-16]。而針灸大師承淡安老先生則主張“針入幾分,留捻幾分鐘”來量化針刺刺激量[17]。還有就是行針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患肢訓練,即行針時配合康復訓練的運動療法。王艷君等研究表明頭針與康復訓練同步施治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評分、ADL評分均明顯提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顯著減少[18]。而康復訓練一般在針灸治療的第1小時內完成。
3.3 留針時間 頭針的療效與刺激量密切相關,適當地增加頭針針刺次數、捻轉強度、行針時間以增加刺激量,可以相應提高其療效,但每日針刺次數過多,易造成患者穴位局部疼痛、疲勞,不適于年老體虛中風患者,對此在一定范圍內可通過延長留針時間以積累刺激量[19]。故留針時間從0.5~12 h不等。唐強等人采用頭針叢刺法留針8 h治療急性腦梗死60例,其顯效率為74%,有效率為95%,療效優于普通針刺組[20]。
3.4 頭針+電針 頭針除單純行捻轉補瀉等針刺手法以增加刺激量外,往往輔以電針代替人力以達到治療所需的刺激量,這樣既大大節省了人力,同時也更方便經濟可行,利于臨床推廣普及。盛鵬杰等對11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選取兩組頭針與癱瘓肢體穴位,將設置為疏密波的電針電流強度旋鈕瞬時開到10(2 mA,1~5 s),迅速回零,依次刺激,刺激過程中可見患者癱瘓肢體有強烈的抽搐,每次治療可反復強刺激2~3次,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9.09%,明顯高于常規針刺組的54.54%(P<0.05)[21]。肖曉華等按《方案》分別取治療線和督脈、頂旁2線的交叉點針刺得氣后,加用電針儀,每穴線兩進針點為一組,選用疏密波型,電壓6 V,頻率0.3 Hz,逐漸增大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結果在改善血流動力學方面,頭針組較體針組可使紅細胞壓積、血漿黏度均明顯降低;同時兩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降低,頭針組療效優于體針組(P<0.05)[22]。但目前臨床上頭電針強度的選擇大多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定量化參數電針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實驗方面,不同電針參數治療臨床疾病的研究還不是很多,這就為臨床上對最佳頭電針參數的選擇帶來了困難[23]。楊靜等通過電針重復刺激大鼠“百會”穴誘導腦缺血耐受,發現由頻率2 Hz的疏波、15~30 Hz頻率的疏密波刺激所誘導的腦缺血耐受效應最好[24]。
為了早期救治及之后肢體功能的康復,單一頭針針刺往往難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故臨床上常以多種中醫特色療法綜合干預以增強效果,如聯合艾灸百會以升陽祛風,以脈沖磁場代替傳統針刺作用于頭部腧穴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25-26]。
針刺的時間可分為針刺介入時機、兩次針刺的間隔時間、針刺操作時施用手法的時間、留針時間及針刺的療程,因留針時間已在上文論述,故不再展開論述。
4.1 針刺介入時機 針刺中風的最佳介入時間,是指在中風急性期病情不再進展、生命體征平穩且不影響臨床救治的前提下,針刺介入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27]。對于頭針針刺在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最佳介入時間,目前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于學平等分別從病程24 h之內、3 d、7 d、14 d時介入頭針治療,結果顯示發病7 d內的3個時間點介入頭針治療療效無明顯差異,但與發病14 d時介入相比有顯著差別,從而初步認為發病7 d內可作為頭針治療的最佳時機[28]。李繼英等以重用頭穴的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145例,發現在發病6 h內開始治療為最佳[29]。也有一些臨床研究證實,在中風起病的兩周內,因大腦局灶性缺血,血流量減少,自動調節能力下降,易出現局灶性血管麻痹,此刻擴張正常腦組織的血管,血流反而會從病灶區分流,流入周圍其他正常腦組織,以致加重病灶區缺血,從而形成“盜血”現象[30]。過早針刺是否產生腦內“盜血”,尚待進一步研究。
4.2 針刺頻次 有學者在頭穴針刺改善中風偏癱病人總體療效臨床觀察中發現,日針1、2、3次療效有遞增的趨勢[31-32]。也有研究認為針灸與藥物作用的時效曲線十分相似[33]。療效受針刺效應“半衰期”的影響,同時機體對于刺激具有耐受性,過長時間或頻繁反復刺激不但不能提高治療效果,甚至可能會起到反作用,也容易產生穴位疲勞現象,從而影響針刺的效果。且頭部經穴耐針性產生快,建議每隔2~3 d針1次,每療程針6~10 次左右,休息 1~2 個月,再進行 1 個療程[34]。可見在疾病的急性期,縮短針灸治療的間隔時間可提高治療效果。
4.3 行針時間 馬金龍等對6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分為頭穴叢刺結合康復治療治療組與單純康復的對照組,按于氏頭針七區劃分法取穴,行針時每根針捻轉1min,留針6 h,留針期間開始每隔30min捻轉1次,重復2次,然后每隔2 h捻轉1次,直至出針,每日1次,結果顯示,癱疾肢體肌力都有明顯的提高且治療組肌力的提高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35]。因為單純加強刺激強度,易造成穴位局部的疼痛與疲勞,尤其對于年老體虛者,而長時間留針配合間斷行針,可以累積刺激量從而提高療效。
4.4 針刺療程時間 針刺療程可分為階段治療時間及療程間的間隔時間。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關于頭穴針刺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程論述紛亂不一,短則5 d為一療程,長則15 d;同時療程間的間隔時間也不盡相同,有些沒有間隔時間,第1個療程針刺實施完后緊接著下一療程的治療,也有因考慮到患者耐受度、穴位對針刺的疲勞現象及負責實施針刺醫務人員的人力等因素而選擇1~7 d不等的間隔時間。周建偉等采用正交試驗對首次發病、病程小于48 h的120例缺血性中風患者以介入時機、針刺頻次、留針時間、針刺療程為考察因素,優選出發病1~2 d介入、留針0.5 h、隔日 1次、療程 6 周的操作參數組合[36]。
頭針針刺可加速急性腦卒中患者側支循環的建立,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的氧代謝,保護神經元,減少腦神經元細胞的凋亡[37]。頭針治療中風療效確切,但也存在臨床上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取穴部位不夠精簡統一,選擇針具規格的隨意性,針刺刺激量不夠量化,針刺時間冗亂繁雜等問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夠解決以上相關問題,以便更方便地、規范性的應用于臨床,從而使得頭針治療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上更易于推廣與普及。
[1]周建偉,肖鳴.頭針療法在中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針灸,1999,19(10):635-637.
[2]李虹,侯中偉,白玉蘭.頭針,體針及頭體針結合治療中風230例的療效比較[J].針刺研究,2006,31(3):169-172.
[3]朱廣旗,黃思儀.醒腦陰陽透刺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 Ca2+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9-11.
[4]孫華,包飛,王道海,等.頭針聯合體針對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6):395-398.
[5]鮑春齡,黃秀君,張麗榮,等.頭穴透刺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 sICAM-1 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1):5-6.
[6]石憲,于致順,孫申田.透刺傳統頭穴與運動區治療中風偏癱的比較[J].針灸學報,1989,5(2):11-14.
[7]劉悅,凌方明,蔡高寧,等頭部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效應差異[J].中國針灸,2004,24(8):562-564.
[8]梁繁榮.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135.
[9]王麗平,金玟錫.腹針不同直徑針具對肩關節周圍炎療效影響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3,31(10):117-118.
[10]陳尚杰,李紅.腦梗死患者針灸治療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1):4-5.
[11]王琪海,黎凍,周翔,等.頭皮帽狀腱膜及部分脂肪層切除治療脂腫性頭皮 1例[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11):1596-1597.
[12]唐曦,唐成林,徐放明,等.頭針聯合體針對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2,37(6):488-492.
[13]譚吉林,李國輝.體針與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6):371-373.
[14]余藍.頭針為主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88-90.
[15]歐陽頎,周巍,張春梅.提高頭針治療中風偏癱療效的關鍵[J].中國針灸,2007,27(10):773-776.
[16]劉百生.不同針刺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3,12(4):361-362.
[17]夏有兵,程潔,穆艷云,等.淺析承淡安先生對針灸量學的探索[J].針刺研究,2013,38(1):73-77.
[18]王艷君,張麗華.頭針與康復訓練同步施治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29-30.
[19]王伯清,周平,祝玉樸.頭體針結合治療腦卒中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4):240-242.
[20]唐強,朱肖菊,吳北峰,等.頭穴叢刺針法治療急性腦梗塞116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3):43-44.
[21]盛鵬杰,王向榮,徐海玲,等.瞬時強電流電針刺激對急性腦梗塞偏癱的即刻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9):46-48.
[22]肖曉華,李瑞春,朱紅霞,等.頭穴透刺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6):6-8.
[23]楊世強,張海通,歐啟周,等.推拿合并頭部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0(35):4488-4489.
[24]楊靜,熊利澤,王強,等.不同刺激參數及其組合對電針誘導大鼠腦缺血耐受效應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4,24(3):208-212.
[25]韋羨萍,姚寶農,黃芳,等.頭皮針結合艾灸百會穴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1,29(5):110-111.
[26]張海峰,任占敏.頭穴脈沖磁針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6,25(8):526-528.
[27]劉穎,王純麗.中風針灸介入時機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5):19.
[28]于學平,尹繼芳,孫曉偉,等.不同介入時機對頭針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1):730-732.
[29]李繼英,趙楊,張臻年,等.通腦活絡針刺法與常規療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比較[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23(6):469-471.
[30]賈超.靳三針療法治療腦梗塞偏癱的規范化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31]王秀媛,姜軍.頭穴針刺對腦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00,9(5):48-49.
[32]周曉春.不同針刺頻次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分析[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3):5-6.
[33]盧泳,王家濤.用藥理學探討針灸作用于人體的特性[J].浙江中醫雜志,2007,42(11):651-652.
[34]馮春祥.頭針治療偏癱簡介[J].中國針灸,1995,(增刊 2):46-47.
[35]馬金龍,唐強,周海純.頭針叢刺結合康復技術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力恢復影響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8):26-27.
[36]周建偉,黃蜀,謝慧君,等.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病的技術操作參數優選研究[J].四川中醫,2013,31(6):129-132.
[37]張夢佛,董勤.針刺治療腦卒中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礙的介入時機及選穴特點的研究進展及評述[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