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石 圖+融創重慶公司 提供
沒有白象街,解放碑缺什么?
What Jiefang Bei needs without Baixiang Street
文+陳石 圖+融創重慶公司 提供

英文導讀: As is known, Jiefang Bei is economic center of Chongqing.It is obviously that Baixiang Street will bring more culture and history to Yuzhong district.
解放碑,名頭如雷貫耳。表面上看,好比黃埔的外灘、西湖的斷橋。每位來重慶的旅客,大多都會前去觀光一次。除了一樣的繁華和燈火,其間又有不同,在上海的外灘,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萬國建筑博覽足以閃花你的雙眼;抵達西湖,除了去斷橋留個影,湖中搖搖舟,還能爬到雷鋒塔上看看。而在解放碑,人們可以在盛大的美女群或者現代的建筑群中拍照:拍完單人拍合照,拍完合照再單人……然后呢?然后該購物就購物,該走人就走人。有人戲說:到解放碑一游,仿佛上班打卡簽到。以至于在游客眼里,渝中區這一片兒實在是個“經濟太重,文化很少”的地方,附近除了商場就是酒吧,除了購物就是吃飯喝酒品咖啡。
渝中區真的文化很少嗎?曾經不是這樣的。
在渝中區下半城,一條名為白象街的老街很不起眼,逼囧的街道成了馬路市場:賣菜的、賣草藥的、賣蜂窩煤的,琳瑯滿目。車輛很少,市井味道很濃,通行速度極為緩慢。道旁的建筑,大多有百來年的壽數,中西合璧的風格雖顯得頗為洋氣,但也已經殘破不堪。這種世俗的生活味道,讓人感到親切、熱鬧,也讓人感到不便。
很少有人會相信,這條老街曾是重慶母城的絕對中心,也是其文脈所在:1891年,英國人在白象街開埠,重慶揚名海外的金融街在此發端,英美日等國家在此開設洋行、錢莊、銀行,集中了當時80%的金融行業。其中,建于1850年的江全泰號更是重慶經濟繁榮的標志;1897年,西南首個郵局誕生在這里;1905年,影響全國的渝報在此創刊;而影響全國藥材市場格局的“重慶藥材同業公會”,即藥材公會也于1926年在此創辦;建于1906年的重慶卜鳳居,就是西南第一首富李耀庭的私家府邸,在這里,亮起了重慶有史以來的第一盞燈,據傳通電開燈那天,被形容為重慶盛事,引發全城轟動……
那時的白象街名流齊聚,西南首富、重慶最早用電燈的李耀庭,愛國實業家盧作孚、汪云松,以及胡子昂、黃錫滋、虞洽卿、湯子敬、鄧華益、吳蘊初等多位民族實業家匯聚于此,《新蜀報》、《渝報》報館、西南實業大廈等文化部門中,政、文、軍各界名流往來不絕。肖楚女、楊滄白、陳毅、老舍、王蕓生、茅盾等文化名流的血脈生生不息。
此后,以1946年國民政府頒布《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為分界線,重慶經濟中心不再固守下半城,產業逐漸轉移向新興的上半城。白象街也隨之衰落,繁華不再,名聲也漸漸被時間抹去,成了外人眼中的尋常巷弄。上下半城就這樣漸行漸遠,曾經文化鼎盛但破敗凋零的下半城坐擁寶山無人問津,名聲鼎沸,服務設施齊備的上半城游人如織卻無力接招——兄弟倆雖境遇天壤,但又同病相憐。
這種上下半城割裂的局面,讓整個渝中,甚至整個重慶,深受其害。成都的寬窄巷子、上海的新天地,作為新經濟地標珠玉在前,重慶作為發展迅猛的直轄市,坐擁千年豐厚的文化資源,卻因這種割裂找不出這樣一個地方與之媲美。

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就認為:“定位為都市功能核心區的渝中區,近年來雖然在金融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文化產業上的確還有待提升。文化是提升一個城市、一個區域軟實力和競爭力的核心,渝中區下半城是重慶母城,打好文化牌,提升文化含金量,不僅對提升重慶知名度、區域價值意義重大,也能對其他產業產生拉動效應。”
作為渝中區下半城最著名的地塊,白象街則應該肩負起提升渝中區文化產業的責任。
如今,通過政府、學者等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半城厚重的文化底蘊終于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最新的政府規劃中,白象街將作為上下半城的紐帶被打造成一條歷史文化商業名街:從解放碑、人民公園到南宋衙門舊址,再到白象街后直通江邊,一條綠化生態走廊將沖破千年來的地理桎梏,打通相隔僅僅400米卻老死不相往來的上下半城,將解放碑齊備的商業服務產業與白象街寶貴的文化資源串聯在一起。
未來,重慶最發達的商務文明將與白象街800年歷史文化底蘊相融合,打造重慶乃至全球歷史文化名片。白象街將就此迎來自己的新生,解放碑也將填上自己軟實力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踏出從CBD(中央商務區)向CCD(中央文化區)邁進征程中決定性的一步。
是的,如果沒有白象街,解放碑繁華的商圈景象背后,的確真的是缺少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