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肖亞 呂涌濤 郇 英 劉 磊 孫良偉 趙修敏 陳興旺 趙永俊
(山東省交通醫院,山東 濟南 250031)
動物實驗中發現丙烯醛與腦出血有關〔1〕,臨床上有關丙烯醛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動態檢測68例急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血清丙烯醛水平,探討其與腦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及預后之間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山東省交通醫院神經內科收住院急性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68例為腦出血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42~79歲〔平均(60.3±10.6)〕歲;入組者均發病<24 h,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檢查證實,其中伴有糖尿病10例。出血部位:殼核35例,丘腦8例,腦葉12例,尾狀核6例,殼核-丘腦7例。出血量5~100 ml,平均(46.3±18.5)ml。排除嚴重的心、肝、腎疾病及神經系統其他疾病。選取系山東省交通醫院查體中心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80〔平均(57.2±11.3)〕歲。無心、肝、腎疾病,經神經系統檢查及頭顱CT檢查正常。
1.2丙烯醛檢測方法 腦出血患者分別于發病第1、3、7、14天采靜脈血3 ml,正常對照組在體檢日清晨空腹采靜脈血3 ml,在4℃、2 3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吸取上清液,裝EB管,置于-80℃冰箱保存待測。
1.3試劑 丙烯醛標準品(純度98%)、丙烯醛-DNPH衍生物的標準品(純度為98%)均購自Sigma公司,2,4-二硝基苯肼(DNPH),AR;二氯甲烷,AR;甲醇,色譜純;乙腈,色譜純;實驗用水均為去離子水,MT型樣品凈化富集柱(BOND ELUTEC18;1500MG),購自天津開發區富集技術發展公司。
1.4儀器及色譜條件 島津LC-4A高效液相色譜儀,二極陣列檢測器,工作波長為360 nm,C-R2AX色譜數據處理機,BAS-C18色譜柱(250.0 mm×4.6 mm)。流動相為甲醇-乙腈-水(70∶12∶18,V/V),流速1 ml/min,進樣量10 μl,柱溫40℃。
1.5實驗步驟 取0.5 ml血清,加入2 ml醋酸鹽緩沖液(pH=5),再加入2 ml的DNPH飽和水溶液,振搖,室溫下反應1 h;然后,以注射器吸取2 ml此反應液,經C18凈化柱富集純化,再以甲醇洗脫富集物,搖勻,進行色譜分析,標準曲線法定量。
1.6病情及預后判斷 患者入院時記錄入院時間、入院時血壓水平及檢測血糖水平。發病3 d內進行神經功能缺損(NDS)評分,輕型<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發病后3個月隨訪,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采用改良的Rankin評分(mRS)評價神經功能轉歸及殘障水平,mRS評分3~5分為有較嚴重傷殘,0~2分為僅有輕度殘疾或無遺留癥狀。

2.1兩組血清丙烯醛水平比較 腦出血組患者血清丙烯醛水平均在發病第1天即明顯升高為(1.26±0.31)ng/ml,第3天為(1.96±0.53)ng/ml(P<0.05),第7天達到高峰(3.23±0.87)ng/ml,第14天(2.14±0.60)ng/ml仍高于正常對照組〔(0.58±0.17)ng/ml,P<0.05〕。
2.2血清丙烯醛水平與出血量、腦水腫體積、病情及神經功能的關系 經相關分析顯示腦出血組第7、14天血清丙烯醛水平與最終出血量具有明顯相關性。腦出血組血清丙烯醛水平均與腦水腫體積、NDS評分、mRS評分呈正相關,以第7天關系最為密切。見表1。
2.3血清丙烯醛水平與血腫擴大的關系 腦出血組中有12例發生了血腫擴大,5例死亡,血腫擴大的12例患者第1天血清丙烯醛水平為(2.01±0.65)ng/ml,其余56例第1天血清丙烯醛水平為(1.26±0.31)ng/ml,兩者具有顯著差異(P<0.01)。說明血清丙烯醛水平與血腫擴大具有相關性,第1天丙烯醛水平高者血腫擴大的風險較高。
丙烯醛是精胺/亞精胺代謝的主要毒性產物之一,在體內以兩種形式存在,一是游離狀態,二是和蛋白結合形成蛋白共軛丙烯醛。本研究顯示丙烯醛的水平和腦水腫體積呈正相關,說明丙烯醛能夠影響腦水腫的形成。有研究表明丙烯醛可以引起谷胱甘肽水平下降,進而誘導活性氧(ROS)的產生〔1~3〕。ROS是生物體內的氧自由基,包括氧和含氧的高反應活性分子(如超氧化物陰離子、組織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等),ROS可引起脂質過氧化,造成DNA鏈斷裂和氧化性損傷、蛋白-蛋白交聯、蛋白-DNA交聯等。由于大部分的反應都在由膜結構提供的平臺上進行,因此,脂質過氧化對膜的損傷是造成生物體氧化損傷的主要原因,它使膜的通透性增加,膜結構及其功能受到損傷;有研究表明丙烯醛可引起細胞內鈣超載〔4〕,而胞內鈣超負荷是各種原因引起細胞死亡的最終必經之路;以上可能是丙烯醛導致腦細胞水腫的原因。同時血清丙烯醛的水平和腦出血患者的病情和預后有關,這和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同〔5〕,本研究顯示腦出血患者血清丙烯醛水平越高,患者的腦水腫面積越大,腦細胞損傷越嚴重,病情就愈嚴重;高含量丙烯醛持續時間越長,患者預后越差。本研究還發現丙烯醛和再出血具有相關性,腦出血第1天丙烯醛含量高者血腫擴大的風險較大,腦卒中后丙烯醛主要來自多胺的代謝,但丙烯醛還是脂質過氧化的產物,丙烯醛含量高的患者,同時也說明脂質過氧化反應較重,脂質過氧化產生丙烯醛,丙烯醛誘導脂質過氧化反應,形成惡性循環,對血管內膜和細胞膜的損傷就越重,血管就容易破裂。本研究發現第1天丙烯醛含量>2.3 ng/ml腦出血患者均發生了血腫擴大。總之,腦出血患者血清丙烯醛明顯升高,可以作為腦卒中的血清學標志物〔6,7〕,而且和出血量、腦水腫體積、病情、預后及血腫擴大相關,這為腦出血的治療和血腫擴大的預防提供新的契機。
4 參考文獻
1Di Napoli M,Papa F,Bocola V.C-reactive protein in ischemic stroke: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J〕.Stroke,2001;32(4):917-24.
2Di Napoli M,Papa F,Bocola V.Prognostic influence of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and fibrinogen levels in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1;32(1):133-8.
3Di Napoli M,Papa F.Clinical use of C-reactive protein for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in ischemic stroke:has the time come for including it in the patient risk profile〔J〕?Stroke,2003;34(2):375-6.
4Curb JD,Abbott RD,Rodriguez BL,etal.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future risk of thromboembolic stroke in healthy men〔J〕.Circulation,2003;107(15):2016-20.
5Muir KW,Weir CJ,Alwan W,etal.C-reactive protein and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9;30(5):981-5.
6Winbeck K,Poppert H,Etgen T,etal.Prognostic relevance of early serial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 after first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10):2459-64.
7Agrawal A,Shrive AK,Greenhough TJ,etal.Top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C1q-binding site on C-reactive protein〔J〕.J Immunol,2001;166(6):3998-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