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梅 朱 磊 王宏光 李博平 巫 毅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中蒙醫院皮膚科,內蒙古 準格爾旗 010300)
大皰性類天皰瘡(BP)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非遺傳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病,近年發現,很多BP患者伴發神經系統損害,主要發生于老年人,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文獻報道BP可能與免疫及糖尿病(DM)、心血管病、神經系統疾病和腫瘤等疾病有關。濕疹也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 ,其病因也很復雜。本文采用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分析老年BP與各種內科疾病的關系,并與老年濕疹患者合并內科疾病進行比較,為老年BP和濕疹的臨床特點和發病機制的探討提供依據。
本研究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就診的50例BP患者和49例濕疹患者合并疾病的臨床資料。其中BP患者男28例,女22例;發病年齡52~88〔平均(73.5±12.7)〕歲;診斷前病程0.6~18 個月,平均3.4個月。患者均全身受累,表現為紅斑、丘皰疹、水皰、大皰,尼氏征(-)以四肢為重,僅2例有口腔黏膜損害,均經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BP,診斷標準參考文獻〔1〕。本研究老年BP合并的神經系統疾病19例(38%);其中腦血管病17例,診斷標準參考文獻〔2〕,包括腦血栓10例、腦出血5例、腦梗死2例; 帕金森病1例;癡呆1例。BP 均發生在神經系統疾病之后,平均間隔時間為4.5年。患者在診斷BP后無再診斷神經系統疾病者,此外合并高血壓7例(14%),DM 4例(8%),冠心病3例(6%),肺癌1例(2%),腎炎1例(2%);腎癌1例(2%)。老年濕疹患者男32例,女17 例;發病年齡49~84〔平均(70.3±12.4)〕歲,濕疹診斷前病程0.5~15個月,平均2.7個月。表現為軀干及四肢成片的紅丘疹和丘皰疹并且部分很快變成小水皰,皰破后形成點狀糜爛面及結痂等。自覺癥狀為劇烈瘙癢,有灼痛,常因搔抓或熱水洗燙,造成糜面進一步向周圍擴散,使皮損境界不清,診斷標準參考文獻〔1〕。老年濕疹合并高血壓20例(40.8%),DM 8例(16.3%),冠心病7例(16.3%),腦血管疾病5例(10.2%),胃炎2例(4.1%),結核病2例(4.1%),氣管炎癥2例(4.1%),尿道炎1例(2%),腎癌1例(2%)。
BP患者經正規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后,皮損好轉后減量維持治療。病情發展與未合并神經系統疾病的BP患者比較無明顯區別。本組中9例患者失訪,其余41例隨訪1~24個月,平均(10.5±12.6)個月,35例生存,5例停藥復發,重新治療后好轉,6例合并神經系統疾病的BP因其他并發癥死亡。老年濕疹患者經抗過敏及對癥治療后好轉。隨訪1~24個月,8例復發者重新治療后好轉,5例因其他疾病死亡。
BP無明顯性別差異。本病的臨床特征為在水腫性紅斑基礎上發生緊張性水皰與大皰。其組織病理為表皮下水皰。直接及間接免疫熒光可檢測到抗基底膜自身抗體。BP可合并多種老年性疾病,包括神經系統疾病〔3,4〕。Foureur等〔3〕報道46例BP患者,其中30例合并神經系統損害,包括癡呆、腦血管病、癲癇、震顫、多發性硬化、腰椎管狹窄、帕金森病、偏癱、周圍神經病變等。本研究BP患者的皮損均發生在神經系統疾患之后,伴腦血管病發生率為38.0%,明顯高于正常人群中此類疾病的發病率10/100萬,也明顯高于老年濕疹伴發的神經系統疾病10.2%。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聯系尚無明確結論。綜合各種資料可以認為,神經系統疾病與BP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而并非巧合。BP多發生在腦血管疾病之后,且均為已經出現后遺癥如半身不遂等,這引起了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曾有人〔3,5,7〕認為藥物、長期臥床、壓力性潰瘍、創傷等原因導致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出現BP,但缺乏足夠的證據。另一學說〔8〕是神經變性過程通過自身免疫機制激發BP。外胚層不僅生發皮膚,也生發整個中樞神經系統(CNS),皮膚和神經系統疾患都可與其他免疫疾病合并出現〔5〕。這種胚胎上的聯系表明,某些分子可能在兩種組織中具有相似的作用。BP抗原(BPAG1)是BP患者血清所拮抗的主要自身抗原。目前已證實BPAG1 有皮膚亞型(BPAG1e,主要存在于表皮)和神經亞型(BPAG1a和BPAG1n,主要存在于神經系統),它們具有一定同源性,又各自有不同的致病表位〔9〕。小鼠實驗證實,如果敲除BPAG1 基因可使小鼠在出現皮膚損害的同時發生肌張力障礙,表現為廣泛的神經纖維聚集、髓鞘異常和彌漫的神經元變性。抗BPAG1中間表位的抗體(10 C5 mAb)可以與鼠大腦及脊索切片的神經元蛋白發生交叉反應〔10〕。因此,神經系統損害誘發BP的機制可能為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神經亞型BPAG1暴露于免疫系統,拮抗神經亞型BPAG1的抗體,通過表位擴散作用(免疫交叉反應)與皮膚亞型BPAG1發生反應,使皮膚出現損害。BP大多發生于老年人,有時會出現在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且主要是一些慢性神經麻痹性患者。可能年齡相關的某些變性退化過程使某些神經-異構體暴露(神經免疫過程),并進一步激發BP,針對此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解釋BP 為何明顯與老齡相關〔5,6〕。濕疹是一種常見的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伴有劇烈瘙癢,病程慢,容易復發,嚴重影響到老年患者的生活。 濕疹病因不明,發病機制復雜,一般認為是由復雜的內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老年濕疹的病人合并高血壓比BP合并的高血壓要高得多。此外合并DM及冠心病的較多,是否是這些合并疾病本身造成體內代謝及內分泌變化;或針對這些疾病長期服用的藥物,對濕疹的發病及病情發展是否有一定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趙 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43-5.
2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2-63.
3Foureur N,Descamps V,Lebrun - Vignes B,etal. Bullous pemphigoid in a leg affected with hemiparesia: a possible relation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with bullous pemphigoid〔J〕.Eur J Dermatol,2001;11:230-3.
4Okazaki A,Iida T,Muramatsu T,etal.Bullous pemphigoid associated with Shy-Drager syndrome〔J〕.J Dermatol,1998;25(7):465-8.
5Stinco G,Mattighelo P,Zanchi M,etal.Multiple sclerosis and bullouspemphigoid:a casualassociation or a pathogenetic correlation〔J〕.Eur J Dermatol,2002;12(2):186-8.
6Laffitte E,Burkhard PR,Fontao L,etal.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 1 isoforms: potential new target autoantigens in multiple sclerosis〔J〕.Br J Dermatol,2005;152(3):537-40.
7Forschner A,Ulmer A,Rassner G,etal.Bullouspemphigoid in a patient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Eur J Dermatol,2002;12(6):615.
8Downs A,Lear JT,Bower CP,etal.Does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duce bullous pemphigoid A report of fourcases〔J〕.Br J Dermatol,1998;138(2):363.
9Brown A,Dalpe G,Mathieu M,etal.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ural is of orms of human dystonin〔J〕.Genomics,1995;29(7):777-80.
10Brown A,Bernier G,Mathieu M,etal.The mouse dystonia musculorumgene is a neural isoform of bullouspemphigoid antigen 1〔J〕.Nat Genet,1995;10(3):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