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賈云芳 侯仙明
(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邯鄲 056002)
冠心病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一般認為其病位在心,當從心治乃為正法,但從歸經角度仔細分析其治療方藥,發現治心實則重在調理肝胃,可見冠心病不但治心又要治療肝胃。本研究創治了心肝胃同治方,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血管新生中最重要的促進因子〔1〕,在血管新生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本實驗重點探討心肝胃同治法對大鼠血清中VEGF的影響。
1.1動物藥物及試劑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體重220~260 g,由河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心肝胃同治方所用中藥丹參、檀香、延胡索、乳香、沒藥、龍眼肉、人參、瓜蔞、薤白、半夏購自石家莊樂仁堂藥店。常規煎煮,離心去雜,濃縮為2 g/ml的水煎液,密封分裝,4℃冷藏備用。硝酸異山梨酯片(消心痛):天津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產品,規格:5 mg/片。VEGF購于北京中杉生物公司。
1.2主要儀器設備 Rm6240C型生理實驗系統成都儀器廠;DW-2B小動物人工呼吸機,河北醫科大學儀器廠;TGL-16G臺式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JY1201型藥物電子天平上海民橋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模型制作與分組 動物適應性飼養1 w后,大鼠稱量體重,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仰臥位固定,直視下經口行氣管插管,連接動物人工呼吸機,給予正壓人工呼吸,潮氣量3 ml/100 g,呼吸頻率60~70次/min。記錄肢體Ⅱ聯心電圖。胸部備皮,常規消毒、鋪巾,自胸骨左緣旁開0.5~1 cm 縱向切口約2 cm,鈍性分離胸大肌、前鋸肌、肋間肌,于4~5肋間開胸暴露心臟,眼科開瞼器撐開肋骨,撕開心包,輕壓擠出心臟,迅速于肺動脈圓錐與左心耳之間,距主動脈根部2~3 mm處,用5-0眼科無創縫合線結扎冠脈左前降支,回納心臟,逐層關胸,關閉胸腔前10 ml無菌注射器抽吸恢復胸腔負壓。待大鼠出現自主呼吸后,拔除氣管插管。術畢肌肉注射青霉素40萬U,連續3 d,以預防感染。以心電圖ST段明顯抬高持續30 min以上,結扎線以下心肌顏色變蒼白、搏動減弱為造模成功標志。
1.3.2實驗分組 選取造模成功大鼠32只,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模型組、消心痛組、心肝胃同治低劑量組、心肝胃同治高劑量組四組,其中每組8只;另設假手術組大鼠8只,手術過程相同,但只穿線不結扎冠脈。
1.3.3動物喂養與給藥 實驗期間,大鼠自由飲水、攝食,普通飼料專人喂養。于術后24 h灌胃給藥,按人鼠體表面積比率折算等效劑量,心肝胃同治低劑量組灌服劑量為6.75 g·kg-1·d-1,心肝胃同治高劑量組灌服劑量為13.5 g·kg-1·d-1,消心痛組灌服劑量為2.7 mg·kg-1·d-1,1次/d;模型組和假手術組大鼠灌胃等量蒸餾水。連續用藥2 w。
1.3.4指標檢測 用藥2 w后,處死大鼠,離心分離血清。依據試劑盒操作說明檢測血清中VEGF。

2.1大鼠造模及一般情況觀察 大鼠進行心肌梗死模型復制,造模后前3 d,大鼠飲食、活動均減少。實驗過程中,模型組大鼠飲食、活動較少,皮毛欠光澤,增重較緩慢,甚至無增重;其余各藥物干預組,大鼠精神狀態漸好轉,不同程度增重,以心肝胃同治大劑量組最明顯。實驗過程中各組大鼠無脫失。
2.2血清中VEGF含量 心肝胃同治高、低劑量組及消心痛組〔(53.63±3.81)、(45.45±3.57)、(47.20±2.56)pg/ml〕明顯高于模型組〔(36.06±2.76)pg/ml〕(P<0.05),心肝胃同治低劑量組與消心痛組無差別(P>0.05),心肝胃同治高劑量組優于其他處理組〔假手術組(29.46±5.79)pg/ml〕(P<0.05)。
冠心病患者不同程度地表現有血瘀證候,活血化瘀類藥物是冠心病治療的主要手段。對中藥學七版教材中活血化瘀類藥物初步統計發現:33味藥中有31味歸肝經,13味歸心經(包括心包經),尤其破血消癥藥為治血之峻藥,全部歸肝經,其中無一味歸心經,甚至水蛭、虻蟲只歸肝經。可以看出中醫治血重在調肝,而治心必要治血,故欲治心必先調肝。而調肝之法,除了直接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外,亦應注意調和肝氣,正如《血證論》所說“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 周學海的《讀醫隨筆》更加明確的指出:“肝者,貫陰陽,統氣血,握升降之樞也”。因此肝在整個人體氣血運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為從肝治心提供了保障,說明心肝關系密切。
冠心病除與心肝關系密切外,亦與胃緊密相關。在具體分析兩者關系之前,須要先確定胃的內涵和外延。內涵即胃腑本身,外延應涵蓋脾、大腸、小腸。就消化功能而言脾胃必須協同才能完成,所以二者在功能上具有統一性。從經絡角度而言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更是將脾胃密切相連,故二者在結構上具有整體性。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可見,對于胃概念的外延,應包括大、小腸在內。《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屬胃,散之脾。”指出胃之經別將胃脾腸聯系起來,而且胃經與大腸經直接相連,故脾胃腸三者密切相關而胃為紐帶,故將脾胃腸合為一體以胃代之。
通過研究分析張仲景治療胸痹心痛的方藥歸經發現:《金匱要略》治本病所立10方,其中6方使用了栝蔞、薤白、枳實、厚樸、橘皮,甚至巴豆等下氣導滯除痰之品,其目的在于疏通腸胃氣機,保持腑氣通暢。10方涉藥23味,歸經較明確的21味,除桂枝以外20味歸脾、胃、大腸經,歸心經的有7味。由上述統計數據可看出心痛雖病位在心,但張仲景更注重從胃入手解決痰、氣問題來治心病。
根據上述歸經理論可見與冠心病密切相關的臟器當屬心肝胃,病理因素當為氣滯血瘀痰濁,因此對本病的治療當心肝胃并治,氣血痰并調。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提出了心肝胃并治法。結合歷代醫家的經驗和我們的臨床經驗,以丹參飲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創制了心肝胃同治方。內經對方劑中藥物的配伍講求君臣佐使,根據治病之輕重又分大小之制,即《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冠心病致病因素復雜,病變所涉臟器較多,非一般小方所能治之,故順內經之理制中方以治,全盤兼顧,以求良效。心肝胃同治方由丹參、檀香、延胡索、乳香、沒藥、龍眼肉、人參、瓜蔞、薤白、半夏組成。其中丹參,檀香為君:丹參歸心、肝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兼補血之能;檀香歸心、胃經,行氣止痛。延胡索,乳香,沒藥為臣:三藥均入心、肝、脾,均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龍眼肉,人參,瓜蔞,薤白,半夏為佐:人參與龍眼肉重在歸心經以益氣養血,瓜蔞、薤白、半夏歸胃經行氣祛痰。
VEGF可以特異性的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具有誘導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是目前發現的最重要的血管生長因子之一〔2〕。正常心臟中VEGF的表達很少,而在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時VEGF的表達則明顯增加。當VEGF與受體膜外成分部分結合后,激活磷酸激酶C和刺激第二信使的形成,直接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有絲分裂;或在核酸和蛋白水平誘導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的表達,參與細胞外蛋白水解和基膜的降解,有利于血管內皮細胞的遷移和增生〔3〕。在缺血的心肌梗死區給予外源性VEGF,可增加梗死區域內VEGF的濃度,有明顯促進血管再生的作用,從而改善側支循環血流和內皮細胞功能〔4〕。但內源性的VEGF升高為時短暫,不足以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無法滿足缺血心肌的供血。因此在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中需通過人為方式促進VEGF的升高。
本實驗結果表明心肝胃同治方能明顯提高心肌梗死大鼠血清中VEGF含量,因此可推斷,心肝胃同治法治療機制可能與促進了大鼠心梗區血管新生,改善了缺血心肌的供血有關。
4 參考文獻
1侯仙明,王亞利,劉彥卿,等.“和血生絡法”對心梗大鼠血清中 VEGF 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9):971-2.
2張冬梅,吳愛明,婁利霞,等.活血益氣方對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 VEGF 表達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8):1602-5.
3田兆華,劉柏炎.血管新生與腦缺血損傷〔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8;5(3):132-4.
4王 冰,李晶華.VEGF對冠心病血管新生的影響〔J〕.心臟雜志,2009;521(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