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霞

一對年逾七旬的美國夫婦,不遠萬里飛越太平洋,從美國猶他州來到中國北京,作為美國LDS慈善協會的志愿者,負責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項目的管理,而且一待就是3年。期間,他們不拿一分錢的工資,生活費用全部自理,并深入最基層、奔波于各地貧困地區,考察和驗收項目。介紹到這里,也許很多人腦海里會浮現出無數的問號,對于他們的行為既敬佩又不解:他們圖啥?這么大年紀在異國他鄉孩子們不擔心嗎?身體吃不吃得消?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倫?當您讀完這篇文章,答案相信就明了于心了。
老爺爺中文名叫郭志文,屬龍,73歲,農業博士,退休前在美國農業部工作;老奶奶中文名叫郭詩梅,屬蛇,72歲,歷史學博士,退休前在美國外交部工作。郭博士夫婦是美國LDS慈善協會的志愿者,負責管理該組織與總會的合作項目,他們平時和我們在一個辦公室辦公,大家相處得像一家人一樣,每到圣誕節和春節,我們都會按照美國人的方式組織聚會并互送賀卡禮物,讓他們在異鄉也能夠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
LDS慈善協會是在美國注冊的非贏利機構,為世界各地的貧困和弱勢人群提供慈善援助。他們開展的項目包括災難救助和扶貧項目,旨在改善貧困人群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并幫助貧困個人及家庭自立。LDS的善款來自全球,并百分之百地用于慈善項目。協會在150余個國家有大約2400名志愿工作人員, 他們大多是退休后的夫婦,不領取任何報酬,自愿承擔工作期間的生活費用。這些長者都抱持著一個信念就是: 幸福和快樂并非靠積攢物質財富而獲得, 而是來自于為他人服務。“為他人服務”,多么熟悉的一句話,而我們的“為人民服務”在如今社會還有多少人在踐行著?
總會與LDS慈善協會合作已經10年時間了,主要開展的項目合作有緊急救災、輪椅捐贈、飲水工程和公共衛生設施改造項目。自合作以來,LDS一直堅持著他們的理念,派志愿者夫婦到總會工作,負責管理合作項目。這些夫婦都是自愿申請,在中國一般工作1年以上。郭博士夫婦是第8對志愿者夫婦。每每到各地提及他們是志愿者并自理全部開支時,當地人總會好奇地問:“難道這些錢不留給孩子們嗎?”郭博士總會笑笑,然后用他的美國幽默回答:“不用,他們都掙錢。如果我們剩一些的話,就留給他們吧。”
每到一地之前,當地人經常會來電話反復確認他們是否是外國人,因為明明有中文名字嘛。提到這,就要講講他們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深厚感情。老爺爺算是個中國通,我們平時尊稱他郭博士,不過他也喜歡別人稱呼他老郭,因為在山東萊陽農學院工作過一段時間,總是逢人便說自己是山東人,見到老鄉更是格外親切。年輕的時候因為對中國的喜愛,開始學習中文,能說能寫,還會背古詩,在農業部的時候,又一直參與與中國的項目合作,跑遍了中國,尤其對各地農業情況了如指掌。我們出差都是到基層,因此最普遍的就是坐車,在車上郭博士最喜歡做的是拍照和與當地朋友聊天,尤其經過農田,更是滔滔不絕,這是棉花,那是玉米,興奮得像個小孩子。老奶奶本來主修歐洲歷史,因為受到老爺爺的影響轉而研究起中國歷史,什么秦皇漢武、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合作,都能娓娓道來。到西安事變的黃樓前,郭博士反而充當起講解員為大家講述西安事變的來龍去脈;到甘肅參觀敦煌石窟,當講解員講到里面的雕塑和經文被當時的列強搶走,有些在哈佛博物館時,他們很認真地說:那是不對的,他們應該還給中國!
郭博士老兩口有個50多口人的幸福大家庭,6個孩子,20個孫輩,子孫滿堂,其樂融融。郭博士給每個子女都起了中文名,每個孩子也都學習過中文,能夠進行簡單交流,孫子輩里更有在幼兒園接受中英文雙語教育的。而這一切都源于郭博士對中國的熱愛。
說起郭博士對中國的熱愛,體現在我們每一次的旅程中。老爺爺有兩件寶貝,第一件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牛皮紙封面袖珍橫格本——他把它放在襯衫口袋里,那里面記錄著他每一段行程的點點滴滴。他還收藏著每個省的詳細地圖冊,每到一地都會帶著,我們到各地都是深入縣區,他都會在地圖上標注自己的路線,并向當地同仁了解當地的信息,掏出筆記本,認真地記錄下來。老爺爺還有另一個本子,專門學習中文用的,每當聽到或看到新的漢字和詞匯,他就會記錄下來,并標上拼音,回家以后進行整理。因為中文很棒,郭博士每次在儀式上講話都用中文,他一張嘴,臺下經常就會一片歡笑,大家都把他當作親人、長輩,再加上他標志性的麥當勞叔叔微笑,好像卡通老爺爺般親切可愛。他總是熱情地和當地人聊天,即便是一些北方方言,也都難不倒他。他的另一件寶貝就是相機了。他是走到哪兒照片拍到哪兒,一路上相機都挎在脖子上,隨時準備舉起相機拍照,派頭像極了專業的攝影師。他說要多拍一些,等回美國了好細細欣賞,細細回味。
老太太是個很感性的人,她時刻掛念著她的兒孫們,總是隨身帶著家人的照片,閑暇的時候就拿出來給當地的同仁們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照片有他們的全家福、子輩孫輩的合影、他們美國的家、郭博士年輕的時候、還有他們的蘋果樹……每當看到這一大家子50多口人其樂融融,真是把周圍所有人都羨慕壞了。有人不免會問老太太:既然這么想他們,為什么不干脆退休了在家照看孫兒們。老太太有些不解:“那不是我們的責任,是他們父母的事。我們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中美觀念的差異盡現。
老太太的感性還有一次讓我印象深刻。2011年冬天我們去秦皇島出差,沿途經過海邊,岸邊的海水幾乎都凍住了,尤其凝固的浪花,非常美麗,外面雖然很冷,老太太堅持要下去看一看,我們都勸她在車上看看就好,她卻一個勁兒搖頭,告訴我:“這是太平洋的海水,另一邊和美國是連著的,我摸一摸……”
老兩口還是一對十足的恩愛夫妻。走到哪里,老爺爺都會幫老伴穿脫外衣、吃飯時總是先給老伴夾菜,郭博士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農民,老伴是紐約大城市的姑娘,自己高攀了,談話間流露出美國人的幽默。郭博士夫婦雖然在我們眼里就像中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卻絲毫沒有架子,簡單樸實,平易近人,他說自己從小在農場幫家人種地,深知農民不易,吃飯從來都是粒米不剩。身上的衣服也是能數得過來的幾件。還有郭博士隨時攜帶的水壺,也是他喝過的瓶裝汽水的瓶子。
面對著電腦,一邊回憶著一邊記錄著,一幕一幕,要是把故事一一記錄下來,足可以寫一部小說了。在一起工作了3年,點點滴滴,短短幾千字是記述不完的。只能選取一些片段,呈現出來。有很多地方慈善會的同仁與他們打過交道,相信每個人都有個心目中的老郭。讀到這里,也許開篇提到的疑問都不言自明了——他們只是一對普通平凡的美國老夫婦,做了一些我們覺得了不起但他們卻認為很平常普通的事情。當我們還在追求物質富有的時候,來自另一個比我們更富裕的國家的老人,卻視之如糞土,反而自掏腰包、漂洋過海來做一件我們看來有點“傻”、有點“二”的事情,這舉動一定能觸及到我們內心的某個角落吧!就像他們說的,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在于為他人服務。偉大和平凡其實就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就在我們的一念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