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光
近年來,紹興的慈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大慈善”工作機制,真正形成了“政府推動、各方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新局面,不斷推動紹興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2012年,紹興市入選中國慈善城市百強,并獲評最高榮譽——七星級慈善城市。
一、積極探索構建“大慈善”工作格局
(一)健全“大慈善”機構建設。2010年,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正式升格為副處級單位,加強人員編制配備,全面履行慈善工作職責,發揮其在全市慈善工作中的聯絡、引導和協調作用。同時,以考核為抓手,督促各縣(市、區)建立相應的慈善工作機構,履行對慈善工作的管理指導協調職責。為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慈善辦牽頭、部門協調、公眾參與的慈善事業工作格局,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級相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共28個單位為成員的市慈善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之間的議事協商和溝通交流,形成了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的慈善工作局面,建立起上下聯動、左右貫通的慈善工作網絡。
(二)完善“大慈善”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紹興的慈善工作開展過程中,堅持“縱向聯動,橫向聯合,多方聯動”的工作方針,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慈善信息聯絡員制度,完善了工作交流機制。特別是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成立以來,強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慈善工作的統籌、協調和部署,在數據信息互通、項目合作等方面效果顯著。二是建立聯合募捐的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募捐市場,整合社會捐贈資源,慈善辦切實加強與工、青、婦、紅十字會、關工委以及慈善義工聯合會等人民團體和其他慈善組織的溝通、聯系和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探索開展聯合募捐。在大型捐款活動中,統一將所有捐贈款項交慈善總會匯總,再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各牽頭部門的救助資金,避免重復救助和無序競爭。三是探索公益創投機制。不斷創新慈善工作理念,鼓勵開展多部門的慈善項目合作,推進慈善資源的充分整合和集約利用。
二、整合資源增強慈善事業發展合力
(一)打造政府與慈善組織的合作品牌。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理念,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在社會救助中的優勢,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不斷豐富社會救助的形式。如紹興的大學生助學工作,由市政府成立助學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助學政策文件,市、縣(市、區)兩級慈善總會則承擔具體運作,資金來源上,財政支出占70%、慈善募款占30%,五年來已合作資助貧困學生13.5萬人次,支出救助金達1.55億元,項目榮獲了首屆“浙江慈善獎”。在連續十一年開展的元旦、春節“慈善情暖萬家”活動中,將民政救助金與慈善救助金有機結合,切實增強了救助實效。同時,各地慈善組織也借助政府社會救助的各種平臺,大力實施慈善救助活動,紹興縣、上虞市開展的“慈善醫療卡”項目,諸暨市、嵊州市實施的慈善“安居工程”等,已成為當地的慈善品牌項目。
(二)實施慈善與部門之間的聯合救助。充分發揮部門各自的優勢,聯手打造慈善品牌,做大做強救助項目,讓困難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對慈善總會原有救助項目進行整合和提升,聯合教育、衛生、總工會、婦聯、殘聯、老齡委以及新聞等部門單位合力創建“春暖我心、夏日親情、秋日正紅、冬日暖陽——四季慈善項目”,結合義工活動,對困難群眾進行物質關愛和精神慰問,兩年來已惠及困難群眾近15萬人次,支出善款1500萬余元,救助力度和廣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
(三)推動慈善與企業合作項目運作。按照不同的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為愛心企業量身定做公益項目,進行系統規劃和品牌化運作。推動建立金昌“向日葵行動慈善項目”,為有藝術潛質和興趣的孤兒、外來農民工子女及其他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進行書畫、舞蹈專門培訓;設立泰然“蒲公英藝術培育計劃”,為集中供養孤兒提供藝術、生活、學習、心理、就業方面的援助;啟動渤海銀行“快樂成長,情暖孤兒”項目,定向關愛兒福院孤兒;設立精工“點亮生命計劃”,為貧困癌癥患者提供醫療救助。今年已開展合作項目27個,善款金額497.04萬元。
三、加快培育發展民間慈善組織
(一)扶持慈善公益組織。2011年由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發起成立紹興市慈善義工聯合會,截至今年11月,已組織義工活動1033次,開展服務項目68個,參與義工近1.24人次,義工服務6880小時,服務對象累計16.04萬人,向困難群眾資助款物金額91.2萬余元,被評為紹興市志愿服務杰出集體、紹興市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組織,發展成為全市慈善義工組織的扶持、指導、培訓和交流基地,慈善服務網絡遍布鄉鎮(街道)和社區。
(二)培育企業(個人)慈善基金。為推動企業慈善基金的發展,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通過對企業的規范引導,有針對性地培育發展企業慈善基金,今年特別推出了針對普通企業、個人(小團體)的小額慈善冠名基金。目前,已有7家單位、11個個人或小團體設立了18個基金,協議基金總額145萬元,到位金額62.95萬元。
(三)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慈善救助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除向受助對象提供資金、物質上的救助外,還應提供各類社會服務。為此紹興市積極創新社會組織管理模式,探索通過以“慈善組織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項目合作,如與關工委合作開展“革命老區貧困學生愛心餐項目”,與團市委合作開展“勵志夏令營項目”、與游泳協會合作開展“為外來建設者子女免費開展游泳培訓項目”等,去年以來已購買服務達百余萬元,不斷豐富救助方式,既促進慈善組織自身的良性發展,又有效地推動其他社會組織發展。
四、著力傳播現代慈善理念
(一)打造企業慈善文化。企業是慈善捐款中的主角,紹興市慈善總會以去年捐款為例,1920.75萬元捐款中有1285萬元捐款來自于16家企業建立的大額慈善冠名基金息金,占全部捐款總額的66.9%。為此,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將引導社會精英參與慈善冠名基金作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宣傳引導、理念灌輸、文化倡導、項目策劃等形式,積極搭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平臺。去年,啟動三輪慈善冠名基金募集工作,市區有19家愛心企業建立了11.35億元慈善冠名基金,當年全市共有659家企業,建立了55.37億元慈善冠名基金,為今后一個時期該市的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普及大眾慈善理念。為了深入挖掘民眾的慈善潛力,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在原有一日捐、日常捐的基礎上,推出了小額慈善冠名基金、一對一定點資助等慈善募款方式,探索建立村級慈善組織網絡,讓更多的平民能更方便、快捷地參與到慈善中來。同時,組織策劃慈善義工活動,使捐贈時間、勞動、技能、藝術和服務也成為慈善新形式,形成平民慈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三)創造良好慈善環境。良好的慈善環境是慈善良性發展的土壤。紹興市慈善工作辦公室通過建立嚴格完備的內部制度、即時快捷的信息披露、規范有效的官方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形成了自律與他律、內部與外部監督相結合的慈善監管機制,讓慈善在“透明的玻璃口袋”中陽光操作,使捐贈者放心、受助者安心,不斷推動現代紹興慈善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