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2012年,臺州市黃巖區沙埠鎮繁三村榮獲“浙江省慈善村”稱號。這是黃巖區第一個省級慈善村,標志著慈善從區級層面延伸到鄉鎮再到基層村的三級組織格局開始形成。
繁三村地處沙埠鎮中心地帶,村級集體經濟較強,全村118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251人,80歲以上老人52人,低保戶6家。該村有一支17人組成的志愿者隊伍,除了常年宣傳慈善理念,更把幫困、助老、助殘、助學作為一種責任。該村企業浙江亞星工貿集團,黃巖利生工藝品有限公司先后認捐慈善基金60萬元。村兩委每年利用黃巖區“慈善人人捐”的機會,動員村干部,在外創業人士,村民群眾積極捐款,讓廣大村民能夠認識慈善、走進慈善、投身慈善。
創建慈善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對于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慈善村的創建,是向廣大農村普及慈善文化的豐碩成果。慈善文化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一個村,連什么是慈善、為什么要做慈善、怎樣做慈善都不懂,就不可能有自覺的慈善行為。
慈善村的創建,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繁三村,鄰里互助、幫貧扶困、尊老愛幼、融洽和睦,同村共濟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慈善村的創建,是慈善組織在拓展事業中的一項創新。我區慈善村建設剛剛起步,應該注意四項原則:一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二是扶植弱村,區級有關部門應在經費上重點傾斜;三是按規定使用、逐步積累;四是自募自用、村內受益。這樣做,使村村有“慈善資金的老母雞”,年年有“生蛋的增殖款”。通過“百村慈善幫扶基金”不斷的注入和實踐,讓慈善事業在全區農村遍地開花。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沒有“三農”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慈善村的創建,為全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偉大的貢獻。